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兒 - 祐華小兒科親子診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過動症,一般稱這類患過動症的兒童為過動兒。

什麼是過動症?過動症應包含三個主要特徵:即活動度過高、注意力差和衝動控制差。

公告小兒發燒的處理 公告小兒發燒問答集 公告嬰幼兒便秘怎麼辦? 公告寶寶腸胃炎的處理 公告兒童慢性咳嗽 公告認識過敏性鼻炎 公告胃食道逆流疾病 公告認識失眠 公告淺談慢性B型肝炎 公告性早熟 公告過動症的診斷與治療 公告細小支氣管發炎 公告惱人的神經痛--皮蛇 公告皮蛇疫苗 公告疫苗接種後注意事項 關於祐華 醫師的叮嚀 加祐華為好友 交通資訊 環境設備 主治項目 慢性病處方與檢驗 內兒科疾病,睡眠障礙 成人免費健康檢查 嬰幼兒疫苗預防注射 公費,自費,流感注射 醫學新知 看診時間 診所最新消息 聯絡我們 公告10/17星期日休診一天。

公告公費,自費.,流感疫苗價格 公告自費,公費,流感疫苗注射 公告嬰幼兒疫苗注射 公告成人免費健康檢查 公告慢性病處方與抽血檢查 公告內兒科疾病,睡眠障礙 公告小兒發燒的處理 公告小兒發燒問答集 公告嬰幼兒便秘怎麼辦? 公告寶寶腸胃炎的處理 公告兒童慢性咳嗽 公告認識過敏性鼻炎 公告胃食道逆流疾病 公告認識失眠 首頁>醫學新知>過動症(5篇)>注意力不足過動兒 注意力不足過動兒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 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過動症,一般稱這類患過動症的兒童為過動兒。

什麼是過動症?過動症應包含三個主要特徵:即活動度過高、注意力差和衝動控制差。

活動度高譬如:坐著時手腳動個不停,在課堂上隨便離開座位,爬上爬下,無法安靜地玩耍,話特別多感覺上就像裝了馬達般地動個不止,停不下來。

在注意力差方面,無法注意該注意的事情細節,常粗心犯錯,做功課或遊戲時亦無法持久專注,與人談話時常無法專心聆聽,常無法遵守規定或按時完成作業,也會健忘或常掉東掉西,常因外來刺激而分心。

衝動控制差會出現下列行為,等不及排隊而插隊,別人問他問題尚未問完就急著回答,搶話、插話、搶答,與人衝突時,先出手打人的也是他們,常因對危險的判斷不佳而發生意外。

這三大特徵,在一對一的情況下較穩定,在要求規則和秩序的環境下,譬如上課、團體活動,比較容易顯現出來。

過動症的臨床特徵   〈1〉不專心:他們的注意力短暫,無法像同年齡的孩子上課時專心聽講,注意別人說話,專心做功課;對於正在進行的功課,遊戲或活動無法持續,經常變換內容或轉移注意力;經常是虎頭蛇尾,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或按照指示完成所指定的工作;組織能力較差,沒法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他們會比較喜歡需要較短暫性注意力或是感受較刺激的活動。

再者,他們比一般孩子健忘,常忘記自己隨身日常的用品,或已答應的事。

相對的,他們對於電動玩具、電腦遊戲或漫畫書等不需持續的注意力的活動較有興趣。

  〈2〉過動:他們過動的症狀主要是不停的肢體小動作,例如,他們坐在椅子上表現坐立不安,會扭來扭去,玩手,或手邊可以摸得到的東西,即使上課、吃飯,或看電視時也不例外,時常跑來跑去,爬高爬低,不怕危險,坐不住,話很多,邊做邊說,聲音大,動作多,動作比起別人較粗魯,玩的時候也比別人吵雜。

  〈3〉衝動:好管閒事,沒有耐心,無法等待、輪流,易發脾氣,問題還沒聽完就急著著回答,別人談話時會插嘴。

以上所列的行為表現必須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出現,才會被診斷為過動症。

目前過動症可分為三個亞型,以不專心為主、以過動為主、及合併型。

那些大多數長期讓父母搖頭的孩子,是由來己以久,這些小錯不斷的兒童,在臨床上,如果此種孩子有以下反覆出現的症狀時,我們稱之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根據DSM-IV的診斷標準,下列(1)(2)症狀中吻合六項,症狀: (1)時間超過六個月,七歲前便開始、在兩種以上的場合出現社會、學業、工作適應障礙、排除其他診斷,譬如自閉、精神分裂、焦慮症、情感性精神症、人格疾患者。

