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中總共發現了66顆天然衛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太陽

太陽是我們地球上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源泉,和太陽、地球在一起的還有一大批天體——行星、衛星、彗星、小行星、流星體,以及充滿太陽系空間的行星際物質,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天體系統——太陽系。

太陽是太陽系的「主角」,它的質量占整個太陽系RFMJG的99.8%,行星只占0.135%,而其他天體的質量只占太陽系質量的0.00034%,可以說微忽其微。

太陽系共有九顆大行星,按照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的排列,它們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它們之中木星的體積最大,直徑為143,000公里,冥王星最小,直徑只有2300公里,連地球的1/4都不到。

在九大行星中,肉眼看得見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就被人所類認識。

地球作為一顆行星是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後被確認的,最遠的3顆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是藉助望遠鏡發現的。

離太陽最遠的是冥王星,距離太陽約60億公里,公轉周期為248年。

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它距離太陽只有5800萬公里,公轉周期88天。

圍繞行星公轉的天體叫衛星。

到目前為止,太陽系中總共發現了66顆天然衛星。

其中地球1顆、火星2顆、木星16顆、土星23顆、天王星15顆、海王星8顆、冥王星1顆。

在這些衛星中,除月亮以外,最早被發現的是木星的4顆「伽利略衛星」,它們是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後的第一批發現,到目前為止,已知衛星的近一半都是在70年代後由探測器發現的。

從直徑的大小來比較,有些衛星甚至比行星都大,例如,木衛三和土衛六的直徑分別為5276公里和5150公里,比水星直徑4878公里大。

而木衛四、木衛一、月球、木衛二、海衛一又都比冥王星大。

更令人奇的是,從70年代末起,科學家們發現某些小行星周圍還有更小的「微型」衛星圍繞著它們轉動。

水星

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我國古代也叫「辰星」,經常隱沒在太陽的光線中。

水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只有5790萬公里,還不到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一半。

水星直徑為4880公里,赤道周長15330公里,表面積7480萬平方公里,體積608億立方公里,質量為3.33×1020噸,密度為水的5.46倍。

水星繞太陽一圈只需88個地球日。

就是說同那些繞太陽緩慢行進的遙遠行星相比,水星在瘋狂地繞著太陽跑。

當水星在天空離太陽再遠一些,在望遠鏡中能看得見的時候,它的樣子就像上弦或下弦的月亮——一個半圓形。

天文學家觀測了所看到的水星上模糊的斑點,初步推論,水星不能轉過身子用背對著太陽,而老是把同一面向著太陽。

1964年美國用雷達進行觀測,出人意料地發現,水星相對天上星星運動,繞軸自轉一圈約59日!這意味著,它相對太陽轉動雖然很慢,但它是在順行的方向上轉動。

它的每一個半球先後被太陽照射,它既沒有永恆的白晝,也沒有永恆的黑夜。

最奇特的是在水星上看到的太陽。

由於水星環繞太陽運行的橢圓軌道偏心率相當大,所以在水星上看來,太陽在水星天空中的運動會像一顆行星那樣,忽而徐行,忽而疾馳,有時還會停下來,甚至倒退著走回頭路,這種情景在其他任何行星上都是絕對看不到的。

1974年,美國「水手」10號星際站三次從水星旁掠過,並拍下了數千張照片,這些照片的清晰度很高,清楚地顯示出:水星上面並沒有水,表面坑穴密布,環形山隨處可見,其稠密程度不亞於月球。

這些環形山和坑穴是隕星轟擊造成的,因為水星質量小,表面沒有足夠稠密大氣層可消減隕星的衝擊力。

由於與太陽的距離近,水星從太陽獲得的熱要比地球多5倍。

在沒有足夠的大氣以及自轉很慢的情況下,白天它熱得很厲害,而在黑夜的那一面很快地變冷,並且冷的時間很長。

當太陽處於天頂時,水星表面可熱到290—420℃(這是由於水星軌道偏心率很大的緣故)。

當水星位在太陽的平均距離上白晝一面的溫度常常是345℃,在近日點時,水星的赤道在正午的地方溫度高到能出現溶解的鉛湖呢!但在水星黑夜的那一面,表面溫度竟冷到-173℃。

