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童年受到的傷害也會同樣傷害到你的孩子嗎?怎麼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現在社會上太多太多的聲音都在教育大家,要如何做父母,要如何做兒女,要如何做妻子,要如何做丈夫……卻太少有人好好的去告訴大家,要如何做自己。
我寫下這段文字的契機正是由於這樣一件事情:有朋友在媽媽群裡面發了一篇文章的連結,裡面寫道:「所有的心理問題都來源於童年的創傷」,並且列舉了林林總總的不當教養和影響到成年後人際關係以及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的例子。
文章是想要提醒每一位為人父母者,原生家庭對孩子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不可等閒視之。
但是只羅列現象,沒有剖析原理的情況下,媽媽們看完之後不但並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而且還產生了深深的焦慮。
事實上,的確每個人的行為方式和跟別人的相處模式,最早都是從原生家庭學來的,如果原生家庭模式不好,那孩子就沒見過怎麼跟人相處比較和諧,所以就不會。
而且童年學到的東西印象最深,最習慣。
但是長大了自己要改變還是能做到的,並不是宿命論。
我們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每一個小時候暗暗發誓不要像媽媽的女孩,長大以後多數都會悲催的發現自己越來越像媽媽。
尤其是生氣急眼火氣上撞的時候,不知不覺就用了媽媽的處理方式。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那個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深刻到,它已經變成了我們的條件反射。
如果是心平氣和的狀態,我們還可以有能力去多方面考慮,能夠選擇最優的方式去處理。
一旦情緒激動的時候,人腦的處理模式就變了,這時候會產生一種「意識狹窄」的現象,我們已經無力去多加思考,只能遵循著最熟悉的方式去行動。
什麼方式最熟悉呢?自然是從小看到大的——媽媽的方式。
同樣的,男孩成年後也會不自覺地採用爸爸慣用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已經發現自己沿襲了原生家庭的不良行為模式,怎麼破?抱怨和指責自己的父母能不能夠使我們向相反的方向去發展呢?很多人希望通過不斷地抨擊「不好的行為方式」來使自己建立「好的行為方式」。
但是客觀數據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你越是抨擊、越是忘不掉,就越是刻骨銘心。
所以到了緊要關頭,越是會用這種忘不掉的方式去做事情。
然後等自己冷靜下來後悔不已,咬牙切齒要改變,從此掉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其實要突破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得先跳出來,從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去看看,看看為什麼父母會有那樣的行為模式,那時候就發現其實父母也是「受害者」。
他們也有他們的創傷事件。
說白了就是「和解」。
所有的「不講道理」,背後都有道理。
當我們真正的站在父母童年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他們的行為,就會發現,原來大家誰都不容易。
就像我們感冒了,不會去恨那個傳染我們的人,因為知道他也不是故意的,而且他也病得很難受。
其實上一輩人也是這麼悲催,只是在他們的年代,沒有人去關注這方面,所以通常他們也就不會去自省。
每每當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傷害的同時,背後也包含著家長深深的焦慮和無力。
當我們懷著慈悲理解的心去看待每一個創傷事件,就能夠看到如硬幣兩面一般的情緒:一面是孩子的委屈、不安全感、不被信任感等等,另一面是家長的恐慌、失控感、無能為力感、甚至是對自己的厭惡感……
在心理學中有這樣的研究結論:只有能夠善待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善待他人。
同時,這個人就能夠感受到來自生活中每一個角落的善意。
所以,對於成年人來說,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創傷帶來的煩惱,有一個小竅門,就是從現在開始自己來做自己的理想父母。
需要安慰的時候就要安慰自己,需要誇獎的時候就要誇獎自己,需要堅持的時候就要鞭策自己。
把自己像孩子那樣呵護和培養就好了。
忍不住要發脾氣的時候,抱抱自己,告訴自己:「親愛的,那不是我的錯,我不需要為對方達不到我的期望而苛責自己。
」
如果擔心孩子會被自己的行為傷害到,而產生心理創傷,那麼你需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沒有人是完美的。
就像醫生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孩子一輩子不生病一樣,即便是再厲害的心理專家,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孩子不會產生童年創傷。
我們的身體時刻在與細菌為伍,生病不生病在於誰的抵抗力更強。
我們的心理也是如此,也需要不斷的去鍛鍊自己的受挫能力。
大多數的早期創傷都能夠隨著年齡增大、社會經驗增多而自愈,並不需要每一位家長如履薄冰一樣的仔細斟酌著做每一件事情。
一個每天戰戰兢兢的、焦慮爆棚的家長是無法給孩子帶來祥和寧靜的成長環境的。
與其每天在擔心著自己哪句話說對哪句話說錯,還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成長上來。
嫌自己學歷不夠高,就去進修;覺得自己閱歷不夠廣,就去想辦法體驗;覺得生活乏味了,就去娛樂。
總之,一個積極向上的自我成長的生活態度,會給人帶來高自尊、高自我認同感。
當我們把自己的心靈撫慰好了,自然就擺脫了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感。
那麼恭喜,代際相傳的相愛相殺,到了我們這一代就結束了!
被原生家庭傷過的我們,又該如何去愛孩子?!
傳統文化里,「父母永遠是對的」「反對即不孝」等思想毒瘤使得大家不敢去思索---原來父母曾經做錯了。我不是一個「父母皆禍害」的擁躉,我也不認為,人應該將自己的不足都歸結於原生家庭。可是,我們與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