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入門——十二地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地支是指木星軌道被分成的十二個部分。

天干地支共同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傳統曆法紀年。

木星的公轉周期大約為十二年,所以,中國古代用木星來紀年,故而,而稱為「歲星」。

後來又將這十二個部分命名,這就是「地支」。

地支:

「辭源」里說,「干支」取義於樹木的「干枝」。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的總稱。

又稱十二支。

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紀時、紀月。

地支紀時就是將一日均分為12個時段,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時為23~1時,丑時為1~3時,等等,稱為十二時辰。

地支紀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稱為子月,下一個月稱為丑月,等等。

地支與十天干順序相配,組成甲子、乙丑……癸亥,以六十為周期用以紀日、紀年。

起源

理論分析

《易經雜說》中說:「五行和天干配合,包涵了這許多,再下來配合地支,便又不同了。

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地支有人寫作「地枝」,表示乾的分叉,其實就是「支」,支持的支。

地球本身的作用,亦就是太陽系中,月亮和地球發生的作用,節氣的關係作用,後面再詳述。

關於地支這一套東西,如果只研究《周易》的學術思想和大的原理原則,則不必要研究五行和干支。

如果要了解中國幾千年來,《易經》八卦用於天文、地理等方面的關係,就必須先了解五行干支了。

有一位學科學的教授,從國外寫信來問一些問題,因為國外出了一本書,認為地球南極有一個洞,洞中有另外一個世界,並且有人類,飛碟也是從地球中心發出來的等等,這和《易經》有一定的關聯。

我回信告訴他,這並算不稀奇,中國古代人早就認識到地球是活動的,至於地球中心有沒有人類,暫時並無定論。

關於地球的中間南北極是相通的問題,道家在幾千年前就說了,而且還說地球里各地都是相通的,這些話都是有書為證的,不過我們大家沒有去注意它罷了。

也有一說黃帝的陵墓後面有一個洞,可以通到南京。

這些道家的說法,都可在《道藏》中找到。

上面這個故事,是要說明五行干支的思想,和原始的天文、地球物理有絕對的關係,只可惜後來僅用在卜卦算命上面,這隻怪我們過去的文化不向科學方面發展的緣故。

王黛林的《出生時間與命運》一書講到,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這一時期,人們開始學著記錄大事件和時間。

在當時,由於生產力不發達,工具不完善,人們就用最原始的數手指的辦法來計數,基於人類有十個手指的特徵,人們發明出來的計數循環也就是十個,故計算單位十個為一循環,也就是現代所講的十進位,發明出了這十個計數單位,同時就要對它們進行命名,結果分別是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這些計數工具主要用來計日,十天是一個循環,同時,基於夜晚沒有燈光的原因,人們觀察天象十分方便和清晰,人們靠觀察月亮的圓缺來計月,月球繞著地球公轉一圈是一個周期,也就是一個月,我們知道月球公轉一周需要27.32天,但由於地球也在自轉的緣故,能觀察到的月相變化是29.53天,在公元前幾千年的遠古時代,人們能夠觀測的只是月相變化,所以當時人們把月相變化一個周期的天數定為一個月,即29.53天為一個月,基於一年365.24天只能容納12個月的緣故,人們記錄的月份也就是12個,為了區別於日,人們用另一套符號來表示月,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這樣一來日和月都有了記錄的辦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符號用來計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符號用來計月,其中日,又叫干,是雄性的標誌,名曰天干,月,又叫支,是雌性的標誌,名曰地支,在具體計日、月甚至年份的時候,並不嚴格,導致地支也會被用來計日,天干也會被用來計月,久而久之,則干支聯用,即用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同時來表示某一日或某一月甚至某一年,譬如用甲和子同時來表示月份,叫做甲子月。

具體地址有它的含義和類象,比如寅並非是我們大家通常所認為的老虎,它實際包括了一些大型貓科動物,譬如獅子、老虎、豹子等。

當我們明確了天乾和地支的類象,也就能組合出不同的出生時間對應的出生環境和人生各階段工作環境,譬如乙木偏印為通訊、網絡等。

我們知道天干有十個,就是五行的兩極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陰陽變化。

而支六位數,是陰陽之道產生變化而成十二位。

至於這些名稱的由來,與《周易》沒有多大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另外一種學說的系統,這在前面也曾經提到過。

至於天干每一個字的定義,有很多種解釋。

究竟那一種解釋完全正確,很難下個定論:如子是萬物發生的現象。

丑是樞紐的意思等等,各有各的解釋,暫時不去討論它。

另外以中國文化發展史,站在軍事哲學的觀點看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也有些人解釋為古代十種武器的代表,如「甲」是一根木桿上裝一種利器、「乙」是一把刀等等,莫衷一是,究竟那一種說法對,沒有定論。

奧秘

這同樣是個千古之謎,也是玄學之迷,揭開這個謎,就是揭開玄學之謎的開端,就可以探尋到古玄學的真諦,還古玄學――預測學本來的真面目,同時,還可以破除封建迷信。

十二地支決不是古人憑空創造的,傳說有佛祖創造十二地支和十二屬相,但這僅僅是傳說,沒有科學理論依據。

據師傅所傳,十二屬相和十二地支來源於古人對自然界的長期觀察、積累的經驗。

有句俗語說:「西南的猴子,西方的雞;東北的老虎,西北的豬。

」略有地支知識的人都知道在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方位中,申為猴、位居西南;酉為雞,位在西方;寅為虎,位在東北;亥為豬,居於西北,由此可知,地支的來歷是有一定自然科學規律依據的。