其中(1)注意力不足以之症狀包括: l       粗心大意,常不注意細節,愛出錯。

l       無法持續(sustaining)注意做事。

l       心不在焉,有聽沒到。

l       無法遵照指示,完成指示。

l       無法安排工作或散慢,要人提醒才能完成。

l       逃避、排斥須專心的工作,譬如寫功課。

l       常掉東西。

l       易被外界吸引而分心。

l       常忘記每天該做的事。

  (2)而過動之症狀: l       坐不住。

l       要求坐著時會離席。

l       不該坐立不安的場合,會爬上爬下或跑來跑去。

l       無法安靜的玩或參與。

l       馬達小子、動態狀況。

l       話太多。

  (3)衝動之症狀: l       搶答,老師問題還沒問完,先回答之。

l       不能等或輪流。

l       插嘴,打斷別人。

這些孩子通常在不同成長階段之特徵有所不一,在幼兒期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特徵,包括: l       動來動去。

l       打人。

l       睡眠量少。

l       吃得少。

l       氣質特別(Difficultchild)。

l       適應度差。

l       注意力分散。

l       反應強度,要什麼非要到不可。

l       愛哭愛鬧。

l       規律性差。

在小學期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特徵,包括: l       不聽話。

l       說謊。

l       偷竊行為。

l       罵人、頂嘴。

l       打人。

l       功課差。

l       常被打罵。

l       頭痛、肚子痛的身體化症狀開始出現上課不專心。

在國中期與高中期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特徵,包括: l       不考慮前因後果。

l       藥、酒濫用。

l       身體化症狀多。

l       焦慮症。

l       憂鬱症。

l       自殺率高。

所以,下次父母老師看到這群跳跳虎又來時,不要先急著說「不」,試從他們有大腦缺陷,他們需要專家評定,他們需要父母特別學一套管教策略來對付他們。

過動兒的病因為何 雖然過去20年間,醫學界對過動兒的研究報告多不勝數,但是直到目前醫學界對過動症的病因仍不十分明瞭。

綜合過去的一些研究結果,我們分別從生理、環境、心理三方面來討論。

一.生理因素 1.微腦傷症候群-大腦額葉功能失調 早期過動症又稱為「微腦傷症候群」。

人們早已知道腦是控制行為情緒思考的中樞,而腦部的重大傷害常導致腦性麻痺、智能不足等嚴重障礙。

但大部分的過動兒均未有顯著的腦傷,因此認為只是細微的腦部傷害,才有「微腦傷症候群」之稱。

曾有研究發現過動兒的大腦額葉及間腦之血流量及氧和能源消耗量較低。

而大腦額葉失調也會導致有類似過動症的臨床表現,加上大腦的額葉傳統上被認為與動作的控制、協調以及衝動控制有關,因此與過動症的關係是一個熱門的研究課題。

然而後來的研究並未找到「細微的傷害」的証據,目前的理論假設為「額葉功能失調」,但證據不足。

簡而言之,目前認為腦傷並非過動症的特定原因,只能算是危險因子之一,但大腦功能失調仍是目前病因學研究的主流。

2.遺傳 在遺傳學的研究方面,過動症有家庭聚集出現的傾向,即患者之兄弟姐妹或親戚較一般人更容易發現患有過動症。

3.神經傳導物質失調-藥物的治療 有人認為過動症是腦中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所致。

由於過動症對中樞神經性奮劑、三環抗鬱劑的治療反應不錯。

4.懷孕期間傷害 研究也顯示過動兒有較高比例是母親產期併發症或懷孕期間的傷害。

5.特定食物成分或防腐劑、添加物-鉛、多氯聯苯 研究發現,鉛中毒會造成認知及行為障礙,研究指出,當升高血液或牙齒鉛濃度,也會有類似過動症的表現。

這些研究都指出神經毒素可以造成過動兒的症狀,但大部分的過動兒都找不到神經毒素傷害的證據,因此只能算是危險因子,人類也要盡量避免暴露在這些環境中。

儘管目前較強調生理因素與過動症的關係,也有多方面的研究企圖找出確切的致病因素,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單一的生理因素足以解釋所有過動症的發生。

