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賀歲之際,你可知「歲」是一顆星?|文史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星之
摩羯古亂入:春節之際,賀歲迎春,先來幾句賀歲詞,祝大家「盛世天天皆吉日,平生歲歲是華年」,願大家「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同時祝大家闔家」老少平安千歲樂, 家宅興隆萬代昌」。
那麼在「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喜慶時刻,想請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們知道「歲」是什麼嗎?
如果不知道,那就請聽「觀紫微仰北斗心演天數,憑陰陽曉八卦指占乾坤」的星之大師說——
——歲的故事——
紅蘿蔔,抿抿甜,望到望到要過年。
這段時間叫「歲末年初」,冷空氣是」歲暮天寒」,排隊上檔的電影叫「賀歲片」,掃房子做造型」辭舊歲「,劇囤零食準備「守歲」;群發條簡訊祝人」歲歲平安「;買盆年宵花可以很文雅的說這叫」歲朝清供「,主要用了」歲寒三友「里的梅花……
那麼,歲是什麼?
在成為計時單位以前,歲原本是天上的一顆星。
一顆對歷史,對天文學,對占星術都相當重要的星。
追根溯源,要上溯到人們還在烏龜殼上艱難刻字的殷商早期。
在甲骨文里,歲長得可不怎麼友好。
第一種寫法,
=
(戈,刑具)+
(凹陷,傷口)
第二種寫法,
=
(戈,刑具)+
(步,逃走)
也就是說,歲最早的意思是指施刑割肉,嚴重時可以砍掉雙腳,防止逃跑。
倒不是為了懲罰罪犯,而是在祭祀時的一種必要的儀式——拿奴隸血祭,以祈求上天庇佑。
這種血淋林的儀式是怎麼和過年扯上關係的呢?
讓我們抬頭朝天上看,霧霾重度地區的各位請使用觀星APP。
木星,太陽系中最大的星體,天文學的稱呼是「氣態巨行星」。
對在地球上的人類來說,它的光芒僅次於太陽和月亮,有時候比金星暗,但有時候比金星亮,總之晚上散步時是能看見的。
比金星更具優勢的是:金星只有清晨或黃昏能清晰可見,木星則一整晚都在夜空閃爍。
所以木星是出現在人類史書上最早的天體之一。
在6000年前蘇美爾人的神話里它就出現了,有破碎的泥板為證。
古巴比倫人對它一往情深,把它視做地位最崇高的神靈馬杜克。
今年柏林洪堡大學的天文考古學家Matthieu Ossendrijver對四塊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解碼,證明了古巴比倫人當年就在用幾何學和微積分追蹤木星軌道(學渣如我扶牆而出)……
(古巴比倫泥板,現保存於大英博物館)
古希臘人把它叫 做 Φαέθων(Phaethon,法厄同)。
我們熟知的神話說,法厄同是阿波羅的私生子,害人害己的中二少年。
其實在早期,阿波羅還沒有升級成太陽神,法厄同才是正經的光明之神,這個單詞的意思就是「熊熊燃燒」「明亮的」。
(古希臘陶器上的法厄同駕太陽車)
到了古羅馬時期,這顆星因為體積龐大受到了更多崇拜。
羅馬人拿主神朱庇特的名字為它命名。
中國人是多久觀測到的已不可知,不過至少西周它就出現在「武王征商簋」上了,而且被作為出征大吉的預兆。
可見當時古人已經很純熟地把它運用到天象占卜中了。
(西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作於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
)
簋腹內底鑄銘文四行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
目前被採信的譯文來自歷史學家張政烺先生:武王征伐紂王,在歲星處於合適位置的甲子日清晨,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
在第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論功行賞,賜給右史利許多銅、錫等金屬,右史利用其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
對,那時這顆星不叫木星(金木水火土的命名方式是五行說流行之後才有的),而叫歲星。
「歲星,他名曰攝提,一名曰重華;一名曰應星;一名曰經星。
」(《甘石星經》)
古人用「歲」那種血淋林的祭祀方式來命名這顆星,當然不是因為木星長著大紅斑而是為了彰顯它的威嚴,表達對它的崇拜。
上古時期就是這樣,古人堅信只有足夠的敬畏和犧牲才能換來上天庇佑,正所謂付出才有回報。
一個「歲」字,鑄就了這顆星在古人心目中恩威並施的形象。
順便說一句,既然「歲」變成了星名,古人只好又造出一個「劌「字來表達原本的血腥含義,對,簡體就是曹劌論戰那個劌字。
以上說法來自郭沫若在《中國甲骨文研究》的考證,目前只有日本學者新誠新藏提出反對。
