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變化圖,月相變化規律是怎麼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人有言,「人有悲歡離合,月陰晴圓缺」,充滿了一種傷感的浪漫色彩。

但是處於21世紀科技時代的我們,對於月的陰晴圓缺之相必定要考究一番,才能對月亮這個遙遠的星球神秘的面紗有所了解。

下面是外星奧秘世界的小編用最真實的月相變化圖帶大家了解月相變化的規律是怎麼樣的?

月相變化圖圖解

月球是自西向東繞地球運行的,相對於地球來說,上半月月球是背離太陽越走越遠。

此時太陽在月球西方,月球西部被太陽照亮,所以這時月球的亮面朝西。

而下半月,月球是向著太陽越走越近,太陽在月球東方,月球東部被太陽照亮,因此這時月球亮面朝東。

隨著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日、月東升西落,上半月月球自西向東朝遠離太陽方向運動。

上弦月時日地與月地成直角,此時A點日出是6點,對於地球上的A點來說,再轉90°才見月出,於是月出就要12點,也就是月球比太陽遲升後落5小時。

同理上半月的蛾眉月、凸月、滿月分別遲升後落3小時,9小時、12小時。

而下半月月球自西向東朝迎向太陽的方向運動。

下弦月時日地與月地也成直角,A點日出6點,則對於A點來說,月出是零點,也就是月球比太陽早升先落6小時,同理,下半月的滿月、凸月、蛾眉月比太陽分別早升先落12小時、9小時、3小時。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由於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斷產生周期性變化,所以月球同太陽出沒時差也產生周期性變化,出現了上半月月比日遲升後落,下半月月比日早升先落的現象,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農曆上半月月亮上半夜可見,農曆下半月月亮下半夜可見。

人們常說的月相變化大致為上弦月,滿月和下弦月。

而月相是以日月黃經差度數來算的,詳細的共劃分八種不同的月相

新月(農曆初一日,即朔日);

約在農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

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稱為新月或朔。

此月相與太陽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峨眉月(一般為農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

新月過後,月球向東繞地球公轉,從而使月球離開地球和太陽中間而向東邊偏了一些。

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半個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呈鐮刀形的一部分,稱為娥眉月。

娥眉月日出後月出,日落後月落,與太陽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

只有當太陽落山後的一段時時和能在西方天空看到娥眉月。

上弦月(農曆初八左右);

約在農曆每月初七、初八,月球繞地球繼續向東運行,月地連線與日地連線成90度。

地球上的觀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邊亮,呈半圓形叫上弦月。

假設觀察者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則上弦月約正午月出,黃昏時,它出現在正南天空,子夜從西方落入地平線之下。

漸盈凸月(農曆初九-----農曆十四左右);

約在農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月球西邊被太陽照亮部分大於一半,即為凸月。

凸月正午後月出,黃昏時在東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後繼續西行,黎明前從西方地平線落上,大半晚可見。

滿月(望日,農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

農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外側,即太陽、月球位於地球的兩側。

由於白道面與黃道有一夾角,通常情況下,地球不能遮擋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對著地球,稱為滿月或望。

漸虧凸月(農曆十六-----農曆二十三左右);

下弦月(農曆二十三左右);

農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再次變成直角,月球在日地連線的西邊90度。

這時我們看到月球東半邊亮呈半圓形,月面朝東,稱為下弦月。

它在子夜時升起在東方地平線上,黎明日出時高懸於南方天空,正午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下半晚可見。

殘月(農曆二十四左右----月末);

另外,農曆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即不見月亮。

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 ——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就這樣循環,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約是一個月。

月相判斷規則

1、日、地、月的位置關係,地球上觀察到月球亮面的角度差異;

2、月球亮面始終朝向太陽;

3、分辨出地球自轉的晨、昏、子、午四個時刻;

4、指明月球處在地平線上(面對月球)的半個地球;

5、一般在白天段太陽光強烈,見不到月面。

以上常識是理解的基礎,可以自行推導出各月相的出沒時段,課件過於細緻複雜反而使教學環節不好控制,冗餘信息只能干擾學生自主思考理解,反而不能很好地化解教學難度。

月相變化的原因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被自己擋住的)。

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可以簡單的歸納為兩條:

1、月球不發光,不透明。

2、與月、地、日三者的相對位置有關。

月相變化與日月食的產生的根本原因要注意區別

月相變化是地球人看月球時,太陽照射在月球反射的的光,因地球人看的角度不同而產生圓缺變化不同;而月食是地球公轉到太陽月亮中間時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而看不見月光。

月相十五、六為滿月,正在這個時候有機會地球公轉到太陽與月球中間,造成月食現象。

當月球轉到地球與太陽中間時,月球擋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而產生日食,只有初一與十五前後才有機會產生日食。

月相變化規律是怎麼樣的?

在廣闊無際的太空中,無疑,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相變化具有的周期性、規律性,在現實生活中是人們計量時間的尺度之一。

當地球位於月球和太陽之間時,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被太陽直射的月球部分,這就是滿月。

當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我們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陽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朔月;而當首度再見到月球明亮的部分時,稱為「新月」。

當地月聯線和日地聯線正好成直角時,我們正好可以看到月球被太陽直射的部分的一半,這就是上弦月。

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它是曆法中歷月和星期的來源。

這個時間比月球公轉的時間(恆星月)要長,因為當月球繞地球公轉時,地球也在繞太陽公轉,一個朔望月月球大約要繞(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轉只繞360度)。

所以一恆星月大約為29.53 * 360 / 389.11 = 27.32天。

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全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能照亮的一面,有時面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面向地球的亮面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每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日」,這時是農曆初一。

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以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曆初三、四。

隨後,月球在天空里逐漸遠離太陽,到了農曆初七、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到農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

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這一月相叫「殘月」。

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變化著。

如果用月相變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變化的全部過程)來計算,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或從滿月到期下一個滿月,就是一個「朔望月」,時間間隔約29.53天,中國農曆中一個月的長度,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

相關連結

在不太強調天文學上的月相概念時,很多情況下,上半月的娥眉月也被統稱為上弦月,農曆大約初二到初八九。

上半月娥眉月有時也被稱為新月。

星期日到星期一這種周期計日法應該是外來文化,不是中國的本土文化,所以從根本上來講,不是從中國的五行四相演變而來,但是基督教文化中,已經了七日為一周的計算法則,而中國則可能在8世紀才接觸到這種計日方法,而後中國古代人有將用日、月、五行命名的星相分到七日周期中,因而形成了中國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氺曜日,木曜日,金耀日,土曜日,分別對應當今的周日至周五,目前,這種計日法日韓等國還在使用。

而月曜日則是周一,在西方代表月神,在中國表示陰陽五行中的「陰」。

奧秘世界獨家觀點古人的師美化了月亮,月亮成了思念的象徵。

當太空人發來月亮的近照,坑坑窪窪人們還是保持著心中對月亮隱藏的浪漫情愫。

關於月亮更多的未知你知道多少呢?有人說月亮跟潮汐有關?有人說月亮跟狼人有關?月亮到底有多神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