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學習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天乾和地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編在前面「一起來學習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系列的文章里,已經給大家介紹了「太極和太極圖」、「八卦和八卦圖」、「五行和五行生剋」,對這些知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下面小編要給各位小夥伴介紹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而且也非常常見的兩個概念:天乾和地支。

天乾和地支的概念

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紀年曆法。

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遠古時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

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天道與地道決定著人道,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

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時空以定世界。

干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之學。

《世本》曰:"容成造歷,大橈作甲子。

"從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時期就有十二地支,都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殷商時期出現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和記載數目的文字,稱為天干,並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於紀年、月、日、時。

天干地支,是應用易學在實踐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很多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通過它來認知。

天乾和地支的來源

關於天干地支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四種說法:

一、《山海經》

《山海經》記載,帝俊有三位妻子:羲和、常羲和娥皇。

這三位妻子之中,尤以前兩位更加偉大: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大荒南經》)。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山海經·大荒西經》)。

羲和生十日,也就是生了十個太陽,於是成了十天干,古曆法「火歷」,就是用十天干來紀年的,也就是在「火歷」中,一年是十個月,而不是現在的十二個月。

後來這十個太陽「調皮」了,一起出來玩耍,後來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被后羿給射了九個,於是天上就剩一個太陽了。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十日……民皆喜,臵堯以為天子……」,我們可以這樣去解讀這個神話:它實際上講的是廢止‚「火歷」的曆法變革,射下九個太陽,而留下一個太陽的傳說,是對廢除一年十個月「火歷」,採用一年十二個月曆法的模糊記憶。

常羲生月十有二,也就生了十二個月亮,於是就成了十二地支。

然後有些小夥伴就要問了,羲和生了十個太陽,被后羿射掉了九個,所以現在我們的天上就剩一個太陽了,那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又沒有被射掉,那為什麼現在天上就只有一個月亮呢?小編想,原因應該是月亮比較文靜,沒有像太陽那樣「調皮」,個自待在個自的時空里,沒有像太陽一樣,突然一起出現在一個時空里,所以我們看不到十二月同空的現象。

也有可能是被后羿給嚇到了,於是跑遠了,就變成了星星了。

(當然這是小編附和「神話」的說法,大家也就看看就好,哈哈。

二、神農架地區發現的漢族創世史詩《黑暗傳》

其中有一個講述干支來歷的故事:‚開天闢地之初,玄黃騎著混沌獸遨遊,遇到女媧。

女媧身邊有兩個肉包,大肉包里有十個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個女子。

玄黃說:「這是天幹革命地支神,來治理乾坤的。

」於是,為他們分別取名,配夫妻,成陰陽。

男的統稱天干,女的則為地支。

另一版本:玄黃騎上混沌獸,看見一個女佳人。

老祖便把仙女問,一人獨坐為何因?仙女一聽著一驚,指著身邊兩圓物,試問玄黃可知情。

玄黃上前仔細看,圓物兩個大小分,內裝二十二個人,大的裝的是男子,弟兄一共十個人,小的裝的是女子;姊妹合共十二人。

玄黃對著肉球念,念著靈章咒語文,一聲響聲震耳鳴,肉珠頃刻兩離分,十個男子十二女,齊在女媧面前行,個個招手笑吟吟。

女媧一一取下名,分為天干地支神。

十個男兒為天干,排定甲乙和丙丁,戊已庚辛又壬癸;地支屬於十二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皆為名。

天干為男又為陽,地支為女又為陰,配合陰陽成夫妻,從此才有世上人。

三、天干地支是大橈發明的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看來干支是大橈創製的,大橈「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四、天干地支是上甲微發明的

簡單地說下,天干卜辭中用來紀時,用來給商王取名,可謂是商人最得意的發明。

上甲微是商先王中地位最高的一個,也是第一個以天干取名的先王。

由此推測,天干為上甲微所發明。

不過天干地支在黃帝時期就有了,所以小編覺得,這個說法不太可信。

天干地支的內涵

天干: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丑: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髮已經過半。