二.環境因素 許多研究顯示過動症常與一些不利的環境因素並存。

1.過動兒在低社經階層、家庭環境壓力大的發生比率較高 這些家庭因素包含父母離異或婚姻不合、離婚後帶著子女再婚的重組家庭、家庭暴力、家庭經濟壓力、父母親有情緒困擾、緊張的親子關係、與孩子相處時間少、父母親不當的管教方式…等。

種種家庭壓力導致小孩成為代罪羔羊或出氣筒,也可能影響兒童的情緒穩定,使其對活動、衝動的控制能力更加脆弱。

2.都市化嚴重,導致生活品質下降,加深過動兒的產生及偏差行為 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居住環境擁擠、人與人的競爭越來越強烈..等等,升學壓力常會影響兒童的情緒,而社會一再強調學習成就,也會帶給學習較差的兒童及家長很大壓力,及惡化親子關係。

這些不良環境都會使過動兒的偏差行為越來越嚴重。

3.環境因素對過動症的核心症狀,活動量高及注意力差,影響較小,但是會使其衝動性、低自尊、攻擊及其他不良行為變得更加嚴重 研究發現,過動症同時伴有行為規範障礙者,常有家庭衝突和不良的親子關係,不利的環境因素若無法改善,則單純的藥物治療很難使過動的症狀有顯著改善。

總結來說,生理因素是過動症發病的主要原因,而不良的環境因素則會使症狀惡化,病程拉長,特別是產生情緒及行為規範障礙,以及長大後出現反社會行為的併發症增加。

三.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會與不良的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同樣的這些也衝擊著過動兒的心理,造成心理情緒上的困擾 1.長期刻板負面印象-產生補償心理、加深其偏差行為 由於受到症狀影響,常常製造麻煩,成為一些人的眼中釘,只要有事情發生,就會認為「一定又是他惹的禍」而嫁禍給他,或者是因為長期的負面形象,他們成為大人們情緒不穩的代罪羔羊或出氣筒。

這些情況會使得過動兒覺得冤枉,沒有人相信他而最後變得無助,自認自己最差、最糟糕,得不到關心、不讓人疼愛。

慢慢的,過動兒會發展出各種補償心理。

他可能變得過度緊張,擔心隨時受罰;或者,他們可能學會說謊、掩飾等各種逃避懲罰的辦法。

他們也可能幻想、自大,吹噓自己,希望獲得別人的關注。

甚至從事許多危險性行為,企圖證明自己的能力獲博取他人的注意,但這些行為只會使得他們的人際關係更加惡化,更加讓自己找不到肯定感。

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的,生理因素引起的種種問題,衝擊著動兒的心理,也影響外在環境對他們的評價。

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都會使過動的症狀更為嚴重,更為複雜而持久,造成更糟的狀況,所以處理過動兒的問題,這些層面都要考慮進去,才能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哪些人易患過動症 男生-男女生比3:1 小學1-3年級 嬰兒時期(睡眠不定時、時間短、容易不安、哭泣、餵食困難、) 遺傳、同胞數目(家庭社經地位、環境壓力)、兄弟姐妹患有過動症、出生前後年幼時腦神經方面的傷害 晚近所做的幾次調查,採用嚴謹的診斷概念,估計每100個小朋友有1到2個過動兒。

