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哲學的位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復旦哲學"年末大課

12月23日 周六

《心理學思想與時代》

12月24日 周日

《網際網路的哲學反思》

長按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報名

復旦哲學課堂 純正思想殿堂

長按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心理學哲學的位置

伍麟

作者簡介:伍麟(1975-),男,江西德安人,吉林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研究生。

吉林大學 社會心理學系,吉林 長春 130012

人大複印:《心理學》2002 年 07 期

原發期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 年第 02 期 第 16-21 頁

摘要: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形式主要包括哲學心理學、科學心理學和人文心理學,它們各自在不同層次、領域和意義上發揮心理學的知識功能,解釋和解決有關心理問題。

心理學哲學不是一套具體的、現成的和有形的心理學知識體系,而是一種理論化的智慧,承擔著對各種心理學知識體系進行反思和批判的職能。

這種反思和批判的直接對象就是各種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前提邏輯或元理論,包括心理學的現象描述、因果解釋、理論概括和心理學觀。

中圖分類號:B8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2834(2002)02-0016-06

心理學發展史向人們昭示了一個明顯的事實:有什麼樣的心理學智慧,就有什麼樣的心理學知識形式。

而任何一種心理學知識形式的背後都有特定的心理學智慧作為支撐。

最直觀地說,這種理論化的智慧就是本文所理解的心理學哲學。

國內理論心理學界對心理學哲學表示關注的以車文博、趙璧如、章士嶸、高新明、葛魯嘉等學者為代表。

其中葛魯嘉教授曾撰文比較深刻地揭示出目前理論界對心理學哲學的混亂理解以及心理學哲學真實的反思本性[1]。

本文試圖在葛文的基礎上,以多元化的心理學知識形式為理論背景,直接思考心理學的元理論問題,並揭示出心理學哲學作為一種智慧,反思和批判著所有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前提邏輯。

一、多元化的心理學知識形式

劃分心理學知識形式的時間標誌可以認定在1879年。

因為在這一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思辨,藉助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從哲學中獨立出來,即以自然科學實證研究為取向的科學心理學誕生。

追溯1879年科學心理學獨立之前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有歷史文獻記載表明,古、近代哲學家們出於對認識人(人性)自身的強烈好奇和興趣,建立了關於心理問題的形形色色的思辨性推想或猜測。

在哲學家的思想當中,這些思辨性推想或猜測有的比較系統、全面,有的則比較粗糙、零碎。

我們可以把這些散見或依附於某種哲學體系、關於心理問題的形形色色的思辨性推想或猜測稱作哲學心理學(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以思辨性推想或猜測為特徵的哲學心理學是哲學家或素樸心理學家以哲學形而上精神為內核,直接以各種不同的理智背景為基礎(主要是西方文化傳統中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大思想體系),構造出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如:靈魂、慾望、心靈、信念等),通過理論邏輯的組織和闡發,建立起的一套哲學心理學體系(如柏拉圖提出的慾望、意志和理性構成靈魂等)。

它們既是一種哲學思想的表現,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心理學的知識形式。

受歷史局限,這些心理學知識形式在現在看來要麼原始、素樸;要麼過於主觀、臆斷。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遊歷於抽象哲學思想中的哲學心理學體系,經過一定組織或文化的闡釋,的確試圖給人的心理現象提供解說。

從效果上看,它們也確實在心理上對人們日常心理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不管如何,哲學心理學已經發揮了作為一種心理學知識形式的知識功能。

它的實現方式或途徑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哲學心理學自身的抽象形式;另一方面是經過闡釋後的,應用於日常心理學或稱常識心理學之中的哲學心理學的世俗化形式。

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推動力,在於人們對哲學心理學所發揮的心理學知識功能表示不滿,因為它的心理學知識至少缺乏必要的確證手段;同時科學主義又逐步滲透、移植和擴張到哲學心理學當中。

為了實現心理學的獨立,使心理學擺脫掉思辨的、形而上的特徵,取得像物理科學那樣實證科學的學術地位,科學心理學的先驅們通常以物理科學中的世界觀為指導,模仿、借鑑物理科學等自然科學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以獲取關於心理問題的實證性客觀知識。

這種自然科學研究取向的心理學努力通常稱作科學心理學(Scientific Psychology),其主流形式包括結構主義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

科學心理學反對哲學家或心理學思想家構造出帶有形而上性質的抽象概念來解釋有關心理問題,堅持憑藉從自然科學移植過來的實證方法去獲取相應的心理學客觀知識。

其典型特徵是:突出強調對心理學事實的解釋、努力追求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精確、嚴格設定心理學知識的客觀標準和漠視心理生活的現實意義及價值。

