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陷阱——巴納姆效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心理學中有很多陷阱,巴納姆效應就是其中之一,讓我們走進神奇的巴納姆效應,揭開星座之說的神秘面紗。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
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會感覺星座、算命很準。
一、起源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卻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保羅·米爾以著名的美國馬戲團藝人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的名字將弗瑞爾的實驗結果命名為「巴納姆效應」。
二、實驗
心理學家弗拉(Bertram Forer)於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根據測驗結果分析。
試後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
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
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
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
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
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
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
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
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
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結果平均評分為4.26,在評分之後才揭曉,弗拉是從星座與人格關係的描述中搜集出這些內容。
從分析報告的描述可見,很多語句是適用於任何人,這些語句後來以巴納姆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在巴納姆效應測試的另一個研究當中,學生們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隨後研究者對報告進行了評價。
研究者們先寫下了學生們個性的正確評估,但卻給了學生們兩份評估,其中一份是正確的評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談的評估。
在之後,學生們被問他們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超過一半的學生(59%),相對於那一份真實的,選擇了那份假的評估報告。
三、產生原因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
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
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
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占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關於「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車牌號碼、手機鈴聲、電腦桌面、臥室的牆紙自己都會精心設計,為的就是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
還有所謂的「諂媚效應」。
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讓他們自己看起來更正面和更積極的事情。
所以他們會認同自己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以及自己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之類的描述。
此外從基因角度上來看,每個人幾乎都是一樣的。
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腦,大腦中相似的機制引發每個人的思維。
儘管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對每個人的思維產生影響,但大體上來說,每個人的情感、個性上總有很多共性的。
四、應對方法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
1、要學會面對自己。
有這樣一個測驗人的情商的題目是:當一個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後,她醒來發現自己一絲不掛時,第一個反應會是捂住什麼呢?答案是尖叫一聲,然後用雙手捂著自己的眼睛。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不願面對自己的例子,因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認為是缺陷,就通過自己方法把它掩蓋起來,但這種掩蓋實際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樣,是把自己眼睛蒙上。
所以,要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面對自己。
2、培養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很少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實際上,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信息對於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相當的信息收集,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
3、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
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
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4、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
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生活中的人們常常習慣於用自己的行為模式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後果,卻忽視了行為模式背後的動因才是讓他們走入陷阱中的主要驅動力。
其實,心理陷阱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而巴納姆效應這個心理陷阱,亦是如此,要不然我們很多人為什麼信星座、算命?
參考書目:《心理諮詢學》(張日昇)
巴納姆效應:為什麼會有對號入座的產生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
心理學效應趣談④|偽心理學?只不過玩轉了「巴納姆效應」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星座?星座解析真的准嗎?
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星座,在招聘或找對象的時候我們總能看到很多人都會考慮到星座的因素,尤其90後00後的年輕人群對星座更為熱衷!那麼星座解析到底是依據什麼原理?它真的准嗎?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相信星座?
星座和算命很準?其實這只是「它」在作怪!
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根據星座來推算未來的命運,某個人的性格,最近的運勢。老人家就喜歡找個算命先生,聊聊未來幾年幾十年的是否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其實現在大家都清楚認識到,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是一種迷信...
「心理測驗」「星座運勢」到底能不能幫助你了解自己?
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類似於「心理測驗」和「星座運勢」的遊戲,在進行遊戲的過程中,參與者只要提供一些信息或者完成一些測試題,就可以測算出性格、命運等玄乎其玄的東西。有些人對此不以為然,將其當做...
改變命運的黃金法則——巴納姆效應
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然而時至今日,人們不能不遺憾地說,「認識自己」的目標距離我們仍然還很遙遠。探索其原因,我們不能不提到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
心理學闢謠:不要再被所謂的星座測試、非標準化的心理測試欺騙了
你是不是覺得星座測試特別准?是不是覺得某些心理測驗結果說的就是你?你是不是覺得大橋下的算命先生就是你的知己?如果你這樣想的話,你就錯了。你可能被欺騙(自己or別人?)了。心理學家弗拉(Bertr...
好奇心日報 | 心理測驗、星座運勢為什麼都這麼准?
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類似於「心理測驗」和「星座運勢」的遊戲,在進行遊戲的過程中,參與者只要提供一些信息或者完成一些測試題,就可以測算出性格、命運等玄乎其玄的東西。
為什麼我們會那麼相信星座解析
其實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
巴納姆效應、諂媚效應……左右腦測試背後,有這麼多心理學套路
風靡朋友圈的左右腦測試被證實缺乏科學依據。你為什麼願意樂此不疲地參與和轉發此類測試呢?這背後利用了哪些心理學套路?文/記者 劉辛味 編輯/吉菁菁新媒體編輯/陳炫之採訪專家:張
小徐筆記|九大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弗勒效應、Forer effect) 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它主要表現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
星座的狂熱愛好者,你被「巴納姆效應」欺騙了
很多人喜歡算命,當心情低落時,總覺得算命是準確的。有些人,說太對了。自己好像就是這樣的。而且越想越有道理。上高中時,曾有同學拿著撲克牌給別人算命。說得很準,大家當之為半仙兒。是這樣嗎?這就不得不...
左右腦年齡測試不靠譜,為什麼我還是覺得它說的很準
這兩天有個測試很火,我就測試了一下,然後的到的結果令我哭笑不得,竟然三次選同一個答案結果都不一樣,但是乍一看,每個結果都好像在說我,感覺特別神奇。後面又看到網上有關這個事情的討論,程式設計師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