金星

我們的鄰居金星,同我們地球相比,體積和質量只稍許小一些,肉眼看去是一顆美麗的星星。

有時在黎明,有時在黃昏,它都沐浴著霞。

古代人們誤認為它是兩顆星,一顆是晨星,叫它「啟明星」;另一顆是昏星,叫它「長庚星」。

金星唯恐有人覬覦它的面孔而保守自已的秘密。

當它靠近我們的時候,它那狹窄的鐮刀狀外形,甚至用放大倍數較大的雙筒望遠鏡就能看得見,可對著我們的這個半球的大部分卻沒有光。

而當它整個面孔被光線照亮的時候,卻離開我們有6倍之遠,並隱沒在太陽的光線中。

人們最早發現的是它的大氣層,這是密密的雲層,它好像古代東方美女披帶的面紗,不讓我們去看它的真容。

金星因其美麗而神奇,自古被視作代表愛神維納斯的一顆星星。

金星距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0821萬公里,直徑12100公里,只比地球小5%,赤道周長38010公里,表面積4億6千萬平方公里,體積9280億立方公里,質量48.7×1020噸,密度為水的5.26倍,從這幾方面來看,金星都與地球比較接近。

過去,人們長期認為,金星同水星一樣始終用同一面對著太陽,是沒有自轉的。

但通過雷達監測,測出金星的自轉周期長達245個地球日,超過了它繞日公轉周期225個地球日,奇怪的是,金星自轉的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它是自東向西轉,在太陽系行星中,水星是唯一逆向自轉的行星。

金星自轉軸的傾角甚小,其表面幾乎沒有一年中的季節變化。

金星上的一個太陽日的長度是117個地球日,在那裡太陽從西方升起,它在天空中徐徐向東移動,直到地球上的兩個月之後,才降落到東方的地平線。

因此金星上的白晝幾乎長達地球上的兩個月,然後是將近兩個月的黑夜。

1970年,前蘇聯「金星」7號著陸自動站降落在金星未被照亮的一面,在著陸點記錄到的溫度是470℃,大氣壓為90個地球大氣壓。

1972年,「金星」8號降落在金星白晝的一面,記錄到的溫度也是470℃,大氣壓是93個地球大氣壓。

金星的表面熾熱難當,大氣壓力大得驚人。

而且,金星上許多不同地區的溫度完全一樣,白天黑夜的溫差微乎其微。

太空人在這種熾熱的行星表面著陸,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科學家們分析,金星的表面溫度那樣高,是由溫室效應造成的。

金星表面覆蓋著相當厚的雲,能使太陽輻射通過,卻又能有力地阻止它表面的熱力逃逸。

金星大氣中絕大部分是碳酸氣,另有4%的氮,0.01%的一氧化碳,微量的氯化氫和氟化氫,以及極少量的隋性氣體氬、氖、氪及硫化物等。

雖然,在天空中,除了太陽和月亮,金星最為顯眼奪目,且距地較近,但由於它始終被大氣雲幕嚴密地包裹著,且表面熾熱,它仍然是一顆極其神秘的行星。

地球

地球,按距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排列,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

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4,960萬公里,體積約10832億立方公里,赤道半徑6378公里,極半徑6375公里,是個形狀略扁的球體。

質量為5.977×1012公噸,平均密度是水的5.5倍。

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為365.25日,自轉周期23時56分,軌道為橢圓形,與地球赤道面相交成23°25′的角度,所以有四季寒暑和晝夜長短的差別。