心理學的知識形式,除了上述哲學心理學、科學心理學之外,還主要包括處於經院心理學之外的精神分析(及新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等)和作為「第三勢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及現象學心理學、存在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等)。

精神分析既是一種心理學理論,又可看作一種心理治療技術。

它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科學心理學正處於結構主義與機能主義之爭,行為主義即將萌芽時期。

人本主義心理學則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早期,與當時美國社會流行的「反主流文化」運動相迎合。

而此時科學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日趨衰微,認知心理學日漸壯大。

總的說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都是西方心理學中非常有影響的心理學流派,作為對科學心理學的反抗和補充,兩者極大地豐富了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舞台。

與哲學心理學相比,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更加清楚、知識結構更加完整;而與科學心理學相比,它們更多一份人文關懷,少一些絕對求知的執著。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可統稱為人文心理學。

儘管哲學心理學、科學心理學和人文心理學對有關心理問題採取或隱含了不同的心理學觀和現象描述、因果解釋等,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形式各異的學術面貌,使用著幾種不同的語言體系。

但是,從核心功能上看,哲學心理學、科學心理學和人文心理學主要發揮的是特定心理學體系的知識功能。

無論是哲學心理學的超驗思辨、科學心理學的經驗實證、還是人文心理學的意義情懷,歸根結底它們都是以各自的概念體系為依託,發揮具體形式的心理學知識功能,實現對人的心理問題提供說明,並干預人的心理生活。

二、心理學哲學的反思和批判本性

關於心理學哲學的理解,國外有學者認為:「心理學哲學問題是把普通心理學、心理學史和其他心理學分支學科中存在的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提高到哲學理論水平的高度來進行科學分析和研究。

」[2]也有學者認為:「心理學哲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心理學和心理學研究的哲學含義,具體地說,就是考察心理學概念的預設和意義,以便為心理學和哲學的進一步發展開闢道路。

」[3](P1)國內學者趙璧如認為:「心理學哲學問題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哲學與心理學,哲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聯繫的問題。

」[2]顯然,上述各種觀點雖已經觸及到心理學哲學的理解,但仍無法從中獲得對心理學哲學的本真認識。

哲學心理學、科學心理學和人文心理學主要是作為心理學知識體系,而心理學哲學(Psychological Philosophy)與它們大相逕庭。

它不是一套具體的、現成的和有形的心理學知識體系,去發揮知識功能解決有關心理問題,而是一種理論化的智慧,承擔著對各種心理學知識體系進行反思和批判的職能。

這種反思和批判的直接對象就是各種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前提邏輯或元理論(包括心理學的現象描述、因果解釋、理論概括和心理學觀),而這些前提邏輯或元理論對各種心理學知識體系來說至關重要。

通過它們,各種具體形式的心理學知識體系才得以合法生成。

西方心理學從哲學母體中直接孕育出思考的問題、回答的靈感和理論的背景。

後來隨著科學的興起和發展,在科學主義的參與和支配下,心理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門類。

然而縱觀心理學的歷史圖景和發展現狀,西方心理學家不無憂慮地指出,心理學處於四分五裂的危機當中。

具體表現為,心理學家在對獲取有效心理學知識的途徑、理解心理學知識的標準、應用心理學知識的規範以及界定心理學的學術目標等重大問題上存在分歧,沒有取得過統一的看法。

心理學歷史的發展並沒有容忍長期的「霸主」,各種流派隨著歷史的進程而流變和更替。

因此,我們必須思考的是:「五花八門」的心理學探索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心理學知識背後支撐它們的基礎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問題,它涉及到任何一種心理學流派體系的前提邏輯和知識擴展,也正是心理學哲學關照的內容。

心理學哲學關照的具體問題直接來源於人們試圖認識人自身,或者進一步說,來源於認識有關人的心理問題時所遇到和提出的種種根本性問題。

其反思和批判的內容主要包括:

1.心理學的認識問題,即如何理解「心」(mind)或者說表征心理現象的意識及其與行為的關係。

並且基於此理解,如何取捨、認定意識或行為充當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以及由此獲得的心理學知識的真實性問題;

2.心理學的解釋原則問題,即如何認定心理的發生、發展、目的和意義,以何種態度看待身心問題,並用何種解釋原則(如還原論、整體論、關係論)去處理複雜的心理現象;