在這其中,男生佔大部分;男女生之比大約3:1。

或許女生活動量過高,仍然比男生較容易被大家接受。

研究也顯示女生患過動症者較多易有智能不足、語言障礙或動作協調不佳的問題,似乎暗示著其與腦神經傷害之關係較密切。

大多數過動兒的發現都是在小學1-3年級的階段。

主要是因為進入小學,開始需要學習、遵守行為規範,才使得過動兒的問題明顯起來。

而六歲前要診斷過動兒,也是較為困難。

除非少數嚴重個案,不然很難去界定六歲前的小朋友活動度過高。

過動兒在嬰兒時期就容易呈現出睡眠不定時、時間短、躺在床上也是動個不停,容易不安、哭泣、餵食上的困擾等現象。

過動兒似乎與出生排序無關,但是同胞數目較多的或是兄弟姐妹患有過動症的兒童,得過動症的比例仍較高。

研究亦發現,過動兒的父母親或其家族中有過動症、酒癮、歇斯底里的患者機率,有坐牢、犯罪等反社會行為的案例的機率比一般人為高。

而出生前後、年幼時,若有腦神經方面的傷害,也是過動症的危險因子。

這些資料似乎暗示過動症和遺傳或腦傷之間有所關聯。

過動症的的影響 一、對家庭的影響 1.父母教養不易 (1)學齡前 通常過動兒在嬰幼兒時期就有許多養育上的困難。

許多過動兒喝奶、睡眠不定時,常常睡的很少,半夜哭鬧不安,吃個奶喝上老半天;沒事哭個不停;睡不安穩,對一點聲響都很敏感,醒了又很難哄睡。

常讓父母精疲力竭。

待週歲過後,開始會爬會走,那更是父母的惡夢。

由於其高活動度、高破壞性,父母老是必須跟在後頭,收拾善後。

餵了提防其發生危險意外,又得隨時隨地跟著。

往往使父母難以招架。

有些父母甚至會找不到願意帶孩子的褓母,逼的雙親必須有一人辭職帶小孩,而影響到整個家庭經濟收入及生活安排,至少也會帶給父母相當大的困擾。

(2)學齡時期 當過動兒開始進入幼稚園、小學,接踵而至的問題行為也常使父母窮於應付。

在學校不守規矩、打架鬧事、意外受傷,使父母常被請到學校「了解」狀況,使一些父母絕的大失面子,而對過動兒發洩怒氣。

若過動兒合併有偷竊、逃學、說謊等行為規範障礙症狀,父母更會認為管教無方,充滿無力感,或者索性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這又使過動兒覺得不能得到雙親的關愛,終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

2.家庭成員的互動 (1)指責 當父母親在工作繁忙之時,還要應付種種層出不窮的「狀況」,往往會情緒煩躁,而導致互相衝突、吵架。

甚至指責對方須為過動兒的種種行為負責,諸如「都是你家遺傳來的」、「當初都是你堅持要生的」、「如果你懷孕小心一點就好了」。

因此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合諧。

老一輩的公婆甚至有可能指責媳婦在有身孕時不夠穩重、犯沖…等等,使婆媳關係越來越壞。

(2)管教態度爭執 由於過動兒時常闖禍,時常會引發家庭成員未了管教態度或方法而爭執。

長輩認為孩子好動才是活潑;父母親認為彼此管教過於放縱或嚴格,寬嚴不一的管教方式使過動兒無所適從,或者學會鑽漏洞,但是這樣的狀況只會增加成員之間的指責。

(3)其他子女的不平或抱怨 父母親家庭成員耗費太多時間心力在過動兒身上,也會引發其他子女的不平和抱怨。

再加上可能從小與過動兒相處就不甚愉快,更會造成兄弟姐妹的衝突,其他兄弟姐妹也可能因為缺乏關心和管教,而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也有的會以偏差行為企圖吸引父母親的注意。

本來家裡只要有人生病,就會影響家庭成員的生活,及增加家人的壓力,如果這是一個慢性病,特別像是過動症這種會牽扯多個問題層面的病症,長期的壓力有時候會消耗掉整個家庭資源、甚至危及家庭的聯繫。

二、對學校的影響 在學校這樣需要遵守紀律、又需要注意力來學習的場所,最容易突顯出過動兒的症狀。

1.干擾老師授課和同學學習 由於過動兒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不能持久,常使得他們在課堂上心不在焉。

學習效率比其他同學差很多。

教室週遭的一些小動靜就很容易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這樣常讓他們在座位上扭捏不安、或玩其他小東西、在上課時間隨意走動。

這樣當然會干擾老師的授課和同學學習。

2.與家長的衝突 因為老師的管教無力,加上過動兒的學業表現不佳,老師很容易視過動兒為害群之馬,有些老師甚至認為過動兒是父母的溺愛或父母管教無方,而與家長起了衝突。

