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如何理解CLIL教學理念?其教學原則是什麼?有何優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李老師,什麼是CLIL? 課目與語言整合式學習,即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以下簡稱CLIL)可謂近二十年來國際上最為熱議的教學模式 ... 微文庫 其它 李晨老師教英文 正文 搜索 問答|如何理解CLIL教學理念?其教學原則是什麼?有何優勢?李晨老師教英文2018-04-2110:54:38 李老師,什麼是CLIL?課目與語言整合式學習,即Contentand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以下簡稱CLIL)可謂近二十年來國際上最為熱議的教學模式之一。

CLIL是指用外語講授非語言課程的“雙聚焦”(dual-focused)教學模式。

這裏的“雙聚焦”是指課目知識和語言技能並重,也是CLIL區別於其他教學法的主要特徵。

例如“內容依託教學模式(CBI)”雖然基於課目內容,但仍以語言技能為綱;而“特殊用途英語(ESP)”中涉及的語言技能則為特殊課目而設,均無法體現CLIL的“雙聚焦”特徵。

時下,CLIL已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但應用最為普遍的還是其發源地——歐洲。

追本溯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歐盟區域一體化不斷深入,亟待“整合”多文化、多語言的社會局面。

歐盟內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需要加強交流與溝通,從而應對和解決共同關心的問題。

1995年歐盟制定“M+2”(母語加兩門外語)的語言學習目標,旨在推動歐盟成員國公民獲取在其他成員國學習和工作的自由,進一步推動語言能力成為職場競爭的重要砝碼。

 所以,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政治籲求,另一方面是來自學校和學生的教學和求職需求,兩方面的合力要求語言教育推陳出新,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不能再“滯後”,而必須“即學即用”。

一線教師們開始嘗試類似“浸入式”(Immersion)的教學理念,將外語作為課目教學的課堂教學用語,以實現在課目知識學習的同時促進語言同步發展的教學目標——CLIL應運而生。

語言運用能力培養不能“滯後”,要“即學即用”。

您能再説的詳細一點嗎?上述背景中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滯後”(learnnowforuselater),二是“即學即用”(learnnowforimmediateuse),分別代表傳統外語課堂和CLIL的在語言技能方面的學習成效。

 課目知識在傳統英語課堂中往往是為了教授語言而服務的(contextbecomespretext),一旦完成了創設語境的職能,課堂的教學重點仍將落實在語言上,課目知識本身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由於課堂上欠缺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往往需要等到有恰當的時機才能學以致用,造成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存在“滯後性”。

與傳統外語課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CLIL作為一種基於課目內容和能力建構的教學模式(content-drivenandcompetence-basedapproach),強調語言技能的“即學即用”。

具體而言,CLIL吸收了“交際法(CLT)”和“任務型語言教學(TBL)”等教學法的優點,注重在真實的、富有意義的交流中創設語境,並藉由課目知識加大外語的“可理解性”輸入量(comprehensibleinput),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要求學生在交流中探求課目知識的同時將所學的外語“即學即用”。

這種即學即用,也可以視作“可理解性輸出”(comprehensibleoutput)。

那麼CLIL有沒有固定的教學流程呢?從本質上講,CLIL秉持的是一種開放的、兼容幷蓄的教學理念,扮演的是總括性術語(umbrellaterm)的角色,並沒有固定的教學流程,但卻處處體現其方法論的合理性和先進性。

其理論奠基人之一DavidMarsh將CLIL比作太陽馬戲團,後者將馬戲團、劇院和音樂劇表演的特性融為一體,進行了重新規劃,從而昇華出一種比任何單個藝術形式更為成功的表演形式,CLIL也是如此。

在CLIL中,外語不僅是學習的目標,還是學習的工具(languageasalearningtool),這有助於將所學語言立即運用於應對和解決各類問題,在交流中探求課目知識。

而課目知識則成了外語學習的土壤;因為語言學習若只停留在對文字符號的解碼上,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很難調動的,但有了課目知識作為語境和關注對象,學生容易在情感和認知上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並在不斷的交流中促成語言能力的內化。

