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之行星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篇文章咱們分析了太陽是由上代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崩出來的渣渣聚集而成的。

接下來咱們看下太陽系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超新星爆發

原恆星(未被點燃的太陽)在被點燃之前已經把太陽系總質量的99.8%吸入肚中,所以剩下的那可憐的0.2%的物質組成了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其中包括你我的身體,都是這0.2% 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太陽的霸道。

原恆星

在原恆星點燃之後,原恆星表面輻射出的太陽風將剩下的星雲物質阻隔在一定距離之外,無法使殘餘的星雲物質繼續進入太陽中。

這些物質在一定距離之外環繞太陽旋轉,形成了圓盤狀的原行星盤,就像土星環一樣安安靜靜的圍著土星旋轉。

土星

這樣一直旋轉下去也不是辦法,他們也想搞出一個大新聞。

所以不安分的物質開始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的小集團。

然後通過頻繁的碰撞增大自己的體積,某些小集團在各種機緣巧合下,逐漸變成了直徑達1-10公里的「微行星」,並繼續通過吸引其他物質增大自己的體積。

由於與太陽的距離不同,導致原行星盤從裡到外溫度依次遞減,在距離太陽中心大概4個天文單位(日地距離)處存在一個冰凍線。

在內側,水分子與甲烷分子等易揮發物質無法以固態形式存在,所以在這個距離之內的行星大多是以熔點較高的金屬等物質形成「微行星」。

它們有緻密堅硬的殼體,它們被稱為「類地行星」,顧名思義就是和地球類似的行星。

類地行星形成

在冰凍線之外水分凝結成冰塊,由於水分等易揮發物質更加的龐大,導致了這些行星生長迅速,數量與質量比冰凍線之內的行星都要高。

這些行星占據了原行星盤質量的99%,巨大的質量意味著有巨大的引力,它們可以把氫、氦等輕元素吸積到身邊並用巨大的引力使其液化固化。

這些冰凍線之外的行星稱為「類木行星」。

木星

在行星形成之初,類地行星並非只有4個,而是有多達幾十個小行星。

在往後的歲月中,引力戰勝了距離,將這些小行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終的這4個行星。

在距離太陽約2.17-3.64天文單位的空間區域內,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帶。

這些小行星帶裡面的小行星受到了臨近木星的引力影響無法生成巨大的行星,從而一直保持著童真。

小行星帶

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後還有一個柯伊伯帶的小行星聚集區,命途多舛的冥王星是其代表。

柯伊伯帶也不是太陽系的邊緣,在其外還有巨大的奧爾特星雲。

冥王星

奧爾特雲(Oort Cloud)是一個假設包圍著太陽系的球體雲團,布滿著不少不活躍的彗星,距離太陽約50000~100000個天文單位,最大半徑差不多為1光年,即太陽與比鄰星距離的四分之一。

天文學家普遍認為奧爾特雲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及其行星的星雲之殘餘物質,並包圍著太陽系。

奧爾特星雲

簡單一句話,行星是在太陽形成過程中剩下的0.2%的物質渣渣組成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太陽系邊疆傳奇——柯伊伯帶與奧爾特雲

科學家在太陽系邊疆發現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吃驚的天體,當人們對它們是不是太陽系的行星喋喋不休地爭論時,是否曾想過:那一個又一個的天體是怎麼冒出來的呢?那晦暗陰冷的遙遠地帶又發生了什麼呢?現在,科學家...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幾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冥王星、穀神星、鬩神星(齊娜)、妊神星和鳥神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

海王星外小行星的新發現及其重要意義

太陽系在巨大而黑暗的宇宙中只是一個微小的角落,人類已經能夠探索地球附近的星球,太陽系之外的空間還不足以構畫出來。近日,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