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中,為什麼只有問題沒有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來源:潘幸知(sharpshow)
文/茗荷 幸知在線專欄作者
仿佛在一夜之間,每個人都開始關注心理學,因為心裡是否舒坦這事,實在是太重要了。
走到哪裡,你都有機會聽見「原生家庭」幾個字。
在不長的時間裡,這變成了大街小巷都知道的詞兒。
與之伴隨的是,我們歷盡千辛,嘗遍酸甜苦辣,終於找到了各種不美好的根源,原來是我小時候成長的環境造就的,原來一開始就是擰巴的,我身上的創傷太多,才導致了今日種種。
我不夠有安全感?——小時候爸媽沒空理我
我經常感到壓抑——小時候不讓我表達
我不敢用錢———小時候的匱乏感
我不知道怎麼處理親密關係————跟父母關係不好
我不喜歡小孩——小時候沒被接納喜歡過
…………
真的真的麼?
真的是這樣麼?
的確,幼年時代的我們,深深地依賴著父母,我們常常通過與他們的連結去看待和感受這個世界。
如果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我們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與他們的連結不夠順暢,這種影響往往是深遠的。
很多心理學界大咖認為,這種影響有可能貫穿一生。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用各種方式修復童年的創傷。
尤其是在中國這種特別重視骨肉情親的國家,與父母之間的愛恨糾葛,影響要更為深重。
我們不知道以多少扭曲愛的方式,來溫暖又傷害著彼此。
理論上說,家族和諧,夫妻感情好培養出的孩子大多性格較好。
但是,一對夫妻感情差,支離破碎的家庭就一定會培養出一個性格不好的孩子麼?
答案也不是絕對的。
你不是父母的翻版
我想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D君是我閨蜜系裡面最溫柔的一個先生,見誰臉上都是笑眯眯的,人緣特好。
他當時能獲得老婆的芳心,是因為老婆的朋友鼎力推薦,「他人品性格好」。
的確如此,婚後的他一如婚前那樣,對老婆疼愛有加,加個班還跑到老婆單位陪著,兒子身體不夠好,也是忙進忙出,親力親為,時常可以看見他陪著兒子下棋玩耍。
我一直以為有這種疼愛家人、人緣超好的人成長在一個很有愛的家庭。
可實際情況是,他的母親在他年幼時跟其他人相好,並且離家出走,爸爸一個人撫養他和姐姐,雖然很多年以後母親回歸了,但小的時候,不知道遭受了多少白眼和冷遇,也承載了父親難以言說的痛。
如果是追溯原生家庭,恐怕是一部血淚史。
然而,在他的臉上,你更多的看到是作為父親對孩子的疼愛,作為丈夫對妻子的尊重。
也就是從他身上,我開始反思原生家庭到底對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施加在不同的人身上,是否效果會一樣?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同樣一個家庭,姐姐成長過程中間有很多的痛苦,覺得不被理解,覺得沒有被父母好好愛過,長大之後跟弟弟深聊一次,竟然發現弟弟有大相逕庭的感受,在弟弟眼中,父母不僅在儘自己的力量愛著姐弟,甚至作為弟弟的,也在寵著姐姐。
姐姐忽然間意識到,全家人寵了自己快三十年,而在這之前,自己竟然沒有感覺到。
人性簡單而又複雜,並非能隨意塑造和影響。
一方面,我們得看到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成長的影響,但是也萬萬不可絕對化,把所有你今天性格中對抗的一面歸結於童年。
因為,事件本身是一個原因,而對這個事件你怎麼看,感知到什麼,做出什麼反應,往往更重要。
這也在諮詢過程中間,諮詢師關心你的感受比事件本身要多的原因。
因為,了解那個事件並不足夠,我們更需要了解來訪者的認知以及他當時的身心上進行感受。
你看不見,愛還是在
有個朋友,經常在我面前申訴父母沒有好好地愛過她。
因為子女眾多,而她,又是家裡的第二個女兒,所以,常常被忽視,常常被「欺負」。
大學畢業之後,她一直遠離著家庭,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經常不告訴父母。
我理解她在每一次事件中感受到的那種被拋棄和忽略的心。
