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天文No.1太陽系之太陽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基礎天文系例01
猜猜下期是什麼?
相關請於文末留言
基礎天文——太陽系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重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至少165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
這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帶的天體、彗星和星際塵埃。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類地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岩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和充滿冰凍小岩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
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和依然屬於假設的奧爾特雲。
依照至太陽的距離,太陽系內的行星依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8顆行星中的6顆有天然的衛星環繞,在太陽系外側的行星還被由塵埃和許多小顆粒構成的行星環環繞著。
除地球外,在地球上肉眼可見的行星中文名稱以五行為名,其餘則與西方一樣,全都以希臘和羅馬神話故事中的神仙為名。
五顆矮行星是冥王星,柯伊伯帶內已知最大的天體之一鳥神星與妊神星,小行星帶內最大的天體穀神星,和屬於黃道離散天體的鬩神星。
名詞解釋
軌道環繞太陽的天體被分為三類: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行星是環繞太陽且質量夠大的天體。
這類天體:有足夠的質量使本身的形狀成為球體;
有能力清空鄰近軌道的小天體。
能成為行星的天體有8個: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聯合會重新定義行星這個名詞,首次將冥王星排除在大行星外,並將冥王星、穀神星和鬩神星組成新的分類:矮行星。
矮行星不需要將鄰近軌道附近的小天體清除掉,其他可能成為矮行星的天體還有塞德娜、厄耳枯斯、和創神星。
從第一次發現的1930年直至2006年,冥王星被當成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
但是在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初,許多與冥王星大小相似的天體在太陽系內陸續被發現,特別是鬩神星更明確的被指出比冥王星大。
環繞太陽運轉的其他天體都屬於太陽系小天體。
衛星(如月球之類的天體),由於不是環繞太陽而是環繞行星、矮行星或太陽系小天體,所以不屬於太陽系小天體。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內以天文單位(AU)來測量距離。
1AU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是149,597,871公里(92,955,807英里)。
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39AU,木星則約是5.2AU。
最常用在測量恆星距離的長度單位是光年,1光年大約相當於63,240天文單位。
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公轉周期為周期變化著,最靠近太陽的位置稱為近日點,距離最遠的位置稱為遠日點。
有時會將太陽系非正式地分成幾個不同的區域:「內太陽系」,包括四顆類地行星和主要的小行星帶;其餘的是「外太陽系」,包含小行星帶之外所有的天體。
其它的定義還有海王星以外的區域,而將四顆大型行星稱為「中間帶」。概述和結構
太陽系的主角是位居中心的太陽,它是一顆光譜分類為G2V的主序星,擁有太陽系內已知質量的99.86%,並以引力主宰著太陽系[6]。
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內最大的兩顆行星,又占了剩餘質量的90%以上,目前仍屬於假說的奧爾特雲,還不知道會占有多少百分比的質量。
太陽系內主要天體的軌道,都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黃道)的附近。
行星都非常靠近黃道,而彗星和柯伊伯帶天體,通常都有比較明顯的傾斜角度。
太陽系內天體的軌道(由左上方順時針拉遠觀看)。
由北方向下鳥瞰太陽系,所有的行星和絕大部分的其他天體,都以逆時針(右旋)方向繞著太陽公轉。
有些例外的,像是哈雷彗星。
環繞著太陽運動的天體都遵守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軌道都以太陽為橢圓的一個焦點,並且越靠近太陽時的速度越快。
行星的軌道接近圓型,但許多彗星、小行星和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則是高度橢圓的。
在這麼遼闊的空間中,有許多方法可以表示出太陽系中每個軌道的距離。
在實際上,距離太陽越遠的行星或環帶,與前一個的距離就會更遠,而只有少數的例外。
例如,金星在水星之外約0.33天文單位的距離上,而土星與木星的距離是4.3天文單位,海王星又在天王星之外10.5天文單位。
曾有些關係式企圖解釋這些軌道距離變化間的交互作用(參見提丟斯-波得定則),但這樣的理論從未獲得證實。
形成和演化
太陽系的形成據信應該是依據星雲假說,最早是在1755年由康德和1796年由拉普拉斯各自獨立提出的。
這個理論認為太陽系是在46億年前從一個巨大的分子雲的塌縮中形成的。
這個星雲原本有數光年的大小,並且同時誕生了數顆恆星。
研究古老的隕石追溯到的元素顯示,只有超新星爆炸的心臟部分才能產生這些元素,所以包含太陽的星團必然在超新星殘骸的附近。
可能是來自超新星爆炸的震波使鄰近太陽附近的星雲密度增高,使得重力得以克服內部氣體的膨脹壓力造成塌縮,因而觸發了太陽的誕生。
被認定為原太陽星雲的地區就是日後將形成太陽系的地區,直徑估計在7,000至20,000天文單位,而質量僅比太陽多一點。
