中國人有時候又稱自己為華夏民族,華夏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人有時候又稱自己為華夏民族,華夏文明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一直延綿至今。

可是,這個夏和中國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我們要自稱華夏?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夏」字。

甲骨文中的夏字上面部分是日,日就是太陽,下面是一個側面的人形,整個字就像太陽之下跪著的一個人。

它應該是個會意字,表示夏季、夏天。

夏天的時候,太陽懸在高空,人們在太陽下活動,感覺非常炎熱,用這個來表示夏季的意思。

金文中的「夏」,人的形狀更加細緻,比如下面這個字形,中間是一個頁,頁在古代,就是頭的意思,兩邊是兩隻手,下面的夊表示人的腿,合起來是一個有手有腳的人,但是甲骨文中很重要的一個意符「日」卻丟失了。

當然也有的字形把這個日符保留了下來,比如下面這個字形。

秦朝建立後統一文字,小篆中夏的基本就承續了我們前面所說第一個金文的字形,最上面部分是頁,最下面部分是夊,但這個字同樣也沒有日符。

後來漢字發生隸變,小篆夏字中的兩隻手又被簡省掉,只留下頁和夊兩個部件,也就是頭和腳,夏字也就定型了,與我們現在的寫法基本一致。

從字形看,夏的本義表示夏季,用人在太陽之下展示夏季的炎熱。

但是夏字在甲骨文中出現的次數比較。

有一種說法是殷商早期人們的天文曆法知識還很粗淺,對季節的認識尚處於初級階段,一年只分春和秋。

後來到了西周時期才細分為一年四季,表示季節的夏冬也才開始大量出現。

夏季還有很多別稱。

古人稱農曆的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是季夏,簡稱「三夏」。

這個孟仲季是用來表示排行次序的,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老大、老二、老三。

因為夏季三個月一共有九十天,又可以叫做九夏。

晉朝陶淵明在《榮木》詩序中曾經寫道「日月推遷,已復九夏」。

夏季白天時間長,夜晚時間短,所以有的時候又可以叫做長夏。

春天萬物萌發,到了夏季它們就長得很大很繁茂了,由此就可引申出「大」的意思。

《書經》說:「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

意思就是穿的衣服、戴的帽子很漂亮很美麗叫做華,國家很大很發達就叫做夏。

周代把我國第一個朝代就稱為夏朝。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夏,中國之人也。

」這裡的中國不是說我們現在的國家名稱,而是指的國土中央,也就是中原地區。

中原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原地區相對於周邊部族來說生產力更加發達,文明程度更加先進,因此我們的祖先一直認為自己是大國,居於世界的中央,稱自己為夏,現在我們說華夏就是從這個意義來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