不過新城的說法證據不足,所以我們暫時還是忘記他吧。
木星在古代地位非常重要,僅次於日月。
《史記·天官書》里說:「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
營室為清廟,歲星廟也。
」
看看,還要為為它專門建一座廟來供奉。
說到這裡,就必須提到一個人了。
這個人就是——甘德。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他就是天文家的代表。
生平已不可考,現在能知道的是他大約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是一個跑到齊國去生活的魯國人,大約是擔任了齊國的星占官職。
對天文學家來說,甘德是研究行星運動,編制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先驅。
對占星家來說,甘德是中國傳統星占術「三星家」之一甘氏占星流派的創始人。
(甘石星經上的星圖)
其他功德先不表,這裡只說甘德對木星的愛。
甘德絕對是木星的真愛粉,還寫了一部考證木星的專著《歲星經》。
可惜全篇已經失傳,現在只能通過《開元占經》的引錄來了解片段。
根據片段,甘德當時已經用肉眼觀測到木星最亮的衛星木衛二了——「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比用望遠鏡發現的伽利略早了將近兩千年。
甘德改良並推廣了自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歲星紀年法,於是就有了現在說的」甘氏歲星紀年法「,這是一種在干支紀年法之前非常流行的曆法,能夠以12年為周期預測」治、亂、豐、欠、水、旱「。
現在我們說告別猴年,迎接雞年。
在歲星紀年法流行的先秦時代,我們就得說:辭大梁,迎實沉。
講究一點的也可以說:辭涒灘,迎作噩。
到了西漢晚期,就得更講究的說:辭柔兆涒灘,迎強圉作噩。
不,我沒打亂碼。
這都是《爾雅·釋天》中記載的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的專有名詞。
《左傳》、《國語》中就有各種「歲在星紀」、「歲在析木」的記錄。
(古人的天地觀如上圖)
話說在遙遠的古代,大家一致認為」天旋地靜」,所以壓根不會根據地球公轉自轉來推敲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
古代的年,是以穀物成熟為標誌的,熟一次叫一年。
這次五穀豐登了,就叫大有年。
這樣很容易因為地域啊氣候啊導致大家不能同時過年,得另外找可靠的參照物。
聰明的古人一抬頭,就看見了歲星。
他們發現歲星出現很有規律,差不多12年,就會走完一輪迴到最初的位置。
這就是一周天(我們可以腦補成類似黃道、赤道的一個圓環)。
《史記天官書》:歲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歲而周天。
古人把一周天由西向東劃分成十二格。
古巴比倫人把黃道分成十二格,然後用最靠近那塊的星座給那塊命名。
我們中國人則是給每一塊單獨取名:
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 壽星、大火、析木。
這十二格合稱十二星次。
(星次與對應的九州分野)
木星走完一星次,就叫一歲;木星走完一圈,地上的人就過完了12年。
這種歲星紀年法起源非常古老,已經不可考。
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非常流行。
想想也是。
那種亂世,一會兒哀公多少年,一會兒文侯多少年,各國按國君登基紀年都不一樣,交流起來未免混亂。
大家一起仰望星空就和諧多了。
除了一點——歲星的運行周期不是十二年整,而是11.86年。
(木星:我拿你錢了吃你飯了?還管我上班打卡麼!)
所以使用歲星紀年法,每過86年就會錯位一次,造成嚴重誤差。
對一般人來說也就是過得糊塗點,但是對農業,以及負責匡扶君王的星相學家來說就很嚴重了。
對歷史學家來說也很痛苦。
除了歲星的誤差,他們還要面對夏、商、周三個時代從不同的月份開始算一年,而春秋戰國時代夏商周曆都在混用,所以古代很多重要事件亂成一團,能推出三四五個時間。
好在古人很聰明,在戰國時代的中晚期就發明了」太歲「。
他們假設天上有一顆虛擬星體,和歲星長得一模一樣,也用同一條軌道,但是歲星由西向東走,太歲就由東向西走。
因為是人造星體,所以太歲可以規規矩矩地走十二年整,絕對不會誤差。
(外圈是歲星,內圈是太歲,可以清楚的看到兩個不同的運行方向)
這樣就可以把太歲走的這一圈等分成12格,並且分配給十二辰,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
之前他們也試圖把歲星的星次和十二辰拉郎配,但是發現一是方向不方便,一是歲星走路不聽話,強扭的瓜不甜。
現在有了太歲,一切都完美了!