地球周圍有大氣圈,大氣由氮、氧、水氣等氣體混合組成。

大氣圈外還環繞著由帶電粒子組成的地球輻射帶。

地球表面有堅固的岩石圈,構成地殼,表面積約有51100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約占地球總表面積的71%,陸地只占29%。

在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為什麼唯獨我們的地球有生命?這主要是太陽給予的恩賜。

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再恰當不過了,在這個位置上,地球接收太陽輻射能量的20億分之一,這些能量,恰好形成地球適宜於生命生存發展的溫度和獲得生命所需要的能源。

這樣,在太陽無私的賜予下,經過億萬年的變化,地球不斷在運動,火山噴發,大地震動,滄海變桑田,陸地成海洋;氣候由熱變寒,又由冷轉暖;生命產生了,由低級到高級,物種出現了又滅絕,滅絕了又出現更高級的物種..如今,地球有了人類這樣的高級智慧生物,地球也變得愈來愈文明。

人類對地球,對太陽系,對宇宙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特別是對我們自己的星球,從不認識到認識,從認識到利用來為人類自身服務,創造了當今的物質文明。

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地球的未知數還很多,至今仍然有很多不解之謎,人類甚至在一些自然災害面前束手無策。

例如,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在令人恐怖的百慕達魔鬼三角區為什麼會船隻失蹤飛機失事?地球還需我們進一步去探索、研究和認識。

火星

火星是距太陽由近及遠的第四顆行星,它和太陽的距離平均22,794萬公里,比地球遠1/2,它從太陽獲得的熱量也只有地球的一半多一些,火星赤道直徑為地球的55%,質量只有地球的11%,密度為水的5.9倍。

火星公轉周期為687個地球日或668個火星日,自轉周期比地球長37分鐘。

火星是一個實心的岩石球,表面積只有地球表面積的2/7,為1億4千萬平方公里,這差不多相當於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加在一起的面積,或者,相當於15個中國那麼大。

火星自轉軸同它的軌道傾角為23°59′,因而也和地球一樣,有一年四季的變化。

火星的自轉軸傾斜角度比地球稍稍大一點,因而火星上的北寒帶伸展的範圍比地球上的北寒帶更大一些,但是大得不多。

南寒帶的情況與此完全雷同。

火星的熱帶則包含了從北緯23°59′到南緯23°59′之間的全部地區。

所以,相對而言,火星熱帶也比地球熱帶的延伸範圍稍大些,但是大得也不多。

剩下的是北溫帶和南溫帶。

由於火星上的熱帶和寒帶延伸的範圍比地球上廣,所以在那兒溫帶的範圍反而比地球上的溫帶窄些。

火星表面溫度白晝赤道上可達28℃,但夜間降至-132℃。

同金星一樣,火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從光譜中發現火星大氣中,氧氣和一氧化碳只占0.1%左右。

可以說火星上氧氣極為貧乏。

1963年,首次成功地測定了火星大氣中水氣的含量。

倘若這水氣能變成水的話,那末它的厚度只有10~20微米。

美國「海盜1號」和「海盜2號」自動著陸站對火星氣體樣品所作的化學分析,使我們更精確地確定了別的氣體的成分和數量:氮占2.7%,氬占1.6%。

火星表面的大氣壓約為6毫巴(1毫巴=0.75毫米水銀柱)。

這樣的氣壓我們在地球約50公里高度的大氣層中才遇到。

火星高山和低地的氣壓有差別,季節過程、天氣變化和白晝黑夜都會使氣壓產生周期性的變化。

溫度的情況也是這樣。

在火星寒冷的地區,除了由冰晶形成的霜以外,還降落由「乾冰」形成的霜,這種乾冰是在二氧化碳凍結時產生的。

這霜很奇特,它首先不是凝結在山頂,相反在低地。

在火星上,無論是高山頂端或是平原低處,凌晨時冷卻程度大致一樣。

從著陸站上,第一次成功地看到了火星天空的顏色。

白天它呈現出玫瑰紅的色彩。

這是光在氣溶膠中散射造成的景象。

氣溶膠就是在大氣中飄揚著的、久久不降落的細微塵粒。

木星

天文學家根據大孝質量、離太陽的遠近、大氣密度以及平均密度,將太陽系所有行星分為兩類: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包括月亮屬於類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三顆行星體積大、密度大、主要由很輕的元素構成,屬於類木行星。

