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與星象的關係,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要了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雖然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干支的來歷,但我們可以根據現有資料進行推導。

《易學原理與大六壬應用》一書解釋如下:根據現代天文學知識,我們知道周天二十八星宿是由恆星組成的,天文學上恆星十分穩定,相對位置幾千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都保持不變,對地的影響也是相對穩定的,而我們地球及其他太陽系的行星不斷的圍繞太陽公轉,而整個太陽系則是相對於北極星(即紫微星)位置不變的在銀河系中做螺旋運轉,這就形成了因日月五星運行而造成天星之間位置關係的改變,進而改變了特定星宿對地球及地上萬事萬物的影響,所以古人通過夜觀天象來預測及凶,《開元占經》就是古占星學著作,而七政四餘和紫微斗數就是延伸出來的古星命學。

夜觀星象受時間位置氣侯等諸多不利因素制約,所以人們試圖尋找更為簡便的方法進行占卜,地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利用起來了。

根據曆法知識我們知道,月的劃分是根據月亮的一次圓缺循環為標準,分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個月,又加以閏月補其不足。

所以天文上把黃道平面劃分為十二宮,以日躔過宮劃分十二個月。

所以古代把黃道十二宮以地支命名,十二宮又與二十八宿相對應,即子宮有女、虛、危三宿;丑宮有斗、牛二宿;寅宮有尾、箕二宿;卯宮有氐、房、心三宿;辰宮有角、亢二宿;巳宮有翼、軫二宿;午宮有柳、星、張三宿;未宮有井、鬼二宿;申宮有觜、參二宿;酉宮有胃、昴、畢三宿;戌宮有奎、婁二宿;亥宮有室、壁二宿。

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我們干支學中地支取象的象意來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義也是來源於此。

換一種方式解釋,因為干支是用來計時的,我們可以把黃道十二宮平面想像成鐘錶的錶盤,以地球為錶盤中心,十二宮就是錶盤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當於七個指針,運行在黃道十二宮這個大錶盤之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時鐘。

其中,太陽就是「年」指針,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年的時間;月亮就是「月」指針,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個月的時間;二十四節氣是跟太陽過宮有直接聯繫,而和月球運轉沒有直接關係,所以造成了曆法上月令和節氣的時間差,因此我們干支學的月令是根據節氣而定,即跟日躔過宮相一致。

我們再看兩個最慢的指針,即太陽系中兩個最重要的行星木星(歲星)和土星(鎮星)交會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個運;如果兩星要在同一個宮位上(比如子宮)交會的話,則需要經過60年,即一元。

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宮位的周期,則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個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體化,由夾角30度的一個宮位變為夾角12.8度的一個星宿的宿位,則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個大元。

這個假設與實際天文學計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也更容易把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因為十二宮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間上的十二方位;鐘錶的錶盤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場,即相對靜止的天地的氣場;日月五星的運行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能量場,日月五星在十二宮的位置分布,就代表了當前時間內各星對各宮的影響力大小,即當前時間空間內天體能量的分布狀態,其表達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上面我們假想的時鐘只有年月指針,沒有日時指針,這就需要我們把地球自轉的因素加以考慮。

地球自轉周期為一天,即24小時,在地球自轉過程中,日月五星對地球同一地點的影響時時在發生著變化,地球上同一地點相對於日月五星運轉了一周;地球一天時間內公轉角度向前行進約1度,也就是相對於日月五星的空間位置變化為1度,周而復始,日復一日。

因此,地球上同一地點的天體能量分布以每天1度的位置而產生變化,即產生了同一地點能量分布逐日逐時變化的結果,這就是日和時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

地支有十二,而天干只有十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剛才的鐘表模型是建立在地心說之上,而實際上我們地球和其餘五星都是在圍繞太陽公轉,由於軌道和運轉速度的不同,造成了行星運行之間相對位置的靠近和遠離,也就是天文觀測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學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傳統占星師認為逆行使得行星發揮弱勢的影響力。