也許為了和」星紀「,」玄枵「這類古雅的名字保持風格統一,古人又給十二辰取了在天上時的專用名。
子(困敦)、丑(赤奮若)、寅(攝提格)、卯(單閼)、辰(執徐)、巳(大荒落)、午(敦牂)、未(協洽)、申(涒灘)、酉(作噩)、戌(閹茂)、亥(大淵獻)。
屈原在離騷里說他出生的時候,「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說人話就是我生在太歲逢寅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
所以劉師培等用殷歷和夏曆推算,把屈原生日定在了公元前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
西漢時,古人又發明了閼逢、舫蒙等十個名稱叫做歲陽(也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天干),與十二辰(歲陰)搭配起來。
這基本就是現在的干支紀年法的雛形了。
到了東漢官方採用《四分曆》,全面推行干支紀年法。
太歲紀年法那堆奇怪的名字終於被更簡單上口的字眼代替,歲星紀年法更是被遺忘了。
只有歲這個詞被流傳下來,保留在對時間更替的記憶里。
儘管不再作為曆法標誌,歲星在之後的幾千年里依然備享尊榮。
《淮南子·天文訓》里說:何謂五星?東方,木也,其帝太,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
其神為歲星,其獸蒼龍,其音角,其日甲乙。
」
太,就是伏羲。
木星不僅被放在五星之首,而且和三皇之首伏羲放在一起,就像古巴比倫人和古羅馬人把木星和主神放在一起。
有趣的是,當時各流派的西方占星術還沒有傳入中國,但是古人已經把木星配給春天和東方。
說它本性仁厚,主東方青龍之位,生生不息之力,這正與西方占星術里木星的含義不謀而合。
又比如波斯占星里木星掌管碧綠或藍色;中國的東方木德則是青色。
更有趣的是,無論起源何處,哪個流派的占星術,木星都被認為是第一吉星。
西洋古典占星學,木星的圖騰符號是張開雙翅的老鷹,被認為本質是陽性行星,關鍵詞包括:有節制的熱情與謙遜,快活,樂天派,幸運,謙遜,鎮靜,公正。
印度古典占星,木星被稱為」「Brhaspati 」(祈禱主/毗訶跋提,掌祭祀祈禱之神,神力之源)。
屬性是純凈的、吉利的、男性化的,掌管財富、好運、兒女。
在中國呢,木星有個更家喻戶曉的別名——福星。
對,就是福祿壽三老頭裡的福星。
說起來又是一段太古老而被遺忘的歷史。
古代觀象授時,歲星被看作吉兆,「歲星所在,其國有福。
」
《史記.天官書》:「義失者,罰出歲星。
歲星贏縮,以其捨命國。
所在國不可伐,可以罰人。
」
《漢書.天文志》:「歲星所在,國不可伐,可以伐人。
」
《淮南子.天文訓》:「歲星之居,五穀豐昌;其對為沖,歲乃有殃。
」
《凖星經》曰:「歲星所在之分,不可攻。
攻之反受其殃也。
」
《南唐秘史》:「今歲星居齊,以天道推之,不戰自克。
」
簡單的說就是歲星在哪裡,所對應的地上分野就有福氣,農作物豐收,打仗必勝,如果攻打歲星庇佑的地方反倒會倒霉。
武王伐紂要挑選歲星在天的清晨出發,還要鄭重其事的記下來。
之前我預測川普會贏得大選時,也是因為川普的木星實在太給力了……
反過來,如果木星逆行,或受到刑克,甚至被月食掉,那就是大大的不祥。
比如《新唐書 天文志 》記載的這幾條預測:
貞觀三年三月丁丑,歲星逆行入氐。
占曰:「人君治宮室過度。
」
用今天的話來說,木星有擴張之意,木星逆行時,意味著很多事情鋪張浪費,李世民要大修宮殿啦!
李世民有沒有大修宮殿呢?有!