木星我國古代也叫「歲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為77830萬公里,是太陽系行星中的大胖子,它的赤道直徑達到143800公里,是地球赤道的12倍。

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17.8倍,密度為水的1.3倍。

其體積和質量比其他八大行星的總和還大。

是九大行星中自轉最快的行星,所以其形狀很扁。

木星中心的溫度高達10萬度,但由於熱傳導作用,木星從外面看是個冷球體,而且冷得厲害,表面溫度只有-140℃。

1974年,行星際探測器曾飛抵木星考察,發現木星大氣顯示出明暗交錯平行於赤道的雲帶,其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是氫和氦,並帶有少量的甲烷和氨,大氣壓為1~2個大氣壓,其密度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一。

木星有氫冕和氦冕,它的大氣層中的高層雲是氨捲雲。

木星存在著強大的磁場,不過其磁極正好與地球相反,磁場強度比地球磁場大20~30倍,在地球上和自轉得相當快的木星上發現磁場,以及在自轉得很慢的月亮、水星、金星上沒有磁場,似乎證實了這樣的假說:磁場起因於行星的自載和存在於行星液體核內的環流。

通過觀測發現,木星所輻射出來的熱量,比它從太陽所獲得的要多一倍半,人們據此推斷,木星本身有著巨大能源。

木星有龐大的隊伍,16顆衛星環繞在它的周圍,其中尤其突出的是4個最大的衛星。

它們也是被伽利略發現的。

這4個衛星中,最大的木衛三和木衛四比月星還要大。

它們以同一個面「朝向」木星,並圍繞它公轉,這一點類似月亮相對地球的運動。

木星上的大紅斑存在了幾百年,人們對它觀測了至少有80年之久,人們曾認為木星大紅斑是木星固體表面上燒紅了熔岩湖。

俄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勃列基興還在上世紀70年代就仔細地研究了紅斑。

人們揣測,從紅斑處上升的氣流,驅流在它上空的雲塊,使它看得見。

現在可以認為,紅斑是由某種極輕的物質組成的,這種物質是固體物質,而不是液體物質,是木星相當稠密的大氣層,在其固體表面很大的高度上把它支持祝紅斑的大小為10000×45000公里,它像整體樣的東西,在經度方向漂移運動,這說明它是很堅固的。

然而,無論如何木星的紅斑仍然是一個謎。

1978~1979年,美國宇宙站「旅行者」1號,在環繞木星飛行時,從近距離傳回了紅斑附近巨大旋渦的照片,發現大紅斑是嵌在雲帶內的雲團,但仍然沒有揭示出大紅斑的真面目來。

土星

土星,我國古代叫「填星」、「鎮星」,是太陽系行星中距太陽由近及遠的第六顆行星,因帶有光環而成為天空中最美的天體之一。

土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142,700萬公里,赤道直徑有120,000公里,質量是地球的95.14倍,密度只有水的70%。

土星公轉周期是29.46年,自轉周期10小時14分,形狀較扁。

土星的表面呈淡黃色,有平行於赤道的比星更規則的永久性雲帶,赤道區最亮,呈迷鉤,有時幾乎為全白色。

土星有很厚的大氣層,主要成份是沼氣和少量的氨。

土星表面很冷,溫度是-150℃。

土星已確定的衛星有17個之多,1655年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發現的土衛六,僅大如人造衛星,擁有以氮為主的大氣。