3.同儕關係 過動兒因為衝動,不能等待及不遵守團體紀律,常與同學相處不佳,常有衝突,甚至打架鬧事。

有衝突時,不管是誰的錯,過動兒總容易被當作錯的一方,一般而言過動兒不擅長說理,一碰到情況不會辯白,而受處罰,甚至懷恨在心。

過動兒也會因遊戲不注意危險常發生意外,使老師提心吊膽,同儕也會害怕而不願意與之相處。

4.訓導處的常客(合併行為規範障礙) 為了增加自己的成就感獲得別人肯定,而出現說謊、偷竊、逃學,甚至藥物濫用這些行為規範障礙,學校訓導處就會是他們常報到的地方。

5.學習障礙 當老師投入大量心力,緊迫釘人,督促過動兒好好學習,卻往往有如石沉大海,過動兒無法完全了解,照樣出錯而且不管如何教導,往往使老師學生心灰意冷選擇放棄,反而使過動兒學習更為挫折。

過動兒在學校往往需要很大的空間去適應,學校方面總會覺得頭痛不已,這些也會隨著年級增加而更明顯,若未經輔導或協助,部分過動兒可能放棄學習、背離學校,成了社會上的頭痛人物。

三、對自己的影響 1.低自尊;學業成就、人際關係差而從事偏差行為尋求成就感 延續就學時期的低自尊、低學業成就,人際關係差等問題,而難以得到讚美,由於為了成就感、自我肯定,而尋求嚐試別人不敢從事的危險或偏差行為,例如打架、翹課、飆車、藥物濫用,以引起別人注意。

2.反社會人格異常 因為問題延續到成年期,很容易惡化成「反社會人格異常」。

對世事不滿、不負責任、難以遵守規範、不會反省自己認為都是別人對不起他,美加研究指出,約四分之一過動症患者若沒有好好治療很容易在成年期變成「反社會人格異常」。

3.缺乏處置焦慮憂鬱和挫折的能力 過動兒從小挫折不斷,缺乏成就感,沒有好朋友,因此也比較容易產生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這些已經讓過動兒有很大的壓力,又因為過動兒缺乏控制衝動的能力,他們在焦慮和挫折的時候,缺乏處理的方法,因而很容易發生傷害自己或者傷害別人的行為,例如:自殺、攻擊…等等行為。

個案介紹 *個案案例一 國小三年級天生愛動的小明(化名)常常在學校被同學排擠,因為功課跟不上,拖累班上成績,導致班上同學都不跟他玩,把他當成班上的恥辱。

其他孩子的爸爸媽媽都不讓自己的孩子和小明一起坐。

那小明媽媽也很擔心,擔心小明會因為沒有朋友而難過。

那媽媽帶小明去看醫生證實了小明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子,常常這些孩子在班上都被列為功課不好或者頑皮好動的孩子,常常不了解情況的老師會在小明的聯絡簿上寫著“動手打人”或者是“上課愛搗蛋”。

在某些情況下,小明確是有些行為是無法控制的,但他不是所謂智商低的孩子,小明的功課狀況不是很差,如果今天你把一大堆的習題放在他面前,他會很難去思考,然而你把習題一題一題的給他,他都會做而且是對的答案。

小明媽媽為了讓老師和同學理解就和醫生拿了一份證明書證明說注意力不記中過動症和智商無關。

*個案案例二 小浩媽媽在小浩上小學的時候發現孩子注意力缺失問題,媽媽為了小浩放棄身邊的工作,專心帶小浩,媽媽的處境特別艱難,除了小浩的問題,母子兩人還是單親家庭。

透過輔導,媽媽隨時陪伴著小浩,發現小浩對數字特別有興趣,為了小浩,媽媽更有耐心。

媽媽陪他下圍棋,如今小浩上了國中,不只圍棋下得好,還是拿總統獎的資優生。

近年來這類的孩子逐漸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過去這樣的孩子一直被忽略,家長都以為孩子很頑皮,因為近年來才確定這種孩子是額前葉曾經短暫缺氧,造成腦部不易察覺的微傷,使得孩子自我管理、專注力無法持久。

n         目前治療方式有兩種第一是藥物治療;第二是行為治療和心理輔導。

n         根據統計,每間小學當中,班上都會有1至2個個案,有注意力缺失症的男女比例為3:1但只有男性會伴隨過動症,而且如果有遺傳的話,多半都是來自父親;而女性的表現則是不專心,愛幻象或者是愛說話。

n         此類孩子必須得到父母的支持,如果父母不能調適自己,容易得到憂鬱症。

*個案案例三戲劇分享 個案分析及過動症治療方式 小孩ADHD的情形,該怎麼辦? 對於這些孩子,造成父母親照顧及孩童學習上的障礙時,最好是帶到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加以評估。