3.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問題,即接納何種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實驗內省、經驗觀察、移情體驗、操作主義、個人訪談、計算機模擬)去獲取代表自認為有效的心理學知識;

4.心理學的價值問題,即心理學知識是否能以及如何能成為價值或倫理原則,成為參與評判社會政策和社會行為好、壞,真、假和善、惡的借鑑標準;

5.心理學的科學哲學問題,即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自身地位問題,追問「心理學是科學嗎?」「是怎樣的科學?」「可否容忍非科學心理學[4](Unscientific Psychology)或人文心理學。

可以說,上述所有問題都是圍繞關於心理現象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問題而加以展開的。

這些問題也構成了任何一種心理學學科觀和心理學知識體系形成的前提邏輯。

正是在這一意義上,H·H·Kendler指出:「一個哲學的觀點比一個研究的態度更能產生出一系列不同的心理學看法。

」[5](P5)

心理學家在構建自己的心理學知識體系時,無一例外地都會面臨一些基本的和相關的問題。

比如:心理學研究對象是什麼?取捨、理解心理學事件的標準是什麼?心理學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研究方法?心理學實證方法(empirical methods)的性質如何?心理學的質化方法可靠嗎?心理學知識能發揮價值作用嗎?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抑或是綜合科學,甚至乾脆心理學就是「心理學」?等等。

不同的心理學家對這些問題有著各自不同的回答。

表現了他們執行著對心理學本原問題、理論概念、解釋原則、終極目標、知識作用和學科性質的不同理解和實踐。

究其根源,就是由於他們頭腦中持有著不同的心理學哲學的智慧。

有什麼樣的心理學智慧,就有什麼樣的心理學知識形式。

因為以特定立場回答了有關心理學的認識問題(如對身心問題有的心理學家堅持二元論,有的堅持一元論),就明確了獲取心理學知識的途經,也就是說可以明確表示心理學應該是研究意識經驗還是外在行為或者兼顧兩者。

以特定立場回答了有關心理學的解釋原則問題(如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心理現象的「大本營」,本我與超我之間衝突及壓抑是心理失常的原因;而斯金納卻認為動機、人格等是不必要的概念,心理學的解釋原則是以強化為核心的環境選擇性相互作用),就明確了理解心理現象或心理生活的成因、發生、發展及其表現的邏輯規律,對這些規律的預先掌握可以幫助選擇對應的研究方法及思維模式。

以特定立場回答了有關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如行為主義中的操作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現象學方法、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聯想法),就可以順利展開心理學的知識探索,充實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內容。

以特定立場回答了心理學的價值問題(如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應該成為價值科學,心理學知識可以幫助人實現自我,成就美好人生;斯金納相信通過行為分析理論的基本原理可以建立美好的烏托邦社會),就可以嘗試利用心理學知識提升生活質量。

總之,心理學哲學反思和批判的內容作為心理學知識體系得以展開的前提邏輯,決定和影響著特定心理學知識體系對知識對象、知識獲取、知識理解、知識確證和知識實踐的規設。

三、從心理學哲學審視心理學知識形式

19世紀神經生理學和心理物理學的迅速發展給第一批實驗心理學家提供了思想上的準備和技能上的訓練。

科學心理學史上的第一個實驗心理學理論體系是以馮特、鐵欽納為代表的構造主義。

馮特受牛頓物理學和笛卡爾身心二元論影響,認為:「我們必須把每一種(在行為中的)變化都追溯到一種唯一可觀察到的同一種東西,即運動。

」[6](P31)意識是受某些特定的動力因果關係的潛在決定。

它是心理現象的主體,行為只不過是受其制約的外在表現。

意識經驗是心理學研究的核心。

並且採取實驗內省的方法研究意識只能涉及低級的心理活動,而對高級的心理活動的研究必須採取與實驗手段不同的文化產品分析法。

由於對實驗內省法的非議頗多,加之心理生活和心理現象中各種潛意識過程的大量發現,特別是符茨堡學派提出無意象思維,使人們開始懷疑意識心理學及其研究方法。

20世紀初期,經典行為主義捨棄實驗內省法,並把意識經驗驅逐出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公開聲稱心理學如果想取得像物理學等自然科學那樣的學科地位就必須放棄對意識的研究,而轉向純粹研究可觀察的行為。

