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老再說什麼十二星座了,中國傳統的十二星次才是最酷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但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觀測天空的感受卻並非如此,而是看到太陽用了一年的時間在天空中轉動了一圈,這一圈太陽運動的軌跡,就是我們所經常說道的黃道(黃道原名天赤道,唐代改為黃道)。

古希臘人將這條黃道均勻分成了十二段,因其崇拜太陽神阿波羅,故而在每一段上都「建造」了一座宮殿,這也就是所謂的「黃道十二宮」。

是的,真實的傳說和《聖鬥士》里不一樣,黃道十二宮守衛的不是女神雅典娜,而是他哥男神阿波羅。

黃道十二宮的名稱與黃道附近的12個星座類似,即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蠍宮、人馬宮、摩羯宮、寶瓶宮和雙魚宮。

這些事情是大家都已經很清楚的了,這裡,也就無需贅言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古代的先民們,同樣也將黃道的區域均勻的分成了十二段,稱為十二次或十二星次,也有人稱作十二分星。

其名稱依次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與古希臘不同,中國的周天十二星次,是先民觀測歲星運動而確定的。

歲星即木星,古人很早就發現,木星大約十二年繞天空一周,便據此而創立了十二星次,以木星所在次來紀年。

先秦典籍中記載說:「武王伐殷,歲在鶉火。

」可見至少在商代末期,歲星紀年法已經廣泛使用。

古代先民普遍認為,天上的形象可以象徵人間的禍福,因此根據這十二星次,將地上的州國相對應,同樣劃分了十二個區域,使天地相對應,並據此來預測相應地域的吉凶災祥,這一划分,稱為十二分野。

其對應情況為:星紀(揚州,吳越)、玄枵(青州,齊)、娵訾(并州,衛)、降婁(徐州,魯)、大梁(冀州,趙)、實沈(益州,晉)、鶉首(雍州,秦)、鶉火(三河,周)、鶉尾(荊州,楚)、壽星(兗州,鄭)、大火(豫州,宋)、析木(幽州,燕)。

參閱《周禮•春官·保章氏 ●》鄭玄注。

《周易·繫辭》中說:「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又說「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大概便是如此了。

古書之中,記載了許多占星者觀測天象而體察地上區域變動的事例,此皆前聖人洞吉凶興亡之道,玄之又玄,幽深莫測。

對此小編並無研究,實不敢加以置評。

相對於十二星次來說,二十八宿是大家更加熟悉的。

十二星次是古人觀測歲星的產物,而二十八宿,則是古人觀測月亮的產物,古人發現,月亮在天空的中走一圈要用二十七天多一些的時間,便取一整數為二十八,將天空分為了二十八和區域,讓月亮休息,是為二十八宿,又稱二十八舍,「宿」、「舍」二字,均含有停留休息、住所之意。

並標以四方方向,分為東、北、西、南四組。

東方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是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宿是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

秦漢之時,人們將二十八宿與十二星次的位置一一對應起來,《漢書·律曆志》里便記載了具體的對應關係。

對應關係如下:

星紀:斗、牛

玄枵:女、虛、危。

娵訾:室、璧。

降婁:奎、婁、

大梁:胃、昴、畢。

實沈:觜、參。

鶉首:井、鬼、

鶉火:柳、星、張。

鶉尾:翼、軫。

壽星:亢、角、

大火:氐、房、心。

析木:尾、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