土衛八以其具有兩種顏色著稱,它的一個半面比另外一個半面亮六倍。

環繞土星的細薄的美麗的光環,不僅使土星本身變得漂亮,也把整個太陽系裝飾得美觀了。

然而,人們花了兩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才識破了土星光環的廬山真面目。

伽利略在他自製的那個不能得出清晰景象,而放大倍數只有30倍的不完善的望遠鏡中,看到土星兩側有某些附屬物。

但是些什麼附屬物,他怎麼也不能看清楚。

那時,伽利略實際上是看見了光環的「耳朵」,也就是光環在行星側面的部分,看見了把光環跟土星球體分開來的暗環縫。

這環縫使伽利略認為土星兩側有兩個衛星之類的小行星。

要知道,他這時已經發現了像隨員一樣伴隨木星的4顆衛星。

伽利略想,可能土星的附屬物也是類似的東西,而這時誰都不會認為這是光環,因為光環無法看清楚。

當伽利略寫道:「觀測到一顆最高的三重行星」。

因為,星是當時所知的離太陽最遠的行星,所以便稱為「最高的」星。

直到伽利略以後50年,荷蘭學者惠更斯才認清土星的光環,並解釋了它的形狀的變化。

他寫道:「一個又薄又平的,任何一處也不接觸的、同黃道而傾斜的光環繚繞著土星」。

後來,在光環中發現了與環邊同心的暗縫,它把環分為兩部分——內環和外環,或稱A環和B環。

這暗縫稱為卡西尼縫,這是用首先覺察到它的學者的姓氏來命名的。

後來,又發現了更窄的恩克縫和最內層、微微發亮的「紗環」。

因此人們常常不說土星只有一個環,而是說有好些環。

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搞清楚了土星的環不是連成一片的,而是由無數大小不等的各種互相分離的粒子和碎塊構成。

人們至今難於觀察到單個粒子或碎塊,但從它們對太陽光和雷達波的反射可以推算出它們的大校在光環的表面上,已觀察到有由水構成的冰,而且可能是構成光環物質的主體。

所有粒子和碎塊都在各自的軌道上繞土星旋轉,越靠近土星的運動越快。

惠更斯

土星環主要有外環或A環(從2.1~2.3個土星半徑)。

中環或B環(從1.5~2個土星半徑),內環或C環(從1.2~1.5個土星半徑)。

外環和中環之間相對比較空的區域,就叫作卡西尼縫,它把外環和中環分開。

後來,人們還發現了另一些比較暗弱的環圍繞土星,其中F環、G環的寬度較窄,而E環則較寬大。

土星的赤道面也像地球一樣與軌道有27°的傾斜,當土星沿軌道運動時,土星光環同視線就會形成不同的交角,從而呈現出不同的景象:每隔7年半(地球年)從狀如「一條線」變到「完整的環」,再過7年半變為「一條線」,光環太薄,當其狀如「一條線」時就難以看到。

這種神奇現象多次讓人類犯傻!

1921年,許多地方報紙的活躍記者,問題還沒有打聽清楚,就報導聳人聽聞的消息,說「土星光環完蛋了!」這意思是說它毀滅了。

有些報紙還加上:「光環的碎片在飛向地球,碰撞在威脅著!」

事實上,美麗的土星環就是這樣每隔15年便「消失」一次,「地球人」又何必庸人自擾呢!

天王星

天王星是由天文學家發現的第一顆大行星。

1781年3月13日,英國的業餘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在用自製的15厘米反射望遠鏡作巡天觀測時,意外地發現了它。

在這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太陽系除地球之外,只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赫歇耳的發現擴大了太陽系邊界,他因此獲得了「皇家天文學家」的稱號。

從那以後二百多年過去了,天文學家堅持不懈地觀測天王星,但是收效很校這主要是因為,天王星離地球太遠了,大約29億公里,即使用最大口徑的望遠鏡,也只能看到一個淡綠色的小圓面。