換言之,CLIL是藉由建構知識的過程而學習,而不是依賴於教師的講授,即“learningbyconstruction,ratherthanlearningbyinstruction”。

明白了,但是如果CLIL只是一個教學理念的話,一線教師不好操作吧?課程如何設計?是的,CLIL的這種開放性也直接導致其推廣上的困難,各國學者囿於各自的國情和研究環境,在“究竟什麼樣的課程設計稱得上是CLIL”這個問題上較難達成共識。

在歐盟,很多成功的CLIL案例都將課目知識與語言技能“雙聚焦”作為一條鐵律,並強調如下三點:第一,課程設計必須基於課目內容(content-driven),雖然用外語來講授課,但其最終在課目知識上的測評要求與用母語授課的班級保持一致。

第二,授課時進行的活動除了語言練習活動外,大量的活動應體現課目本身的特色,例如在科學課上講解“浮力”的概念時,教師可以當堂做浮力實驗,同時在交流中建構與實驗相關的語言技能。

第三,高質量的學習體驗,主要遵循“5C”原則,如下圖所示。

認知(Cognition):課目主題在認知和思維技能(thinkingskills)上的要求,注重培養高階思維技能(HigherOrderThinkingSkills)內容(Content):課目主題的具體知識點和學習目標交際(Communication):學習本課必須掌握的語言(subjectlanguage)以及在進行協作學習時需要使用的語言(supportivelanguage)社羣(Community):教學內容需要和學生所處的地區和文化發生關聯,並介紹課目內容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從而為跨文化交際做準備能力(Competence):明確每個教學步驟所培養的具體能力,做到即學即用。

其中尤其關注學習技能(learningskills)的培養,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協作學習,教師的角色逐步轉向“引導者”(facilitator)從英語教師的視角來看,雖然CLIL要求語言和課目“雙聚焦”,但具體到語言目標能否達成,其核心還在於如下三點:語言教學法和教學活動(LanguageSupportiveMethodsandActivities):諸如TBL、CLT等有效的教學方法在CLIL課堂中都可以找到其位置充盈的語言環境(EnrichedLanguageEnvironment):儘量使用取材於學生日常生活的真實(authentic)語料,設計即學即用的課目內容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並實施課內外協作學習活動(collaborativeandactivelearning)支架式教學理念(ScaffoldingatWordLevel,PhraseLevelandImageLevel):在知識建構上做到以舊帶新,小步子拓展,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風格看上去CLIL的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希望學生也能從中收穫更多。

沒錯,從上述5C原則可以看出,在CLIL的課堂上,除了語言與課目的學習之外,學生將在認知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交際能力等方面收穫多重附加值。

由於在CLIL中,認知能力的發展被放在了首位,且在教學中如何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是一個難點,筆者將引述一個課例,從任務設計的角度闡釋如何設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

在設計問題時,下圖為不同層級的思維訓練提供了很好的參照,按順時針方向,Remember為最低層級,Create為最高層級。

課例:用CLIL講授“Happiness”這個概念時,為了闡釋“factorsthatcancontributetoaperson’shappiness.”可以使用上圖各個思維層級中用到的動詞來設計活動,如下圖所示。

在您看來,CLIL的優勢和前景如何?從過去二十年內CLIL在歐盟的發展態勢來看,該教學模式超越了課目內容和語言技能本身,通過對內容、認知、交際、社羣和能力五方面的整合,營造了真實而又充盈的學習體驗,揚棄了外語學習的功利主義,在認知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交際能力培養等方面體現出多重附加值。

雖然國情、師資、教材等客觀情況制約了CLIL在我國的推行,但其所代表的教育理念對我國的外語教學改革和國際化發展頗具借鑑價值。

【注:本文部分內容出自——李晨,2014,語言與課目“雙聚焦”收穫多重附加值——課目與語言整合式學習(CLIL)述評,《英語學習(教師版)》第5期38-39頁】 熱點新聞 熱點新聞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分享 我已經加入這個粉絲專頁了,不再顯示~ 扫一扫 关于我们|隐私政策|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收到请求立即删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