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盤點太陽系九大奇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NO.9 土星六角星雲

美國國立光學天文台的科學家們在研究「旅行者」2號發回的土星照片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土星的北極上空有個六角形的雲團。

這個雲團以北極點為中心,並按照土星自轉的速度旋轉。

土星北極的六角形雲團並不是「旅行者」2 號直接拍到,因為「旅行者」2 號並沒有直接飛越土星北極上空。

但它在土星周圍繞行時,從各個角度拍下了土星照片。

天文學家們把那些照片合成以後,才看清了土星北極上空的全貌,也才發現了那個六角形雲團。

土星北極上空六角形雲團的出現,促使科學家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土星。

NO.8 海王星冰火山

冰火山,是存在於地外天體上的與火山相似的一種地貌,通常出現在冰凍衛星或是其他一些低溫(表面溫度低於-150°C)的天體上(如柯依伯帶上的天體)。

冰火山噴出的液體溫度足夠達到5000°C。

但是,海王星上的冰火山是連縱的,擁有宇宙最大的冰火山帶。

NO.7 木星大紅斑

NO.7 木星大紅斑

木星大紅斑和白卵是木星表面的特徵性標誌。

木星大紅斑是木星上最大的風暴氣旋,長約25000千米,上下跨度12000千米,每6個地球日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經常捲起高達8千米的雲塔。

自從17世紀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此風暴,大紅斑至少已存在200到350年。

它已經改變了顏色和形狀,但卻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

這個大紅斑的位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移動。

木星的大紅斑大致位於南緯23°處,它的南北寬度經常保持在14000千米,東西方向上的長度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最長時達40000千米左右,一般長度在20000~30000千米。

NO.6 土星環

土星環是太陽系行星的行星環中最突出與明顯的一個,環中有不計其數的小顆粒,其大小從微米到米都有,軌道成叢集的繞著土星運轉。

環中的顆粒主要成分都是水冰,還有一些塵埃和其它的化學物質。

雖然環的反射能夠增加土星的亮度,但從地球僅憑裸眼還是看不見環。

在1610年,當望遠鏡第一次指向天空之際,伽利略雖然未能清楚的看出環的本質,但他還是成為觀察土星環的第一個人。

在1655年,惠更斯成為第一個描述環是環繞土星的盤狀的人。

此前,人們認為,土星光環是其衛星彼此相撞或者是外來星雲與土星相撞的結果,不過天文學家發現,土星光環主要由冰構成(95%)。

因此,它很可能是一顆「冰殼衛星」與土星外圍物質相撞後的結果。

這顆死星其他部分因重量較大而墜入土星大氣層。

NO.5 火星奧林匹斯山

8850米高的珠穆朗瑪峰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同時也是最著名的攀爬聖地,但8850米這一高度在太陽系內根本不值一提。

太陽系最高峰的頭銜被火星的奧林匹斯山摘得。

這座火山的直徑超過600公里,面積相當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最高點高度可達到27000米,是珠穆朗瑪峰的近3倍。

NO.4 土衛六

土衛六是土星最大的一顆衛星。

由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於1655年3月25日發現,它也是在太陽系內繼木星伽利略衛星發現後發現的第一顆衛星。

由於它是太陽系唯一一個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因此被視為一個時光機器,有助我們了解地球最初期的情況,揭開地球生物如何誕生之謎。

土衛六上存在豐富的有機化合物和氮等元素,與地球早期生命形成時的

土衛六上的碳氫化合物「冰山」的藝術概念圖

環境相似。

土衛六上的氰和烴在一定情況下可生成腈,再被星球上的水冰水解,生成羧酸和胺類物質,而這兩者還可以生成具有重大意義的胺基酸。

不過,土衛六上也存在制約生命存在的重要因素。

一是溫度過低,二是尚未發現液態水的存在,三是土衛六沒有磁場保護,所以當它有時運行在土星的磁氣層外時,便直接暴露在太陽風之下,輻射可能使生命無法存在。

科學家稱,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上巨大的碳氫化合物「冰山」湖可形成奇異生命形式。

美國宇航局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最新理論或許還能解釋來自這顆衛星上的巨大湖泊和海洋的奇怪讀數。

NO.3 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

但是,因為木星的重力影響,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許多星子相互碰撞,並形成許多殘骸和碎片。

小行星帶內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徑都超過400 公里;在主帶中僅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約為950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較小,有些甚至只有塵埃大小。

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已經有好幾艘太空船安全通過而未曾發生意外。

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光譜和主要形式分成三類:碳質、矽酸鹽和金屬。

另外,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形成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也是產生黃道光的塵土的主要來源。

NO.2 太陽耀斑

終於說到老大了,先做個介紹

半徑:696000千米(約地球110倍)。

表面面積:大約 6.09 × 10^12 平方千米。

體積:大約1.412 ×10^18立方千米(地球的1300000倍)。

質量:大約1.989×10^30 千克(地球的333400倍)。

密度: 大約1.3g/cm3。

大約相對於地球密度: 0.26。

大約相對於水的密度: 1.3。

大約表面重力加速度: 2.74×10^2米/秒^2 (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7.9倍)。