因此,多少年以來,科學家一直盼望著,終有一天能藉助太空探測器對天王星進行考察。

「旅行者」二號沒有辜負天文學家的期望,探測器上的攝影機拍攝了大量的天王星及其衛星的特寫照片,第一次把神秘莫測的天王星一覽無餘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對天王星的比重感到疑惑。

天王星的體積是地球的64倍,而重量只是地球的14.6倍,也就是說天王星的密度只有不到地球的1/4。

這是怎麼回事?科學家根據「旅行者」二號發回的數據資料分析,認為天王星上有大量的氣體,而這些氣體只有彗星才存在。

於是天文學家們推斷,天王星是由幾百萬個慧星組成的一個巨大方塊。

而地球卻是由鐵石組成的。

所以密度比天王星大得多。

天王星的表面覆蓋著什麼?這也一直是個謎。

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天王星的表面覆蓋著深達幾千公里的海洋。

因為彗星主要是由冰塊組成的,冰塊在衝撞時產生的高溫,又使冰塊融化成高溫的水,同時天王星外面還包圍著幾千公里厚的大氣,在巨大的大氣壓力下,水雖然溫度很高,卻沒有沸騰。

1977年以來,天文學家發現,天王星和土星、木星一樣也有光環。

通過照片發現,天王星光環的特點是十分狹窄,一般都只有幾公里至十幾公里;另外,構成環的粒子都比較大,一般直徑是1米左右。

我們知道木星環的粒子都是幾毫米,土星環的粒子的大小從5厘米到1米不等。

它們都比天王星的光環粒子校所以,這些粒子究竟是由什麼東西組成的呢?天文學家認為是大小不一的石頭。

通過以往的地面觀測,天文學家發現天王星有5顆衛星。

這次「旅行者」二號又發現了15個。

對於早發現的5顆衛星,天文學家為它們一一編了號:天衛一、天衛二、天衛三..而新衛星還沒有正式命名。

從給天衛五拍攝的特寫照片上可以看出,天衛五上面的地形複雜得令人難以相信,有山脈、峽谷、懸崖、冰川、環形山等等。

天文學家們把天衛五形象地叫作太陽系天體中的「地形博物館」。

海王星與冥王星

在太陽系的邊緣,海王星和冥王星在迴轉著。

雖然海王星比土星小得多,但也屬於巨行星。

冥王星同太陽間的距離是日地間距離的40倍,從冥王星那兒看,我們這星球就是一顆光耀奪目的亮星。

海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距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排列的第八顆行星,它離太陽的平均距離是30.1個天文單位,公轉周期164.8年,自轉周期約22小時,赤道直徑49500公里,質量是地球的17.23倍,密度為水的1.66倍。

海王星是法國天文學家勒威爾和英國天文學家亞當斯在1846年根據天體力學理論同時計算出了這顆行星的位置,然後經德國天文學家伽勒根據計算位置用望遠鏡觀測而發現的。

據推測,海王星大氣中含沼氣和微量的氨,表面溫度為-205℃,高於人們依據太陽輻射算出的期望值,這說明要麼海王星大氣某一層具有溫度效應,要麼表明海王星有內部熱源。

海王星有兩顆衛星,海衛一是其中較大的一顆,1846年為拉塞爾發現。

海衛一在35.4萬公里處繞海王星運行。

天文學家們發現,海衛一的軌道在逐漸縮小也就是說,它在日益向海王星靠攏,這有可能最終導致它破裂和毀滅。

據猜測,海衛一的直徑在3600~5200公里之間,超過月球的直徑,海衛一極有可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

海衛一的質量至今未能確定,但估計其質量較大。

海衛二是海王星較小的衛星,估計直徑只有200~1000公里,它在距海王星557萬公里處運行,海衛二可能是由冰、岩石或它們的混合物構成。

海衛二暗弱之極,用最大的望遠鏡也看不見它,它是1949年由柯伊伯用照相法發現的。

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它距太陽的平均距離為39.53個天文單位,是1930年2月18日洛韋爾天文台的湯博根據韋耳的計算用照相的方法發現的。