如果確定符合過動兒的診斷,一般處理的原則可分幾個層面。

前題是,父母親要能夠瞭解孩子有這些行為並非來自故意、品性差或不聽話,也並不完全是某一方管教不當、過度寵愛所造成。

雖然病因的說法不一,但總括起來還是與其先天與後天的身體因素有關,互相埋怨、指責並無法解決問題,接受這個孩子先天上就是屬於這種體質,這些行為一大部份是由於他們體質上無法改變的因素造成,在這樣的基礎上、需要父母師長與孩子一同努力,共同去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治療方式可分五大類:(一)藥物治療、(二)行為治療、(三)課業輔導方式(四)日常生活安排(五)感覺統合運動。

(一)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過動症主要的治療方式,特別是在學齡兒童其本身症狀已嚴重妨礙到學習、人際關係及人格發展。

學齡前兒童因環境要求較少,除非症狀特別嚴重,大多不用藥物治療。

一些中樞神經興奮劑如:methylphenidate(ritaline),dextroamphet-amine(dexedrine),pemoline(cylert)對ADHD的症狀有治療的效果。

約有四分之三的病童對Ritaline有效果。

Ritaline為一種短效性的藥物,半生期約1-2小時,服藥的目的主要使孩童在學校時能夠靜下來專心念書,不要因此而減少學習的機會。

其副作用很少,若發生也大多是輕度頭痛、腸胃不舒服、胃口降低、噁心、體重減輕及失眠。

這些中樞神經興奮劑屬於症狀治療,需長期服用。

考慮藥物本身可能降低食慾,影響成長,因此臨床上會採用『藥物假期』方式,週末或寒暑假期,不需上課學習時,暫停使用,讓胃口恢復,生長迅速趕上,而不會有生長遲滯情形發生。

藥物大多在早上、中午服用,以免影響夜間睡眠。

雖然為中樞神經興奮劑,但並不會有上癮症狀產生,父母不需太擔心。

另外有的人對一些抗憂鬱劑也有些效果。

而鎮定劑本身只能使患者較嗜睡,活動量減低,對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幫助,臨床上較少使用。

(二)行為問題處理: 行為治療最主要的目的在於矯正不良行為。

它必需是有系統的、態度一致的,否則效果會打折扣。

行為治療可在家庭中進行,一般程序如下: 具體列出問題行為: 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控制力較薄弱,講道理或希望講一次就改十次的方法是很難達成的,只有讓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經驗行為的後果,他才會選擇什麼行為該繼續或該停止。

首先,父母必需先靜下來好好回想、仔細觀察整理寫下孩子的特性為何?是衝動?活動量過多?還是注意力不集中?是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障礙?生活習慣不良?還是對刺激的太過敏感?而因為這些特性使得孩子在日常生活裡造成那些不良行為?列出問題行為時,儘量不要用含糊籠統的形容詞,最好確實紀錄行為發生的地點、時間、次數、情況。

列出這些不良行為使得孩子在環境適應上有那些障礙?帶給家庭的影響及壓力為何?父母親在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通常都有什麼反應?孩子有許多行為是為了逃避責罵或得到注意等好處才產生。

2.列出問題處理的先後順序: 在許多問題中,選出對目前生活影響最大的、最容易辦到的行為來處理,避免把所有問題一把抓,過多問題同時處理,有時反而無法得到好效果。

3.擬定對策: 主要希望藉由孩子重覆體驗行為的後果,選擇保存好習慣,停止不良行為。

可採用的方法有: (1)『關注』與『忽略』技巧交互使用 在一般的情形下,都是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父母都會特別注意他們,對於好的正常行為出現時,反而放心、少去注意。

在不知不覺中,間接鼓勵孩子利用一些不良  行為引起父母注意。

所以,父母可以採取的方式為: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離開他,儘可能不去注意或滿足他的要求,甚至轉而照顧其他孩子。

