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天干地支精妙含義,最受歷史學家和民俗研究者青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干地支產生炎黃時期,天干地支紀年法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而不是以農曆的正月初一。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

「辭源」里說,「干支」取義於樹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乾。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註: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

五行最初的概念來源於五方,最早出現在《國語》但是五行概念並不完備經後世不斷改進而來。

五行最初的含義指天之五行,五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行指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二十八宿即由繞日周期最久的土星的二十八年一周天所定義的,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根據《五行大義》中記載,干支是大撓創製的。

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

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

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中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

據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

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予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

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

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曆,發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作用介紹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

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

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

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

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的建元年號。

干支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

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

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

」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

天干地支二者的組合,產生了六十甲子,在中國採用公曆之前,人們長期用它記年、月、日,如甲子年、丙寅年、戊辰年等。

例如,公元2001年,是中國農曆的辛巳年;下一個辛巳年則是在60年以後,即公元2061年。

天干地支的主要序數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數字取代之後,人們仍然用它們作為一般的序數字。

尤其是甲乙丙丁,不僅用於羅列分類的文章材料,還可以用於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評級與分類。

在陰陽五行理論中,干支按其順序分為陰陽,逢單數屬陽,逢雙數屬陰。

天乾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為陽;天乾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數。

在這個基礎上,根據相生相剋的理論,推算人事的和諧、興衰、衝突及其生滅。

天干地支這樣一些符號被賦予了豐富的神秘的文化內容,是了解古代中國人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陰陽曆的算法

什麼叫曆法呢?古人根據宇宙間日月運行的軌跡、在地球上所產生的晝夜寒溫,以這種規律性所制訂的時間法規,叫做曆法!按現在的說法,當地球自轉時,所觀察太陽出與沒而形成的晝與夜,稱為日;所觀察月亮的朔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