冥王星的公轉周期長達248.5年,自轉周期是6.3867天,冥王星表面有甲烷氣體。

1978年,美國海軍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克里斯蒂,完全是偶然地發現了冥王星的一個衛星,這顆衛星在照片上是清淡的扁長的冥王星象。

這一發現不僅為1965~1970年拍攝的照片所證實,也為其他三位科學家後來的照片證實。

它的公轉周期是6.3867天,與冥王星自轉周期相同,這是它們之間潮夕摩擦的結果。

發現這顆衛星,使我們有可能測出冥王星的質量和大校原來,冥王星的質量相當於地球質量的五百分之一,而直徑為2600公里。

就是說冥王星從水星那兒奪去了太陽系大行星中號稱最小行星的「桂冠」。

月球

月球不過是由岩山構成荒球,沒有大氣,也沒有水。

但是,月球上也確有地球沒有的景觀,如能登月欣賞一下月球天空,從那裡觀看宇宙會畢生難忘。

例如從月球上看太陽東升西落就和地球上大不一樣。

因為月球自轉比地球慢許多,它的「一晝夜」長達27.32地球日。

這樣,太陽升落也很慢,從日出到中午要經過180多個小時,而且月球周圍無大氣遮隔,看到的太陽比地球上要明亮千百倍,是地球人無法想像的真正的大火球,它高懸天空,似乎不動地緩緩移向天心。

在烈火照耀下,溫度不斷升高,正午時分達到127℃。

如果你不穿上具有生命保障系統並能抗高溫的太空服或者不躲在登月艙內,身體中的水份很快就會蒸發掉。

過中午後,又要經過180多個小時方見日落,溫度也不斷回跌。

日落後,長達兩星期左右的漫漫長夜開始了,月面溫度可降到-183℃,確實是高處不勝寒了。

在夜空中,能見到一輪碩大無比的「明月」在極慢移動,這就是反射著太陽光的地球,其亮度比在地球上見到的月亮要明亮許多許多倍,光線柔和似水,真像個小太陽。

月亮上的另一奇觀是到處是環形山,也就是大大小小的隕石坑。

因為沒有空氣保護,在月球存在的45億年左右的時間裡,流星體常以巨大的力量撞擊月面,產生了無數環形山,它的大小隨流星體的質量而有所不同。

應用各個飛船拍攝的月球照片,科學家已鑑別出大約有30萬個直徑大於1米的環形山。

這種隕石坑所拋出的破碎岩石應當在離原隕石坑一定距離的地方落下來。

這樣,月球表面是由大量破碎岩石組成的。

事情確實是這樣,航天員登陸月面,發覺自己站在一層稱為浮土的碎石上面。

又由於月球上沒有風雨侵蝕,各種各樣的環形山以及浮土能長期保存下來。

經過30多年的空間探索,齊奧爾科夫斯基預言得到了證實:「人類不會永遠停留在地球。

」為了把人類的活動舞台擴展到其他星球,為了利用空間並造福人類,月球必然是人類注目的第一個星球,研究、開發月球對人類有很多好處。

月球上有豐富的礦產。

航天員登月時,已經發現月球上有極大儲量的鈦及其他礦產。

利用月球礦產,可以非常便宜地製造航天飛行器硬體,而且從月球發射物體要比從地球發射容易許多,因為月球引力遠比地球引力小,又無空氣,太空飛行器射離月球無須克服空氣阻力。

例如,從月球發射一個高度近地軌道的有效載荷所需總能量比在地球上發射同樣重量所需能量小20到30倍;又如太空梭的載荷只占整個發射重量的1.5%,如果用同樣的運載工具從月球發射,其有效載荷可占總發射質量的50%。

