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六壬(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陰陽五行觀的起源與發展

在中國思想史上,騶衍最早把陰陽和五行概念相結合起來,提出系統的陰陽五行說——五德終始說,即陰陽五行的象數與天命觀相結合的一種歷史哲學。

騶衍「深觀陰陽消息」,以陰陽、五行概念為核心,以陰陽、五行之氣的運動為宇宙的普遍規律,講釋自極小至無限的空間,又討論自今追溯到天地生成以前的時間。

在空間上談到「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限」;在時間上涉及「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機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成書於戰國的《呂氏春秋》將當時廣為流行的五行說和陰陽說進一步具體化。

在《十二紀》中描述了一年五氣運行對應的天象、氣象、物象,並以此為據制定出一年十二個月的「政令之所行」的宇宙律令。

《月令》又兼用五行和陰陽描述了對季節變易的感受。

直至秦、漢,陰陽五行學說已開始成為統攝一切的表述體系。

到了西漢中葉,陰陽五行學說已經逐漸成為公認的系統的表認體系。

在陰陽五行學說所表述的觀念系統中,世界是天人萬物交融、互感、互應、互滲的「使人拘而多所畏」的世界。

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這個表述體系最終的完成者是《淮南子》和董仲舒,他們雖然分別代表「道」和「儒」兩大傳統,占據著不同層次和領域,但又互立,互通、互補、互融。

六壬術的哲學基礎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這五種物質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醫學以及建立在這諸多學說之上的集大成者——大六壬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六十甲子紀年

天乾和地支相配而成為六十柱,相傳是在黃帝時。

《通鑑外紀》中說:「帝命大橈氏探五行之情,占斗剛所建,始作甲子。

」在創設天干之初,是用來記算年和日的,而地支則是用來記算月和時,例如甲年寅月乙日卯時、乙年卯月丙日辰時等等。

後來因為天干紀年,十年後出現重複,而天干紀日也一樣,一個月會出現三個相同的天乾的日子,再者地支紀月和時,雖然比較不怕重複,但它跟著天乾的重複,結果還是會導致混亂,造成不便。

因此就把第一個天干配第一個地支,第二個天干配第二個地支,就是奇數配奇數,偶數配偶數,配完十天干、十二地支,共得六十組、合天干、地支為一柱,六十組就有六十柱,而天干地支合成柱後,合稱為干支。

這甲子到癸亥的六卜柱,以前的賢人稱之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

每天干各可分得六次相配地支的機會,六甲、六乙、六丙等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干支的組合,是奇數配奇數,偶數配偶數,因此沒有甲丑、乙寅的。

古人使用它來紀年月日時,如甲子年乙亥月丙寅日丁酉時。

六十甲子用完,再從第一柱開始,循環不絕。

由於孔子修《春秋》,始於公元前720年(魯隱公三年)夏曆正月初一己巳,史家公認這是連續不間斷書下史書的干支紀日之始。

干支用於紀日和紀年,不因政局和戰亂變化而中止,由此保持了我國史料記載的連續和準確。

六十甲子的其他運用

除了在曆法中可以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外,六十甲子還用來表示方位(如甲乙表示東方,丙丁表示南方,戊己表示中央,庚辛表示西方,壬癸表示北方)、四季(如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丑為冬),同時也是研究八卦、推算生辰八字、看風水等相命術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中國醫學中的子午流注方法中也被廣泛應用,其中的納子法、納甲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養子時刻注穴法等時間節律,都以「干支」為工具。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六十甲子是天干地支的最成熟運用。

月份地支

用干支來表示月份,地支是固定不變的,每年正月均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以此類推,十二月為丑月。

需要特彆強調的是,月干支不是以農曆每月初一為分界線,而是以節令為準,交節前為上個月的節令,交節後為下個月的節令。

月份天干

月天干不同於月地支,雖有所不同,但也有規律可循,取月乾的方法稱為年上起月法,關於此法,又有一首歌訣,名叫《五虎遁歌訣》。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為頭。

丙辛之歲尋庚土,丁壬壬寅順水流。

若問戊癸何處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這首歌訣的意思是說,凡是年干為甲、己的,正月天干便為丙,二月天干為丁,其餘各月以此類推;凡是年於為乙、庚的,正月便是戊寅月,二月便是己卯月,其餘類推;凡是年干為丙、辛的,正月便是庚寅月,二月便是辛卯月,其餘類推;凡是年干為丁、壬的,正月便是壬寅月,二月便是癸卯月,其餘類推;凡是年干為戊、癸的,正月便是甲寅月,二月便是乙卯月,其餘類推。

日干支

干支紀日每60天一循環,由於大小月及平閏年不同的緣故,日干支並不像月干支那樣可依循規律進行推算,一定得査萬年曆才可知道。

需要注意的是,12個時辰為一天,每一個時辰占兩個小時。

日與日的分界線是以子時來劃分的,每天從前一天晚上的11點開始。

11點之前是前一天的亥時,過了11點就是這一天的子時了。

這與我們通常認為午夜12點是一天的分界點是不同的。

時干支

一個時辰在農曆紀時中跨兩個小時,一天共12個時辰。

時辰的地支是固定不變的,十二時辰所對應的地支是:

夜半者子也,雞鳴者丑也,平望者寅也,日出者卯也,

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佚者未也,

哺時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子時就是前日23點至當日1點,丑時即1點至3點,以此類推。

亥時即21點至23點。

時辰的地支不變,天干卻有所不同,但亦有規律可循。

我們可以用《五鼠遁歌訣》來推出時干。

甲已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這首歌訣的意思是說,凡是日干為甲、己的,子時天干便為甲,丑時天干為乙,其餘以此類推;凡是日干為乙、庚的,子時天干便為丙,丑時天干為丁,其餘類推;凡是日干為丙、辛的,子時天干便為戊,丑時天干為己,其餘類推;凡是日干為丁、壬的,子時天干便為庚,丑時天干為辛,其餘類推;凡是日干為戊、癸的,子時天干便為壬,丑時天干為癸,其餘類推。

十二天將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發源於上古時代並用於紀時的天干地支,以及源於易經的陰陽五行理論為後世諸多學術所採納,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許多璀璨的文化形式。

六壬術中的神將體系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十二天將是把陰陽五行、天干地支轉化成了具有生動形象和特殊性格的人物模型,成為代表某種特定氣息和信號的象徵性符號。

在六壬神課中,十二天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干支加十二天將神,再加上六親,便形成一個信息的交匯,占課者便是以此為依據作出相應的推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陰陽曆的算法

什麼叫曆法呢?古人根據宇宙間日月運行的軌跡、在地球上所產生的晝夜寒溫,以這種規律性所制訂的時間法規,叫做曆法!按現在的說法,當地球自轉時,所觀察太陽出與沒而形成的晝與夜,稱為日;所觀察月亮的朔望...

一起來學習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天乾和地支

小編在前面「一起來學習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系列的文章里,已經給大家介紹了「太極和太極圖」、「八卦和八卦圖」、「五行和五行生剋」,對這些知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下面小編要給各位小夥伴介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