當孩子出現好行為時,則適度地注意及給予鼓勵讚美。

(2)運用處罰及計時法減少問題行為發生機率。

讓孩子為自己不好的行為付出代價。

例如減少遊戲時間、罰站、關禁閉等。

譬如出現抓頭髮行為時,要罰站5分鐘。

剛開始施行時,為避免因過頻繁的罰站,造成孩子挫折感、不合作,在一開始犯錯的時候,可先給孩子改正的機會可用計數的方式,如以堅定的語氣,大聲得念「我從一數到十,如果不放手,馬上站到牆邊五分鐘。

一、二、三......」。

當孩子一有修正行為時,馬上停止計數。

(3)利用計分制度,作系統性的矯正: 可視年齡不同,採用不同的方式。

首先,父母先列出兩張表。

一張說明父母希望孩子每天、每星期需要做到的工作或責任。

但最好每天不要超過五項,視孩子年齡酌情增減。

一張紀錄父母認為孩子每天、每星期、或長時期以來最希望得到的獎勵是什麼。

對一個五、六歲小孩來說,可用圓圈圈或卡通貼紙來代表,十、十一歲可用分數或正字來計數,如自己去洗澡得一個貼紙,晚上幫忙洗碗得五分等。

沒做到可考慮扣相同分數。

當分數累積到一定時,給予他們希望的獎勵。

獎勵可事先訂立,可以是物質的如漢堡一個,可以是一種特權如多看半小時電視、多玩半小時電動玩具,或到遊樂場一次。

視孩子個性、年齡而做調整。

注意剛開始做時,這種累積分數不要要求太多,否則父母與孩子都沒有成就感,常會提早放棄而功虧一匱。

當做得特別好的時候,也可給予特別加分做鼓勵。

(4)聯合陣線、態度一致: 執行這些行為療法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態度、行為一致。

事先經過大家的討論與決議,認清行為的嚴重性,共同商討對策,共同執行。

若有人嚴格有人放鬆,效果  多不彰。

(5)將行為療法擴展到公共場合、學校: 當這些行為矯正有進步後,可逐步將場所擴展到家庭以外的常發生這些問題行為的公共場所。

以相似的方式列出期望、獎勵及未達成時處置方法。

通常,一般的父母基於『面子』問題,很難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行為矯治。

雖然說這樣做的確帶給一些父母『難為情』的感受,但是若能因此矯正孩子的行為,相信必能減少孩子不良行為造成的失禮與難堪。

(6)定期評估改善程度,修改對策與計畫: 由於問題行為有輕重緩急之分,每個階段的孩子也各有其重要的學習課題,所以需定期評估目前的作法效果如何?是否需要調整?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修改。

大部份的問題行為都是日積月累造成的,決非一天兩天的治療就能解決。

因此對於行為治療最重要的是堅持到底,千萬不要因一時的挫敗而放棄。

家人態度一致,也是很重要,否則孩子會鑽漏洞,難以堅持。

此外有時也要跳開孩子本身的問題,看這些問題行為的背後是否有其他影響因素促使孩子不得不這樣做?如父母親教養態度、親子關係、學校壓力等,必先解決這些因素,問題行為才可能真正被改正過來。

(三)課業輔導方面: 1.學校的選擇: 儘量選擇班級人數少的幼稚園或小學,否則因老師必需兼顧到大多數孩子的狀況,比較無法容忍及照顧到過動兒的特殊行為。

2.分段學習: 學習、做功課時間不要太長,儘可能分為小段落,十分、十五分就休息一下,或改做其他活動,然後再逐漸延長時間。

3.學習環境: 儘量單純、安靜,減少外界刺激。

做功課的房間設備、布置簡單,玩具拿開,桌上除書本、文具外,不放任何東西,門窗關著,以免因窗外景物而分心。

4.上課時間: 上課時讓他坐在老師易注意到的地方,並請老師十幾分鐘就讓他擦黑板,發簿子,以減少因無法靜坐而拉前座頭髮、踢鄰座腿等行為產生。

若為好幫手,適時鼓勵誇獎,可加 強自尊心。

5.家庭教育: 對一個學校功課表現不良的過動兒來說,家庭是安排補充教育最好的地方,可以更具彈性、耐心的方法,達成教育的目的。

對於因過動導致成績不好的孩子,一方面要適時提醒及督促其作習,同時教學不要只限於紙筆的書寫方式,先瞭解孩子能力不足的地方在那裡?父母可自行設計變通的方式,加強他們學習欠佳部份。