現代天文學及考古學支持的說法是:歲星也叫「歲」,就是木星。

古人把天體中黃道附近的一周天,分為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十二次,歲星由西向東(逆時針)運行,每年行經一次,十二年(11年10月)繞天一周。

當其運行到某一「次」,就稱某某年、如在壽星,這一年就叫壽星年。

但因為木星的運行周期並非是準確的12年,它在黃道中的運行位置也會發生不同的偏移與變化,後世就形成了新的太歲紀年法——由於歲星由西向東運行,和由東向西(順時針)配以十地支的「十二辰」順序恰好相反,歲星紀年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起來很不方便,因此人們假設了一個與十二辰同步的「太歲」,並給起了攝提格、執徐、大荒落等十二個名稱來紀年,這種紀年方法稱太歲紀年法。

這是地支的考古起源說 。

來源

地支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最核心的內容,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重要的符號。

天文來自具體對天象的觀察。

要言不煩,地支來源古代二十八星宿另一種一年的表達。

地支來源古代天文二十八星宿

傳說

遠古時期的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進程中觀察發現到:某一年的鼠特別多,繁殖力旺盛,生存力很強;第二年又發現牛生育力很強,易養易壯;第三年虎特別多,繁殖率很高;第四年兔特別活躍;第五年,天降飛龍;第六年,群蛇出現;第七年,馬膘肥體壯;第八年,羊成群結隊;第九年,猴子喧鬧頻繁;第十年,雞的生長旺盛;第十一年,狗非常活躍;第十二年,豬長得快而肥壯。

緊接著老鼠又多了起來……重複出現了以上的情況。

古代人類中的有智慧之人,如伏羲、神農等三皇五帝,看到了這種現象,並發現了這種自然規律,因此,古人用象形文字記錄下來。

所以,古人就把鼠多的年份強命名定位為鼠年,牛多的年份強命名定位為牛年、虎多的年份強命名定位為虎年,兔多的年份強命名定位為兔年;龍多的年份強命名定位為龍年;蛇多的年份強命名定位為蛇年;馬多的年份強命名定位為馬年……

年的代號命名

子代表鼠,丑代表牛,寅代表虎;卯代表兔,辰代表龍,巳代表蛇,午代表馬,未代表羊,申代表猴,酉代表雞,戌代表狗,亥代表豬。

同時古人發現十二屬相的分布很有特點,比如,鼠年旺的年份,北方的鼠更多,因此子為北方;我國東北的虎很兇很大,因此寅居東北;東南為沿海地帶,為龍之故鄉,因此辰居東南方。

古人根據這種規律,發現了十二屬相與十二方位的關係,如下圖表示:(十二屬相圖、十二方位空間圖)

十二方位空間圖

同時,古人又發現木星也是圍繞著太陽旋轉,其周期近十二年。

十二屬相顯象活動周期恰與木星繞太陽運轉周期相互對應。

古人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定位為,地球上十二屬相的顯象活動交替輪迴的變化是受到木星繞太陽運轉規律的影響所產生,木星、太陽、地球三者在運行時構成了一定的角度關係,它們本身放射出來的能量場由於每年所處位置的不同,在地球上形成的能量場也不同,當形成的能量場適合於鼠的生長時,鼠就特別多、特別旺,就叫做子年。

這一年出生的人總是或多或少的帶有點鼠的性格特點。

同樣可以推知;當木星與地球、太陽之間構成的角度關係放射出來的能量場適合牛的生長時,牛就膘肥體壯,就叫丑年,這一年出生的人就多少帶有點牛脾氣……由此,可以說,木星的運轉規律決定著地球上十二屬相的變化,十二屬相與十二空間方位代號就是古人強命名的十二地支,由此可知十二屬相、十二空間方位、十二地支,三者統一的強命名代號為――十二地支。

因地支是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的一個橢圓軌跡其度數為365又1/4度,其地磁的場能反映應定位為365又1/4度,365又1/4除以十二得出每一地支所占的方位空間度數為30.4375度;因其相對位置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場能,相對而言對人類吉凶禍福的變化也不同。

紀年

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天干地支紀年;從漢武帝到清末,用皇帝年號加天干地支紀年; 民國初期用民國誕生時間來紀年兼或使用公元紀年,民國以後廣泛採用公元紀年。

春節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是近代才確定下來的。

辛亥革命後,皇帝年號被廢除,而干支紀年一直沿用。

1912年,孫中山先生宣布廢除舊曆,採用公曆紀年。

到了1914年,時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頒布法令,規定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在此之前,傳統上以立春作為歲首。

而民國的老黃曆,上面還是以立春為一個生肖年開始的節點。

「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古代曆法》一書中闡述了干支紀年是干支歷的一部分,且從立春起算!並明確指出2000多年來干支歷與農曆(數序紀時)「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意思很明白,自古農曆就借用干支來紀年。

但農曆從正月初一起算不能改變干支紀年從立春起算這一原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7年為什麼必須是「丁酉年」?

2017年為什麼是「丁酉年」?本文作者 倪方六2017年為農曆「丁酉年」,即俗話說的「雞年」。從「酉」與「雞」的生肖關係來說,有很多有趣的問題需要解釋,如2017年的陰曆為什麼是「丁酉年」?

閒談風水(相關)天文曆法之紀年

各位好。今天我們再聊聊曆法,這次說的是紀年。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出現過幾種紀年方法。 歲星紀年:春秋時代,各國紀年都是以本國國君在位為依據,所以各國紀年並不相同,因此有很多不便,天文學家在總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