儘管後來有新行為主義、激進行為主義等多種流變,但行為主義的核心即堅持使用系統的科學方法(客觀觀察、實驗室實驗)研究確定可觀察的行為的主旨卻從未動搖。

行為主義心理學隱含著不同於意識心理學的心理學智慧。

在心理的認識問題上,行為主義堅持極端一元論或稱機械唯物論立場,聲稱不存在意識活動等心理狀態,行為是心理學惟一合法有效的研究資料。

只有研究行為才可能獲取符合科學意義的有效的心理學客觀知識。

行為主義內部在有關心理的認識問題、方法問題上分歧不大,爭議較多的是如何理解有關心理的因果解釋問題,由於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使得行為主義內部心理學知識體系面貌有異。

因果解釋問題用行為主義術語表述就是:行為中出現在前的刺激如何能與隨後的反應形式聯結。

華生解決S-R聯結問題的辦法是從接近刺激的次數考慮,也就是參照巴甫洛夫古典條件反射作用原理來說明問題,據此引發隨後知識體系的展開。

後來的托爾曼憑藉中介理論、赫爾開創強化概念分別回答了有關心理的因果解釋問題,從而也發展了各自的心理學知識體系。

斯金納行為主義的激進性在於,徹底放棄西方二元論的主導思想(即身心是兩個平行系統,「心」是根本的,行為是次要的、派生的),也不同意傳統行為主義極端一元論。

而是不否認意識等心理狀態的存在,它們是物質世界的物質動作和物質環境的產物,屬於私人事件,是內在行為,對於它們仍然可以用實驗的行為分析進行研究。

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認知心理學,代表著對行為主義的反抗和對早期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覺醒。

認知心理學推翻了行為主義陣營中兩大重要力量:一是赫爾的假設-演繹理論,另一是斯金納激進行為主義。

在新興學科如:計算機科學、傳播學、控制論和神經科學等的推動下,認知心理學開始深入、系統地研究關於意識內容的高級心理認知過程。

認為心理活動是一種信息加工過程,能被分解成一系列相關的階段,這些階段可以通過電腦程式模式化,進而得出心理活動過程當中信息的獲得、儲存、恢復和利用等的方式和規律,最終概括出認知或心理過程和行為之間關係。

認知心理學是不滿於行為主義對意識的拋棄或歪曲,發起了一場「心靈主義」回復運動,它們研究術語中使用的諸如:計算機模擬、信息加工過程、聯結主義等等最終指向的都是關於人類的心靈活動(mental functioning),但骨子裡仍然是二元論和機械主義的傳統科學思維方式。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都提倡觀察的、質的研究方法。

體現為:(1)澄清研究中相關心理現象或過程的構成;(2)在整體中,仔細闡釋各構成的相互關係;(3)在心理秩序和連續性中描述各構成的地位(意義);(4)澄清各不同構成的普遍意義;(5)在不同的真實情境下比較發現的各種意義模式;(6)形成特質的、典型的意義模式;(7)通過進一步的、更新的觀察資料證實這些發現的結果[7]。

在建立一門真正的人文科學的努力中,作為人文心理學取向(可追溯到由布倫塔諾最早提出,後由狄爾泰進一步發展的描述心理學)的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都突出強調區別於物理現象的、人的心理現象的獨有特性。

雖然精神分析最初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反對的對象,但是兩者在某些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如:在本體論和認識論意義上,認為人是不可還原的。

從方法論和理論上說,認為關於人的心理學知識不能來源於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在心理學中拒斥物理科學概念,代之以特別的、專屬人的概念;堅持描述、直觀、體驗式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在社會和文化情景中對具體的人的經驗和符號表達進行歷史性研究;強調在理論和干預手段之間架設橋樑,發現心理生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葛魯嘉.論心理學哲學的探索——心理科學成熟的標誌[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8):33-37.

[2] 趙璧如.如何理解心理學與哲學的關係[J].哲學研究,1996(2):63-75.

[3] 章士嶸.心理學哲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4] 郝琦,樂國安.「非科學心理學」對社會心理學方法論的啟示[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6):14-19.

[5] H·H·Kendler Psychology:A science in conflict[M].New York Oxford,1981.

[6] 里奇拉克.發現自由意志與個人責任[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7] F.J.Wertz.The role of humanistic mo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Vol.38 No.2,Winter 1998 42-7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亞伯拉罕·馬斯洛

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

現代心理學有哪些研究方法和方向

第二章——我的心理學定義我說了,我的研究是宏觀的。我的研究內容是前人前輩實驗的結果。關於研究人的意識,人的精神世界的學科,被我們稱作心理學。對於心理學的定義,有很多個版本。然而我也有自己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