大約表面溫度: 5770K。

中心溫度:大約1500萬K。

日冕層溫度: 5 × 200K。

發光度(LS):大約 3.827×10^26 J s-1。

太陽壽命:約100億年。

太陽年齡:約46億年。

天文符號:⊙太陽活動周期: 11.04 年。

總輻射功率:3.86×10^26 瓦特(焦耳/秒)。

太陽常數 f = 1.97 卡·厘米^2·分^-1。

光譜型:G2V太陽表面脫離速度= 618.251公里/秒。

地球附近太陽風的速度:450公里/秒。

太陽運動速度(方向α=18h07m,δ=+30°)=19.7 公里/秒。

太陽歸宿

任何物體均有結束,太陽也不例外。

在40億年後,太陽內的氫消耗殆盡,核心中主要是氦原子,太陽將轉變成紅巨星,當其核心的氫耗盡導致核心收縮及溫度升高時,太陽外層將會膨脹。

當其核心溫度升高到1億K時,將發生氦的聚變而產生碳,從而進入漸近巨星分支,而當太陽內的氦元素也全部轉化為碳後,太陽將拋出外殼,形成行星狀星雲。

同時內核坍縮,形成一顆地球大小,而密度卻高達10噸/CM3的白矮星。

地球的最終命運還不清楚。

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其半徑可超過2.42天文單位,超出地球的軌道,是當前太陽半徑的260倍。

然而,屆時作為漸近巨星分支恆星,太陽將會由於恆星風而失去當前質量的約30%,因而行星軌道將會外推。

僅就此而言,地球也許會倖免被太陽吞噬。

然而,新的研究認為地球還是會因為潮汐作用的影響而被太陽吞掉。

即使地球能逃脫被太陽熔融的命運,地球上的水將被蒸發而大氣層也會散逸。

實際上,即使太陽還是主序星時,它也會逐步變得更亮,表面溫度緩慢上升。

太陽溫度的上升將在9億年後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造成到我們所知的生命無法生存。

其後再過10億年,地球表面的水將完全消失。

轉入正題,說說太陽耀斑

太陽色球層中一聲爆炸,地球大氣層即刻出現繚繞餘音。

耀斑爆發時,發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達地球軌道附近時,將會嚴重危及宇宙飛行器內的太空人和儀器的安全。

當耀斑輻射來到地球附近時,與大氣分子發生劇烈碰撞,破壞電離層,使它失去反射無線電電波的功能。

無線電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電視台、電台廣播,會受到干擾甚至中斷。

耀斑發射的高能帶電粒子流與地球高層大氣作用,產生極光,並干擾地球磁場而引起磁暴。

此外,耀斑對氣象和水文等方面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因為如此,人們對耀斑爆發的探測和預報的關切程度與日俱增,正在努力揭開耀斑的奧秘。

太陽耀斑是一種劇烈的太陽活動,是太陽能量高度集中釋放的過程。

一般認為發生在色球層中,所以也叫「色球爆發」。

其主要觀測特徵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現迅速發展的亮斑閃耀,其壽命僅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之間,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較慢。

特別是在太陽活動峰年,耀斑出現頻繁且強度變強。

NO.1 地球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顆。

地球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第三的類地行星。

地球赤道半徑6,378.2Km,赤道周長40075.7Km。

是人類生存的唯一星球,也是目前太陽系中唯一的高等生物存在。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

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繫。

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星球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地球是上億種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

地球是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

地球誕生於45.67億年前,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後的10億年內。

從那以後,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臭氧層形成。

臭氧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

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續。

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動。

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

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

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

地球是實心的,內部分為三個部分:最外層是地殼(由岩石組成),中間是地幔(由岩漿組成),裡面是地核(由岩漿組成)。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

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2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26太陽日。

地球的地軸傾斜23.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4°),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周期為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

月球是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地球的衛星,誕生於45.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

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6億年前,地球誕生了。

地球演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50億年以前的太陽系

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百萬年】。

剛剛誕生時候的地球與今天大不相同。

根據科學家推斷,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岩漿)組成的熾熱的球。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核逐漸形成。

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岩石組成的地球。

第二階段為太古宙,元古宙時期。

其時限距今4200至543Ma。

地球自不間斷地向外釋放能量。

由高溫岩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

隨著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再匯聚成雨水落入地表。

就這樣,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

顯生宙延續的時間相對短暫,但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加之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廣泛保存,可以極好的對其進行觀察和研究,為地質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並建立起了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為了證明生命起源與地球,人們在不斷通過實驗和推測等研究方法,提出各種假設來解釋生命誕生。

1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Stanley L.Miller)在實驗室用充有甲烷(CH4),氨氣(NH3),氫氣(H2)和水(H2O)的密閉裝置,以放電,加熱來模擬原始地球的環境條件,合成了一些胺基酸,有機酸和尿素等物質,轟動了科學界。

這個實驗的結果更具說服力地表明,早期地球完全有能力孕育生命體,原始生命物質可以在沒有生命的自然條件下產生出來。

一些有機物質在原始海洋中,經過長期而又複雜的化學變化,逐漸形成了更大,更複雜的分子,直到形成組成生物體的基本物質---蛋白質,以及作為遺傳物質的核酸等大分子物質。

在一定條件下,蛋白質和核酸等物質經過濃縮,凝聚等作用,形成了一個由多種分子組成的體系,外面有了一層膜,與海水隔開,在海水中又經歷了漫長,複雜的變化,最終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這時的地球一片汪洋大海。

隨著地殼的不斷運動,大陸逐漸隆起,高出海平線。

隨時間的推移,終於出現了一塊大陸。

這時的大陸就是現在的七大洲,之後由於各各板塊之間的地殼運動,一塊大陸就分為了七大洲。

這就是著名的大陸漂移假說。

搜索微信公眾號【宇宙解碼】或【ts-yzjm】(探索-宇宙解碼的意思)添加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