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宗教知識+ > 宗教儀式> 荼毘 - 全國宗教資訊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荼毘是火葬的意思,巴利文jhāpita,原意為焚燒,中文又翻為荼毗、闍毘、闍鼻、耶維。

不同宗教對於靈魂和身體的關係看法不同,影響到他們處理屍體的方式也不一樣。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宗教行政窗口團體資訊查詢宗教知識+好人好神運動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請輸入關鍵字 荼毘 臺灣宗教 臺灣宗教 世界宗教 宗教神祇 宗教人物 宗教符號 宗教經典 宗教器物 宗教禁忌 宗教稱謂 宗教儀式 宗教活動 宗教節日 宗教建築 宗教藝術 宗教學術 ::: 荼毘 首頁>宗教知識+>宗教儀式>荼毘 線上 挑戰 5分 5分 我要評價 我要評價: 選擇登入帳號: 總評分5(共1 人評分) 5分 我要評價 我要評價: 總評分5(共1 人評分) 分享 勘誤 ::: 關於宗教知識家 臺灣宗教 世界宗教 宗教神祇 宗教人物 宗教符號 宗教經典 宗教器物 宗教禁忌 宗教稱謂 宗教儀式 宗教活動 宗教節日 宗教建築 宗教藝術 宗教學術 更多資訊 荼毘是火葬的意思,巴利文jhāpita,原意為焚燒,中文又翻為荼毗、闍毘、闍鼻、耶維。

不同宗教對於靈魂和身體的關係看法不同,影響到他們處理屍體的方式也不一樣。

印度教與佛教都採取火葬,因為認為人死後神識離開軀體,轉世輪迴;相對的,相信死後復活的基督教,以及重視入土為安的儒家,則採行土葬。

尤其佛教的基本教義為無我,不承認有任何不變恆常的主體;因此認為身體只是神識借居的軀殼,一旦往生,神識獲得解脫,或者神識繼續輪迴往生,不應該執著於某處、某事、某人。

佛教稱死亡為往生,就是指此一過程,因此視火葬只是最後的儀式,不鼓勵亡者或生者陷入無謂的牽扯,阻礙親人轉世到另外的世界。

  佛教遵從印度風俗,釋迦牟尼圓寂之後,採行荼毗,一般僧尼身後也採取火葬。

佛教稱荼毗後的遺骸為遺身(燃燒後的骨骸),但是聖人高僧的遺骸被尊為聖物,即舍利。

佛教徒相信只有修行有成就者才會火葬後留下舍利,而且舍利會繼續庇蔭信徒,這是舍利崇拜的源起。

闢如釋迦牟尼佛涅槃後,舉行荼毗大典,燒出舍利共一石六斗,包括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佛牙,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

當時諸國為繼續獲得佛陀的庇護,以及證明自己繼承佛法的地位,打仗爭奪釋迦牟尼的舍利。

最後印度諸王將釋迦牟尼的舍利均分為八分,各自攜回建塔供養。

之後僧尼與佛教徒開始模仿,採取火葬,然後建塔供奉遺骨或舍利。

(這些火葬後找到的舍利為碎身舍利,有別於坐缸土葬出土的全身舍利。

)   中國的主流葬儀是土葬,佛教傳入後才開始出現火葬。

中國社會一向以儒家的孝親思想進行土葬,在慎終追遠的道德要求下,以厚葬以顯示孝順風氣盛行,子女往往為往生長輩籌備厚棺、高墳,以便彰顯前人、光耀門楣為尚。

但是中國僧尼開始舉行荼毗火葬,佛教寺院也建有焚屍爐,稱之為荼毗場、荼毗爐或化身窯。

梁僧慧皎(497年~554年)撰集的《高僧傳》中,紀載了許多中國僧侶死後焚化火葬,有的甚至生前即自焚圓寂。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朝廷開始下令禁止火葬,但是荼毗火葬法仍然非常流行,屢禁不止。

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朝廷重申禁令,並且撥地給買不起墓地的貧民埋葬親人。

理學家朱熹(1130-1200)撰述家規,為宗族制定喪禮儀式,嚴格批評火葬。

南宋理學興起之後,火葬風氣才必較衰微。

元朝時政府規定漢人一定要土葬。

明代朝廷也禁止火葬,但是一般地方不諱言,民間仍行火葬,有些寺院甚至建有焚化亭,供一般人火葬。

清代原本開放火葬,因為原本滿州葬禮習俗就是火葬。

不過隨著漢化程度提高,順治五年(1648)以後又逐漸禁止火葬大清律》甚至規定將父母水葬或火葬,都觸犯刑法。

不過朝廷一直三申五令,禁止火葬,正好顯示民間仍然有人進行火葬。

清朝時佛教僧尼、某些信徒,以及寺院行善收留的無主或貧苦者屍體,仍然在寺院裡火葬。

  隨著時代遷移,火葬並不止盛行於僧尼之間,佛寺提供喪儀以及納骨塔就是很好的證明。

另外,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死後最好歸葬家鄉墳塋,但是遇到客死異鄉、戰亂瘟疫兇死,火葬終究是比較便宜與方便的方式,尤其對窮人更是如此。