然而作為一個旁觀者,除了看到她說的這些,我同時看到,她的父母也十分不易,子女眾多,不僅要供吃穿,還供女兒讀了大學。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選擇。
她的父母也可以如其他農村裡的很多父母一樣,讓女兒早早嫁人,分擔家庭負擔,可是他們沒有這麼做,還是讓女兒順利地上學了。
我曾經有兩個初中同學就是因為父母送她們上中專而不是高中最後選擇了自殺。
自那之後,我開始明白,在中國這種國情下,把一個女兒送去上大學其實並不是一件那麼理所當然的選擇。
後來一次機緣見到了朋友的母親,我看見她急切地問候許久未見的女兒,伸手幫女兒摘去身上的頭髮,傳遞給我的,也是沒有言說的溫暖。
所以,當你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並不代表愛不在身邊,也許愛並不以你喜歡的方式在表達;同樣,當你覺得受傷的時候,並不代表別人故意要傷害你。
你完全可以自己負起責任
我們父母一代人,小時候兄弟姐妹眾多,吃飽穿暖已經屬於不容易的事情。
去問問他們,幾乎每家都有夭折的兄弟姐妹。
看看他們的童年,很多時候都伴隨著飢餓和資源爭奪,能活下來,已經是萬幸。
如果能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讀書就業,那就是上了天堂的感覺。
如果你依賴原生家庭理論,他們比你有更重的創傷。
有時候你會看見他們過分地節儉,有時候你會看見他們活在各種擔憂和恐懼之中無法自拔。
若談論到是否被父母好好的關愛過,他們更有理由說「沒有」。
可是,你見著他們去埋怨自己的父母麼?恐怕更多時候,是覺得自己沒能好好孝敬父母,沒能為父母做什麼。
我們學習提升自我的目的,是為了遇見真正的自己,更好地和他人相處,而不是用一套聽起來有道理而且很認同的理論去指責評判他人。
我們通過學習,看到了家庭對一個人的重要影響,可以分析,但不用指責。
因為,你是在對一個自己內心都有很大空洞的人提出高要求呀。
還未曾有能力愛自己的人,又有那麼多艱難生活問題需要解決,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去溫柔地對待你。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真的不愛你。
何況,真的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他們對你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傷害,你還可以通過學習成長,來修復提升自己。
如果你自己通過學習和體驗,找回你本來的樣子,你便可以成為愛的魔法棒,去影響和感染你的家人。
每個人都希望,媽媽永遠是溫柔的,爸爸永遠是剛強有力的,父母永遠是愛自己的。
但實質上,沒有家庭是完美的。
就算現在的你拿出全身力氣去愛孩子,孩子也會感覺不堪承受。
信不信,我們的孩子長大了也能看到我們百般的不是和缺憾?管得太多,控制欲太強,沒有自由……
在做父母的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永遠是學生。
既不用苛求自己做個完美父母,更不用去要求自己的父母變成你心目中的完美父母。
於己於人,留有餘地,這是一種智慧。
透過問題看到愛,這是一種能力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那始終是一種外歸因。
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
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自己負責任。
如果你願意,每一刻都是新的。
本質上就是如此,分分秒秒都是新的。
在微信公眾號搜索「潘幸知」或者 sharpshow 訂閱我,報名聽課,每天學一點婚姻愛情心理學,幫你提高戀愛婚姻情商。
對不起孩子,但從來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這是一封媽媽寫給女兒的信,這位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兒對這個家沒有依戀感,越來越疏遠;後來終於認識到是自己給予孩子的家庭環境出現了問題,父母無休止的爭吵、忙碌時對孩子的忽視等,這位母親害怕女兒獨自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