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是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時因地而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可以通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體現。

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是一日內最大的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

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定性地表達某時某地太陽輻射能量的多少。

晝夜長短的變化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

在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於夜長,且緯度越高,晝長越長。

其中,夏至日這一天,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的最大值,而且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太陽整日不落,出現極晝現象。

南半球則反之。

自秋分日之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

在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於晝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

其中,冬至日這一天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且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太陽整日不出,出現極夜的現象。

南半球則反之。

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天,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那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N23°26′),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那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S23°26′),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這一天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綜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同一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

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四季的劃分

根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而劃分的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冬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時間最短,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過渡季節。

然而,這樣劃分的四季與各地實際氣候的遞變不一定相符。

為了使季節劃分與氣候相符,現在北溫帶許多國家一般把3、4、5三個月劃分為春季;6、7、8三個月劃分為夏季;9、10、11三個月劃分為秋季;12、1、2三個月劃分為冬季。

五帶的劃分

五帶的劃分是一種比較古老、簡單的緯度地帶劃分法,它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線,把地球表面粗略的劃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五個熱量帶。

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由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遞減的規律,例如,計算表明,極圈和兩極的太陽輻射總量,僅分別為赤道上年太陽輻射總量的1/2和2/5。

五帶的劃分雖然比較簡單,但它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

例如,地理學家把氣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綜合起來考慮,劃分了熱帶雨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苔原帶等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五、地球的公轉與節氣

小夥伴們,繼續學習了……下面,我們接上一節提到的,繼續學習了解地球的公轉與節氣變化的關係……照例,先來幾首有關節氣的古詩吧!「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代詩人杜甫的《春夜喜雨》;「

二十四節氣·春分

2018年3月21日星期二,春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與秋分對應,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北半球為春分,而南半球則恰好的秋分。

地球公轉有什麼地理意義?

對於今天這個問題,其實大家在曾經的地理學習中就有了解到,現在結合現今的主流的觀點,對於地球公轉的主要地理意義做一下簡單的分享,希望能給大家提供相應的參考。

命題老師談「地球運動」怎麼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順時針)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