這是為何以儒家意識為主流價值的朝廷與士大夫,不斷批評、甚至禁止民間火葬,但是始終無法禁斷火葬的原因。

  土葬的開銷比火葬高,不只涉及喪禮的規模,基本的棺木、墳地都需要費用,如果是在外地死亡,歸葬家鄉墓園的花費更大。

加上土葬要選墳地的風水地理,又是另外一筆開銷。

有些家族因為注重墳地的風水,導致棺木拖延數年都無法下葬,反而違反入土為安的原則。

  二十世紀以來環保意識高漲,土葬耗費土地,火葬成為新趨勢。

一般人選擇到寺院或者公營殯儀館、火化場火化,然後將骨灰放置於寺院或公營的納骨塔。

目前佛教寺院仍有火葬場運作的不多,大多都是坐落於山間、遠離住宅區的寺院仍能維持火葬場和納骨塔的運作。

例如苗栗縣獅頭山勸化堂、南投縣水里慈德寺的火葬場。

獅頭山火葬場,此處並且提供傳統的荼毘方式,往者可以盤腿坐姿入荼毘爐,然後用木柴疊燒,方便之後撿骨,整理舍利,因此佛教界僧尼都傾向在此舉辦荼毘大典,教界長老僧尼如印順導師、曉雲導師、聖嚴法師圓寂後,分別在南北各地舉辦告別式後,都送往獅頭山荼毘。

  當代臺灣的火葬盛行,除了上述因素,與佛教的推廣有關。

以往火葬未能普遍施行源於對死亡的認知,即火焚屍體時,亡者靈魂會感到劇痛,所以一般禮儀師會要家屬在在棺材送入火葬爐、按下點火開關後,大喊亡者的姓名「某某,伙來了快跑!」,這並不是佛教的概念。

佛教認為:亡者此時的神識已經開離肉體,色身僅為軀殼,不再有疼痛感覺。

而且考慮到衛生環保原則,火葬反而不像土葬者,會有遺體遭受蟲蟻咬嚙的顧慮。

  當代臺灣地狹人稠,火葬已經成為主要趨勢,宗教信仰並不是主要動機。

但是從佛教徒的觀點而言,火葬仍具有特殊意義,譬如荼毘大典後,會尋找舍利。

信徒期待修行造詣高的僧尼或修行人,會在荼毘後發現舍利子,有些信徒甚至在荼毘大典後不肯離去,在火化停撥找舍利。

信徒爭相在自家供養舍利,一般寺院也以供奉祖師舍利子為榮。

此一堅信舍利子的心理基礎,綜合尋找修行成就的標準以及聖物崇拜,是佛教荼毘火葬的特殊現象。

  【撰寫者】 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參考文獻】 1.劉淑芬,〈林葬──中古佛教靈屍葬研究之一(1)〉,《大陸雜誌》第九十六卷第一期,1998.01,頁22-136。

2.陳仲瑛,《臺灣佛教喪禮研究》,玄奘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11。

3.賴榮堂,《彌陀信仰的臨終關懷:以臺灣雪心文教基金會為例》,玄奘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7。

4.聖凱,《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5分 分享 勘誤 線上挑戰 宗教行政窗口 -行政體制 -宗教法令 -政策與計畫 -業務申辦 -問題集(FAQ) -下載專區 團體資訊查詢 -團體型態簡介 -宗教團體查詢 -祭祀團體查詢 -慶(祭)典查詢 -績優宗教團體查詢 -績優外籍人士查詢 -統計報表 宗教知識家 -關於知識家 -臺灣宗教 -世界宗教 -宗教神衹 -宗教人物 -宗教符號 -宗教經典 -宗教器物 -宗教禁忌 -宗教稱謂 -宗教儀式 -宗教活動 -宗教節日 -宗教建築 -宗教藝術 -宗教學術 好人好神運動 -關於本運動 -里仁為美 -宗教常識 -社會關懷 其他 -最新消息 -活動相簿 -影音播放 -英語友善寺廟 -地方宗教慶典行政成果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瀏覽人數: 中華民國內政部版權所有| 隱私權 與 安全政策 | 版權宣告 |Copyright©AllRightsReserved 100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5號|總機:1996|IE8.0以上版本。

最佳解析度1280x1024 網站諮詢服務專線(02)2923-0520 中華民國內政部版權所有 隱私權 與 安全政策 | 版權宣告 Copyright©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