一旦月球獲得開發,月球能作為人類飛往其他行星的理想基地。

若在太陽系內建立大型太空站,或太空居民點,開發月球資源以供需求是最經濟的途徑。

有許多人預言,去太空居住和生產是人類活動的下一個主要領域。

當太空僑居區出現時,不可能再依賴地球上的經濟支持和物資供應,而必須建造空間生產基地,利用地球以外資源發展工業。

月球是提供這種資源的寶庫。

阿波羅登月探險還發現,月球上的岩山含有氧化物。

以這種形態存在的氧元素被還原出來後,可以供給月球上的居民利用,這就為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和居民點,提供了氧源。

月球上無空氣,其重力也不大,僅為地球的六分之一,又是發展月球工業的極好場所。

可以利用月球資源就地加工生產各種材料和設備,以支持空間站和太空工廠的建設。

從天文學角度考慮,地球日益嚴重的污染,影響天文觀測。

月球背面提供了最佳天文觀測位置,因為那裡總是背離地球,可以完全隔開上述干擾。

在月球上還可以進行月球和行星科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等種種科學研究。

研究月球也是唯一的揭開早期地球史奧秘的關鍵,這方面的知識不僅有科學意義,而且有實際的重要性。

例如,在研究礦物構造過程中,高度真空和微重力因素使得有可能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其他科學進行唯一性實驗。

綜上所述,月球對人類的未來有重大意義。

當然,要在月球創建居住地和基地,還有許多問題和困難需要解決,並且要大量投資。

但開創空間時代30餘年的成功使人們確信,月球註定會成為人類活動的地方,隨著空間技術的改進以及在空間製造硬體便宜,投資也不會太大;如果進行國際合作,每個國家分擔的費用更不會高。

科學家預言,在下一二個世紀,月球基地必將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新疆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考的這些常識你得知道:九大星球的基本信息

宇宙浩瀚而神秘,激發著人類不斷的探索著宇宙的奧秘,外星生物是否存在也是人類一直想要解開的秘密。在太陽系中存在著八大行星,這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海星、海王星。這八大...

太陽系——八大行星——分別介紹

如果您喜歡我寫的東西,請關注————> 野生探索發現今天小編對它們進行逐一的介紹,希望你們喜歡!內容比較多,大家可以相對的挑選著看,或者可以收藏起來慢慢的品鑑!本文介紹最為詳細的是火星,由於個人...

走進太陽系的行星世界(圖)

「行星 」一詞的 由來已無從考證,在古希臘語中意謂「流浪者」,中國古代稱之為「五行」、「遊星 」、「惑星 」等等。這些稱呼形象地表現了行星 在天穹「四處流浪」的 特徵,以區別固定不動的 恆星 。...

太陽系家族裡頭的有趣事情(圖)

前不久,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最新的冥王星高清圖,這是美國在2006年發射的「新視野號」的九年半之後,人類第一次看到冥王星最真實、最清晰的面貌。這期間,「新視野號」在太陽系裡飛越...

盤點太陽系八大謎團:真的有火星人嗎?

我們生活在太陽系中,我們渴望了解太陽系,渴望了解其他星球和我們共同生活的地球的關係。現在,我們首先來了解下太陽系的八大謎團,一起來看下吧。謎團一:氣體衛星為什麼有環?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全...

幾幅圖讓孩子看懂太陽系。

科學爸爸孩子問的各種問題有時候讓科學爸爸十分為難。比如:地球繞太陽一圈多長時間?月亮繞地球一圈多長時間?那其他星球呢?這些東西有時候用文字很難描述,我就招來各種資源來給他講解,這幾幅圖的效果應該...

一些圖,助你略微了解太陽系

文明像一場五千年的狂奔,不斷的進步推動著更快的進步,無數的奇蹟催生出更大的奇蹟,人類似乎擁有了神一般的力量……但最後發現,真正的力量在時間手裡,留下腳印比創造世界更難,在這文明的盡頭,他們也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