當星雲開始塌縮時,角動量守恆定律使它的轉速加快,內部原子相互碰撞的頻率增加。
其中心區域集中了大部分的質量,溫度也比周圍的圓盤更熱。
當重力、氣體壓力、磁場和自轉作用在收縮的星雲上時,它開始變得扁平成為旋轉的原行星盤,而直徑大約200天文單位,並且在中心有一個熱且稠密的原恆星。
對年輕的金牛T星的研究,相信質量與預融合階段發展的太陽非常相似,顯示在形成階段經常都會有原行星物質的圓盤伴隨著(質量約為0.001至0.1太陽質量)。
這些圓盤可以延伸至數百天文單位,並且最熱的部分可以達到數千K的高溫。
哈柏的獵戶座大星雲原恆星影像,寬一光年的恆星育嬰室,非常像我們的太陽剛誕生時的原始星雲。
一億年後,在塌縮的星雲中心,壓力和密度將大到足以使原始太陽的氫開始熱融合,這會一直增加直到流體靜力平衡,使熱能足以抵抗重力的收縮能。
這時太陽才成為一顆真正的恆星。
相信經由吸積的作用,各種各樣的行星將從雲氣(太陽星雲)中剩餘的氣體和塵埃中誕生:
當塵粒的顆粒還在環繞中心的原恆星時,行星就已經開始成長;
然後經由直接的接觸,聚集成1至10公里直徑的叢集;
接著經由碰撞形成更大的個體,成為直徑大約5公里的星子;
在未來的數百萬年中,經由進一步的碰撞以每年15公分的的速度繼續成長。
在太陽系的內側,高溫使水和甲烷這種易揮發的分子不能凝聚,因此形成的星子相對的就比較小(僅占有圓盤質量的0.6%),並且主要的成分是熔點較高的矽酸鹽和金屬等化合物。
這些石質的天體最後就成為類地行星。
再遠一點的星子,受到木星引力的影響,不能凝聚在一起成為原行星,而成為現在所見到的小行星帶。
在更遠的距離上,在凍結線之外,易揮發的物質也能凍結成固體,就形成了木星和土星這些巨大的氣體巨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獲得的材料較少,並且因為核心被認為主要是冰(氫化物),因此被稱為冰巨星。
一旦年輕的太陽開始產生能量,太陽風(見下段)會將原行星盤中的物質吹入行星際空間,從而結束行星的成長。
年輕的金牛座T星的恆星風就比處於穩定階段的較老的恆星強得多。
太陽演化過程的藝術畫。
從左到右依次為主序星、紅巨星和白矮星。根據天文學家的推測,目前的太陽系會維持直到太陽離開主序。
由於太陽是利用其內部的氫作為燃料,為了能夠利用剩餘的燃料,太陽會變得越來越熱,於是燃燒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這就導致太陽不斷變亮,變亮速度大約為每11億年增亮10%。
從現在起再過大約76億年,太陽的內核將會熱得足以使外層氫發生融合,這會導致太陽膨脹到現在半徑的260倍,變為一顆紅巨星。
此時,由於體積與表面積的擴大,太陽的總光度增加,但表面溫度下降,單位面積的光度變暗。隨後,太陽的外層被逐漸拋離,最後裸露出核心成為一顆白矮星,一個極為緻密的天體,只有地球的大小卻有著原來太陽一半的質量。
文參考綜合 維基百科 知識
圖來源於百度圖片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底部原文閱讀
於文末留言評論、建議、發表觀點
本文由「天文物理」載享推薦且有一定學習或參考價值、但其最終內容真實性自負。
版權聲明:「天文物理」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本平台文章內容來源於網絡且廣泛…如若無意侵犯了你的權益請及時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天文物理 將及時完善著權信息或刪除等。
年度深空探測大戲揭幕:「新視野號」遠征冥王星(上)
迄今為止飛得最快的太空飛行器、人類發射的第一個冥王星探測器「新視野號」,經過約9年的星際旅行,於1月15日抵達距地球約47億千米的冥王星附近,開始探測冥王星、冥衛、以及它們所處的柯伊柏帶其他天...
宇宙到底有多大(二)
舉目四望宇宙總讓人生出幾分不安。在一個叫作太陽的中年矮恆星旁邊,它的第三大岩體行星就是我們的棲身之所。太陽又身處於一個叫做銀河系的棒旋星系中。而銀河系不過是宇宙里幾十億個星系中的一個。但是,這...
冥王星有了軌道超長「新夥伴」
將在2096年到達距日50億公里近日點科技日報北京7月12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官網12日報導,天文學家在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帶里,新發現了一顆軌道超長的矮行星。其出現將幫助...
海王星外小行星的新發現及其重要意義
太陽系在巨大而黑暗的宇宙中只是一個微小的角落,人類已經能夠探索地球附近的星球,太陽系之外的空間還不足以構畫出來。近日,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太陽系邊疆傳奇——柯伊伯帶與奧爾特雲
科學家在太陽系邊疆發現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吃驚的天體,當人們對它們是不是太陽系的行星喋喋不休地爭論時,是否曾想過:那一個又一個的天體是怎麼冒出來的呢?那晦暗陰冷的遙遠地帶又發生了什麼呢?現在,科學家...
太陽系,你知道的那些還不夠多!
太陽系,你知道的那些還不夠多!太陽系中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重力約束天體的行星系統:8顆行星、已知173顆衛星、5顆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含有小行星、柯伊伯帶的天體、彗...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幾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冥王星、穀神星、鬩神星(齊娜)、妊神星和鳥神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
太陽系因缺少冰巨星而顯得很反常 科學家或發現了不為所知的天體
2005年,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邁克.布朗(Mike Brown)發現了太陽系第十顆行星,被稱為鬩神星(Eris)。鬩神星的發現導致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九大行星少了一顆,現在布朗又為太陽系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