貞觀三年夏天,李世民下令修洛陽宮以備巡幸,後來給事中張玄素上書攔住了:「洛陽未有巡幸之期而預修宮室,非今日之急務。
」
天寶十三載五月,熒惑守心五旬余。
占曰:「主去其宮。
」十四載十二月,月食歲星在東井。
占曰:「其國亡。
」東井,京師分也。
火星入廟天蠍五年多,這會給政經大佬帶來暴力傷害事件。
月食木星在雙子座,這個位置正好對應京城的分野,預兆國家滅亡。
天寶十四載,也就是公元755年。
我們都知道,這一年安史之亂爆發,天子狼狽出逃,名流公卿屍橫遍野,大唐從此不再是那個大唐。
建中元年十一月,
月食歲星,在秦分。
占曰:「其國亡。
」是月,歲星食天屍。
天屍,輿鬼中星。
占曰:「有妖言,小人在位,君王失樞,死者太半。
」
建中是唐德宗的年號。
唐德宗李适是個倒霉皇帝,小時候趕上安史之亂要逃難,長大後登基不久就發生「涇原兵變」,他又逃難……
最糟糕的是,這樣一來他不敢信任將領,就委派宦官當禁軍統帥,導致太監上位專權。
之後他的兒子唐順宗,孫子唐憲宗什麼的都是死在宦官手上。
這可不就是小人在位,君王失樞,死者太半麼……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歲星也是很重要的。
唐朝詩人盧仝的《月蝕詩》有:「歲星主福德,官爵奉董秦」之句。
就像今天占星師會對客人說:你的事業宮木星高照,相位良好,必然升職加薪。
至少在宋代以前,歲星崇拜還是很流行的,大家都求木星賜福。
木星還有人格化的形象。
這是現存最古老的星官畫像《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繪製於唐朝開元年間,描繪了描繪金、木、水、火、土五星和二十八宿星神形象。
注意,這幅畫作者不是普通畫工,而是歷史上有名的天文學家梁令瓚。
在這位天文學家筆下,歲星(福星)排在眾星之首,模樣有點像怪:虎首豹眼,穿長衫而持玉簡,坐騎為野豬頭,駿馬身,看著可不怎麼喜納人。
(神形圖局部,歲星)
這是因為到唐朝,歲星和太歲開始被混為一談。
之前說過,太歲是顆虛擬星,軌道和木星正好相反,於是古人把歲星最初的威嚴屬性分給了太歲,逐漸發展成歲星賜福,太歲降禍。
融合之後,歲星就恢復了上古時恩威並重的兩面性:虔誠供奉者得福,輕慢冒犯者遭禍(比如太歲頭上動土是活得不耐煩了)。
(後世給六十甲子每一年都安排了一個當值太歲形象,這位是太歲石敢當)
太歲在中國命理學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經常被誤解,這裡先不細說了。
總之歲星和太歲合體後,對太歲的恐懼導致老百姓漸漸對歲星敬而遠之。
到了唐德宗的時候,有個叫陽臣的官員在道州做了一件大好事——為百姓廢除了進貢侏儒的惡俗。
在他之前,道州每年要進貢一批侏儒作為土特產。
一個地方哪有那麼多侏儒呢,所以歷任道州刺史為了逢迎皇帝,或迫於淫威,把正常孩子養在陶罐里,只露出腦袋來吃喝,用這種殘酷手段製造畸形侏儒進貢。
陽臣冒死抗貢,他給德宗的上書被白居易記在《道州民》詩中: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無矮奴。
為了感念陽臣恩德,道州人建廟供奉他為福神。
因為他保護了道州的孩子,所以又有了送子送福的衍生,畫像里總要抱個孩子。
流傳到宋代,就固定為天官賜福,徹底取代了歲星賜福。
就這樣,木星又一次被遺忘了……
但是它還是在暗戳戳的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前面說過,木星周期是十二年,也就是說每隔12年木星就會回到我們出生時的本來位置。
這個十二年一輪的設定是不是很眼熟?
沒錯,本命年。
本命年的設定來自干支紀年法,而干支紀年法來自歲星紀年法。
儘管上古那些拗口的名字已經被一群賣萌動物代替了,但是歲星還是幕後黑手……我是說後台老板!
不相信的可以觀察下自己的行運星盤,是不是每次本命年的時候也是木星歸位時?
本命年是大事,占星學裡木星回歸也是大事。
傳統認為本命年會倒霉就是因為犯太歲。
前面說過,太歲和歲星背道而馳但是殊途同歸的。
歲星回到本來位置時,太歲和歲星重合,這在占星學上叫做「合」,在中國傳統命理學中叫做「值」。
除了「值」,還有「沖」「刑」「克」「破」「害」「並」這幾種格局,統一叫做「犯」。
用占星的角度來看,就是人的本命木星和行運木星產生了90度、180度等不同相位。
所以不用奇怪,一個屬豬的人在蛇年,明明不是自己的本命年,也會被認為要衝太歲而倒霉。
(木星軌道圖)
占星學認為木星回歸會帶來運勢的轉折,好運還是倒霉要看具體的木星相位。
中國傳統命理中,本命年也並非一味倒霉。
正確的說法是:本命年順,則一順百順,鴻運當頭,勢不可當;本命年背,則到處是關口,滿眼皆門坎,霉運到家。
比如宋代有個人叫鄒應龍,生肖屬龍,才華過人考中了狀元,先後官至戶部、刑部、工部尚書,追贈太子少保。
他中狀元的那一年,年僅二十四歲,恰逢龍年本命年。
(我琢磨應該是他那一年行運木星和本命太陽相拱,也就是七政四餘里所謂的「文昌大會」,在古代主文運亨通,易出狀元、宰相;在現代主事業發達,聲名遠揚。
)
所以啊,無論我們知道,還是不知道;記得,還是不記得,木星一直在那裡。
——威嚴如初,閃耀如初——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星之解憂館
占星大師幫你占星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文史宴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