如對一個閱讀障礙的孩子可以用每天定時說故事的方法鼓勵他們練習說話、遣詞用句;以拼地圖方法,認識國家;以玩大富翁遊戲,練習數學計算能力。

不要將學校表現不佳的問題帶回家成為家庭問題,施以處罰。

這樣一來,除了徒增家庭壓力,降低孩子信心外,對學習成果沒有太大幫助。

6.補習教育: 如果發現孩子有學習上的障礙,可在放學後請個個別指導的家教,給予良性補習,儘量不要讓孩子的學習脫離學校進度過多,另一方面也可減少父母督促孩子課業帶來的壓力 ,與不當的情緒反應。

(四)日常生活活動之安排:  1.活動的安排:『疏通其過動,而非全面圍堵』 在遊戲中學習。

如出外旅行時,避免因旅途遙遠,孩童無法忍受,可撥放兒歌或童話故事錄音帶,在車上說故事唱歌。

晴天多做戶外活動如打球、溜冰、騎腳踏車等;雨天則在家中作安全性高的遊戲如堆積木、傳接球等。

要避免安排需要過份專心的靜態活動如彈鋼琴、書法。

有些家長認為因孩子太好動,特意安排靜態活動,期望以靜制動,矯正過動本性,殊不知因孩子本身活動量大、不專心,根本無法完成,反而增加了父母及孩子的挫敗感。

此外,一些如柔道、跆拳道等,應考慮孩子衝動的特質,也可能會造成傷害,並不適合。

2.語言態度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多差遣他以發洩他們好動的本性。

言語儘量心平氣和、速度慢,一次只吩咐一件事,以免分心、忘記。

但對於交待的事情最好重覆提醒,否則會因他們易分心的特性常忘記去做。

但切記!不要過度嘮叨,一再述說過去的不良事蹟,只會造成孩子的反感,沒有太大助益。

孩子做好或完成一件事,記得要不吝嗇給予一、兩句讚美。

3.朋友選擇: 維持規律生活,替他找活動量不高的朋友,最好一次只跟兩、三人玩,以免加強了其過動、衝動的行為。

4.注意環境安全: 由於過動兒衝動,不考慮危險,故家庭佈置需避免易碎或危險物品。

玩具也要考慮安全性,避免發生意外。

經常注意戶外活動空間的安全性。

(五)感覺統合運動: 有理論認為不少過動兒因腦部問題常伴有前庭、觸覺、肌肉關節動覺平衡、動作協調的功能性障礙,此導致其易分心、煩躁與過動。

一些感覺統合運動,如俯臥滑行、玩沙、草地打滾等略有助於過動症狀的改善。

結語 或許!過動兒總是讓身邊的家庭、學校、社會失望,但是稍加注意,你會發現過動兒也有許多可愛的地方,一般而言,他們十分熱心,沒有心機、很少存心害人,它們喜怒立刻形於色,因此你可以很容易觀察到他們的好惡,他們有許多值得讚揚的地方。

專家常說「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孩子,都恨不得他立刻成為十全十美的孩子。

可是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因此我們要試著去觀察孩子的長處,鼓勵他,使他的長處得以發揮,以愛為出發點,以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改掉不恰當的行為,幫助他進步成長,成為成熟負責的人!」 分享: 前一則過動症的新藥介紹--專思達 後一則過動兒母親的態度 醫學新知 嬰幼兒常見疾病(14篇) 過敏性鼻炎 臉部不自主抽蓄 兒童慢性咳嗽 耳鳴 高血壓(2篇) 糖尿病(3篇) 膀胱過動症(夜尿、頻尿) 小兒氣喘(4篇) 頭痛 性早熟 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 胃食道逆流 過動症(5篇) 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不同 淺談慢性B型肝炎 高血酯(4篇) 痛風 認識安眠藥(4篇) 疫苗接種後注意事項 嬰幼兒疫苗接種 人類乳突病毒與疫苗(俗稱子宮頸癌疫苗) 認識蕁麻疹 帶狀泡疹(皮蛇) 小兒外科急症-腸套疊 心臟衰竭的照顧 二尖瓣脫垂症候群 外科疾病篇 連絡電話 04-2292-5668 台中市北區北平路二段194號TEL:04-2292-5668 2015©祐華小兒科診所版權所有 網站建置:普拉斯數位整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