巳: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天干地支的應用

用於曆法紀時

據考古所知,干支起碼從殷商開始就用來紀日。

春秋戰國時期又採用十二辰(地支)紀月,而十二時辰紀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

西漢末始又用干支來紀年。

唐以後,五代曆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註記,這就是干支歷(甲子歷),它是一種陽曆。

此外,干支註記時間的方式起碼還從殷歷開始,附加在各個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陰陽曆中,兩種曆法同時並用。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二章第三節:「商代的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

每年分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閏月置於年末,稱為『十三月』。

到祖甲以後,閏月也有在年中的。

這就是殷歷,農曆。

干支註記時間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

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

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

」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

用於儒學、理學、醫學、風水、術數和命理學中

在陰陽五行理論中,干支按其順序分為陰陽,逢單數屬陽,逢雙數屬陰。

天乾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數;天乾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數。

在這個基礎上,根據相生相剋的理論,推算人事的和諧、興衰、衝突及其生滅。

天干地支這樣一些符號被賦予了豐富的神秘的文化內容,是了解古代中國人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用於星象學(天文學)

夜觀星象受時間位置氣侯等諸多不利因素制約,所以人們試圖尋找更為簡便的方法進行占卜,地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利用起來了。

根據曆法知識我們知道,月的劃分是根據月亮的一次圓缺循環為標準,分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個月,又加以閏月補其不足。

所以天文上把黃道平面劃分為十二宮,以日躔過宮劃分十二個月。

所以古代把黃道十二宮以地支命名,十二宮又與二十八宿相對應,即子宮有女、虛、危三宿;丑宮有斗、牛二宿;寅宮有尾、箕二宿;卯宮有氐、房、心三宿;辰宮有角、亢二宿;巳宮有翼、軫二宿;午宮有柳、星、張三宿;未宮有井、鬼二宿;申宮有觜、參二宿;酉宮有胃、昴、畢三宿;戌宮有奎、婁二宿;亥宮有室、壁二宿。

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我們干支學中地支取象的象意來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義也是來源於此。

天乾和地支的配合方法

天干始於甲,地支始於子,天干與地支循環相配,可成甲子、乙丑、丙寅……等60組,成為一個甲子。

干支歷的方法

以天干地支的配合為一甲子以紀60年,以地支紀12月,以地支紀日12時辰(古代一個時候是我們現在的2個小時),至於現在的時、分、秒為什麼以60為進位,我想或者和60年為一個甲子有關吧。

(個人猜測)

干支與五行、屬象、方位、八卦的關係

地支與五行、屬象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央;

丑(牛)、未(羊)屬陰土,中央。

天干與五行

甲為棟樑之木,乙為花果之木,甲乙東方木。

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丙丁南方火。

戊為城牆之土,己為田園之土,戊己中央土。

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庚辛西方金。

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露之水,壬癸北方水。

然後將方位與八卦配上,就是下圖了:

地支與《易經》、音樂、節氣的關係

《易經》中每一卦由六個爻組成,從乾到坤,相互依次剝離,則可得乾卦、夬卦、大壯卦、泰卦、臨卦、復卦、坤卦,剝卦、觀卦、否卦、遁卦、姤卦,一共十二卦,描述了我們所在世界由陰(冬天,寒冷)到陽(夏天,炎熱),屬於「地道」(地之道,上面說了「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故可配以地支。

地支可配《易經》十二卦、古代音樂的十二律、二十四節氣,如下圖,這個圖其實很重要,以後有機會講《易經》的時候,會再說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陰陽曆的算法

什麼叫曆法呢?古人根據宇宙間日月運行的軌跡、在地球上所產生的晝夜寒溫,以這種規律性所制訂的時間法規,叫做曆法!按現在的說法,當地球自轉時,所觀察太陽出與沒而形成的晝與夜,稱為日;所觀察月亮的朔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