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師必學的心理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何為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既是理論學科,又是應用學科,包括理論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

心理學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動物的心理(研究動物心理主要是為了深層次地了解、預測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

總面言之,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學分為五個子領域,即:神經科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這五個子領城。

二、心理學流派

(一)構造主義心理學

構造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是馮特和他的學生鐵欽納,是自心理學獨立後的第一個心理學派。

於1899年產生於德國,在美國得到發展,20世紀30年代漸趨衰落。

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是意識經驗,即心理經驗的構成元素及結合的方式與規律,並主張心理學應該用實驗內省法研究意識經驗的內容或構造,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及它們如何結合成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的規律。

他們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純科}學,其基本任務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規律,但不重視心理學的應用。

(二)行為主義學派

行為主義學派於1913年產生於美國,創始人是華生。

不同意心理學探討意識,認為心理學是行為的科學,心理學的目的應是尋求預測與控制行為的途徑。

他們認為心理學應當研究「客觀觀察所能獲得的並對所有的人都清楚的東西」,也就是人的行為,並提出「刺激一反應」(S一R)的行為公式。

行為主義主張客觀的研究方向,有助於擺脫主觀思辨的性質,更多從實驗研究中得出結論。

但他們無視行為產生的內部過程,反對研究意識,引起不少人的非難與反對。

新行為主義認為,有機體不是單純地對刺激作出反應,它的行為總是趨向或避開一個目標。

在動物和人的目的行為之間,必須有一個「中介」因素,這就是個體的認知。

也就是說在「刺激一反應」過程中,加進一個中介變量(0),使行為主義的模式成為「S一0一R」。

(三)格式塔學派或稱完形學派

1912年創建於德國,創始人韋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後期代表有勒溫。

這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

此派反對構造主義的元素主義和行為主義的S一R公式,張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完形或整體結構,並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感情的元素的總和,行為也不等於反射弧的集合,思維也不是觀念的簡單聯結。

他們這種重視整體的觀點和強調各部分之間動態的聯繫以及對創造性思維的認識,對後來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該學派否認過去經驗的作用,陷入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學派或心理分析學派

弗洛伊德於1900年創立。

這一學派的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廣為流傳,頗具影響。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為兩部分:意識與潛意識。

潛意識不能被本人所意識,它包括原始的盲目衝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後被壓抑的動機與慾望。

他強調潛意識的重要性,認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擺布個人命運和決定社會發展的永恆力量:他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與生俱來,包括著先天本能與原始慾望:自我由本我分出,處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對本我進行控制與調節: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與理想兩部分,上要職能是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衝動。

三者通常處於平衡狀態,平衡被破壞,則導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學派重視潛意識與心理治療,擴人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並獲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規律,但他們的一些主要理論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五)認知學派

認知心理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後迅速發展。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的《認知心理學》書的出版,標誌著這一學派理論的成熟。

廣義的認知心理學還應該包括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他把人的認識發展看成是一種建構的過程,並仔細研究這一過程的發展階段。

狹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解釋人的認知過程的科學,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學。

這一學派反對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不一定必須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礎後,才能研究心理現象。

他們把人看成計算機式的信息加工系統,認為人腦的工作原則與計算機的工作原則相同,因而可以在計算機和人腦之間進行類比。

他們強調人的己有知識結構對行為和當前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并力求通過計算機模擬等方式發現人們獲取和利用知識的規律,達到探究人類認知活動規律的目的。

他們還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意識的能動作用,強調對人的認知過程進行整體綜合分析。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

它既反對精神分析學派貶低人性、把意識經驗還原為基本趨力,又反對行為主義學派把意識看作是副現象,認為人不是「較大的白鼠」或「較緩慢的計算機」,主張研究人的價值和潛能的發展。

因為,他們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潛能,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教育,人們就會完善自己、發揮創造潛能,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的。

為此,他們從探討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價值角度,認為心理學應改變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而成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學,揭示發揮人的創造性動機、展現人的潛能的途徑,該學派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方法論不排除傳統的科學方法,而是擴大科學研究的範圍,以解決過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學研究範圍之外的人類信念和價值問題。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門尚處於發展中的學說,其理論體系還不完備,他們對人的一研究還停留在關於人性的抽象議論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質規律。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

埃里克森的理論指出,發展變化貫穿我們的生命,並經歷了八個不同的階段

發展階段

大致年齡

發展任務

1嬰兒前期

0一1歲

信任一懷疑

2嬰兒後期

1一3歲

自主一羞恥

3幼兒期

3一6歲

主動一內玖

4童年期

6一12歲

勤奮一自卑

5青少年期

12一18歲

角色同一一混亂

6成年早期

18一25歲

親密一孤獨

7成年中期

25一50歲

繁衍一停滯

8成年後期

50歲以後

完善一失望、厭惡

有關詳細研學旅行資訊敬請登錄www.51botu.com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心理學哲學的位置

2017"復旦哲學"年末大課12月23日 周六《心理學思想與時代》12月24日 周日《網際網路的哲學反思》↓長按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