但在中國古代陰陽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五星相對於地球位置靠近和遠離的這兩種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為陰和陽,又根據五星影響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

天干與地支相配,多出兩個地支無天干相配,形成了旬空,也叫空亡。

這是由於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轉和公轉,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黃道十二宮的能量場,這就造成了地球周圍能量分布的不均勻,這就相當於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塊下游,石塊背後的地方形成的漩渦,這個漩渦的位置就是空亡。

隨著時間推移,日月五星位置發生了改變,漩渦的位置也隨之發生改變,原來的漩渦消失,相鄰的地方變成了漩渦,周而復始,循環一周,從而產生六十甲子的往復循環。

已發現的「干支表」刻辭數量並不少,但多數都殘缺,其中發現最完整的干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見圖)。

釋文:(從右至左豎讀)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 甲子
乙卯 乙巳 乙未 乙酉 乙亥 乙丑
丙辰 丙午 丙申 丙戌 丙子 丙寅
丁巳 丁未 丁酉 丁亥 丁丑 丁卯
戊午 戊申 戊戌 戊子 戊寅 戊辰
己未 己酉 己亥 己丑 己卯 己巳
庚申 庚戌 庚子 庚寅 庚辰 庚午
辛酉 辛亥 辛丑 辛卯 辛巳 辛未
壬戌 壬子 壬寅 壬辰 壬午 壬申
癸亥 癸丑 癸卯 癸巳 癸未 癸酉

這一份干支表共分六列,每列二十字,由右至左讀,每列紀十天,十日為一旬,一列一旬,橫向看,天干十行,脈絡清晰;豎向看,天干六輪,與地支五輪相組合。

這一版干支表刻辭六甲齊全,嚴謹有序,是甲骨文干支表中的一篇完整佳作,也是目前我們看見最完整干支表材料之一。

通過此「甲子表」,我們也可以看出,六十是殷人一周的日數,從甲日起到癸日止,十日是一旬,這也是商人的記旬法,因此甲子表也稱為「六旬表」。

殷人將60干支循環紀日,將60干支分為6旬,每旬十日,殷王常常在旬末最後一天,即六癸日(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占卜詢問下一旬後十天禍福,稱之為「詢問」。

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紂王帝辛及其父親帝乙在位期間的刻辭,此為一牛胛骨。

在胛骨的正面骨扇上整齊地刻著一份干支表,也是我國最早的干支日曆,字字清晰,完整無缺。

雖然商代採用干支紀日的方法,但是因材料的缺失,我們並不能完整串聯的商代的干支紀日。

有資料證實可確知的紀日干支是從春秋時候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開始的,從那時到清末的2600多年間,干支紀日從未間斷和錯亂過,這也是世界上記錄時間最長的紀日法,這對於核查史實所發生的準確時間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如大家熟知的古文名篇《石鐘山記》中「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曆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

[5]

後來,干支紀日更發展到紀年、紀月、紀時,形成干支歷。

此曆法至少從唐代開始,載於歷朝的黃曆中。

干支除了用於記錄時間、占卜外,後來被賦予的功能就越來越多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天文學家們如何看星座學說?

星座說由來已久,從古希臘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發展到耳熟能詳的十二星座,並被目前的不少人所認同。而提及古代的天文學家,他們是否也信奉星座說?從歷史上不難看出,開普勒也是一位占星學家,早期靠此謀生。...

陰陽曆的算法

什麼叫曆法呢?古人根據宇宙間日月運行的軌跡、在地球上所產生的晝夜寒溫,以這種規律性所制訂的時間法規,叫做曆法!按現在的說法,當地球自轉時,所觀察太陽出與沒而形成的晝與夜,稱為日;所觀察月亮的朔望...

易經中的大六壬介紹

六壬是東方最古老的占星學,是用式盤占卜吉凶的一種術數。六壬與遁甲、太乙合稱三式。漢代許慎《說文》記:"言水者,准也,生數一,成數五,以水數及之成六壬也。"河圖講"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是生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