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失智長輩慢點惡化?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額顳葉型失智症 ... 行為異常︰重複某些行為,無法控制;行為不合常理,常在社交場合出狀況。

... 語言退化︰說話變慢、變少、無法正確用字,也慢慢聽不懂別人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每日報 首頁 看文章 醫療 迷思破解 如何幫助失智長輩慢點惡化? 收藏 圖片來源/鄭佳玲 瀏覽數112,860 2017/02/22· 作者/張靜慧 ·出處/康健雜誌 第220期 放大字體 失智症目前無法治癒,但有機會減緩惡化,想爭取這場「勝利」,家屬還可以這樣做。

「媽,藥怎麼剩這麼多?」「一定是醫生開錯了,我都有吃。

」10年前,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蔡玲貞近80歲的母親常忘記吃降血壓藥,藥愈積愈多;買東西會重複,一次買了10多條保鮮膜;替茹素的家人煮素菜時放錯食材,加蒜、加蔥等「凸槌」行為不斷發生;向來好脾氣的她有時會沒來由地生氣、哭泣⋯⋯,種種線索顯示媽媽有點不對勁,後來確診罹患了血管性失智症。

拉拔6個兒女長大的能幹媽媽,認知功能漸漸衰退,不再能夠完全自理生活,蔡玲貞從此多了一個「女兒」需要呵護。

幸運的是,母親10年來一直維持在輕度失智,吃飯、走路、上廁所、穿脫衣服都沒問題,也會協助擦桌子、處理青菜、洗碗等。

蔡玲貞認為,讓媽媽維持社會活動、與人接觸,對延緩病情退化很有幫助。

包括上彰化社區老人課程日語班、彰化基督教醫院瑞智學堂,到目前的日間照護中心,都是厥功甚偉的力量。

蔡家人也分工合作,盡心盡力照顧母親。

平常主要由蔡玲貞的小妹照顧父母,而每週一、三、五下班後,蔡玲貞會回家陪媽媽吃飯、散步,帶著她認廣告招牌上的字、算算數、復習兒孫的名字。

到了週末,哥哥會帶父母去郊外踏青、曬太陽,一方面讓媽媽接觸不同的人,得到不同刺激,另一方面讓小妹休息。

「我們把她當寶貝,讓她感受到家人的愛,」蔡玲貞說。

廣告 根據流行病學推估,目前,台灣大約有26萬名失智症患者。

只要活得夠久,人人有機會,家家得面對。

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約佔50∼75%),發病原因不明,現有藥物可以延緩退化,但無法治癒。

哪些方法有機會幫助病人慢點退化,為病人、家屬多爭取一些時間?1及早治療,效果較好鹿港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體系主任王文甫說,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愈能在早期發現並治療,藥物療效愈好,維持在輕度失智的時間可能長一點。

「整體看來,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藥物治療效果好;三分之一藥效持平;三分之一即使用藥還是惡化,但至少比完全不治療惡化得慢。

」他也強調,治療失智症不能單靠藥物,非藥物治療也是重要一環,比如醫院或各縣市日間照顧中心、瑞智學堂等,都可善加利用。

儘量幫助長輩保持在「動」的狀態:時常出門,身體有基本運動,參加活動時跟不同的人說話、互動,可刺激大腦,對病情可能都有幫助。

2管好三高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說,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不但是預防失智症最重要的方法,對已失智的長者來說,仍然不能忽視,若是控制得宜,可能讓退化慢一點。

特別是血管性失智症,病因本來就跟三高造成的腦血管病變以及中風關係密切,更需要注意適當控制三高、減少中風的危險。

廣告 王文甫不時看到同時患有糖尿病、失智症的長輩,因為一次低血糖,就整個人衰弱下來,後來失智症也快速惡化。

「不只是要治療失智症,其他的風險因子也要控制。

」但為難的是,有些失智患者病程進入中期後,隨著腦部退化,味覺也改變,變得愛吃甜食,王文甫曾遇到病人一天要吃6包牛奶糖,也有人要求喝珍珠奶茶,家屬若是不給,他就鬧脾氣、混亂一整天,「這時可能還是先安撫他的情緒,適量地給他吃比較好,血糖再想辦法控制。

」3照顧品質可能影響病情同樣是失智症,為什麼有人惡化得快,有人惡化得慢?有人對藥物反應好,有人反應差?王培寧說,研究結果很分歧,似乎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病情嚴重度等因素,都無法很準確地預測失智症的治療效果,用藥前很難預知哪些人可能惡化得快或慢、治療效果好不好。

「這說明影響失智症病情的因素很多,藥物只是失智症治療的一部分,非藥物治療和照顧品質也對病程變化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王文甫提醒以下照顧原則: 廣告 ․家屬要有照顧共識:常見兒女分散在北中南各地,輪流把失智長輩接到不同地方住,有時住大廈、有時住三合院,空間、動線、住家周邊環境及鄰居完全不同,各家的作息也不同,有的傍晚5點就吃飯,有的7點才吃,長輩每隔幾個月就要重新適應一次,很辛苦也很挫折,連帶影響病情。

「能夠在地老化,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生活最好,」他提醒。

外籍看護現在是照顧台灣老人的主力,然而由她們照顧失智患者卻不見得適合。

王文甫說,失智患者的語言能力會慢慢退化,比如忘記某個字詞、忘記要講什麼、辭不達意等等,而外籍看護的中文或台語表達能力有限,雙方常常溝通困難、雞同鴨講,導致長輩更不想開口,語言能力退化得更快。

「對輕度患者來說,去日間照顧中心,聽到熟悉的語言是比較妥當的安排。

」․照顧過與不及都不妥:王文甫看到兩種極端類型的家屬,一種知道父母生病卻幾乎完全不理,父母有一餐沒一餐、在家跌倒都沒人知道。

另一種是過度保護。

輕度失智患者基本生活還可自理,如吃飯、穿衣、洗澡、不具危險的簡單家事等,照顧者不需要事事代勞,否則用進廢退,病人什麼事都不做、也不被允許出門,可能退化得更快。

․要投其所好,安排患者喜歡的活動:儘量符合他的興趣,不宜勉強、緊迫盯人。

有位太太硬是把先生拉去唱歌,但先生並不喜歡,看到太太就不想說話,太太也焦慮、失眠。

後來先生改去日間照顧中心,他喜歡那裡安排的活動,不用強迫也願意參加,太太白天也可以喘口氣,兩人分開幾小時反而好一點。

4能動就要動王培寧說,很多老人家推說年紀大了沒有體力運動,但研究發現,不需要劇烈的運動,每天只要走路約30分鐘,對失智患者都有幫助。

王文甫說,對長輩來說,只要有運動,甚至只有簡單的活動(如做家事)都是好的,不用要求太高,「叫老人過度運動,心跳到達每分鐘130下,可能有危險。

」與其擔心未來,不如把握現在很多家屬抱著「在我的照顧之下,他一定會愈來愈好」的想法照顧失智患者,但期望愈高,往往失望愈深。

王文甫提醒,失智症的治療目標,設在「少輸為贏、減緩退化、儘量延長停留在輕度的時間」比較合理,不能期待「吃了藥就能變聰明、根治失智症」,但接受治療還是比不治療好,「等於是幫病人爭取時間,珍惜人生的黃昏。

或許幾年後有新藥。

」蔡玲貞說,一開始得知母親失智,心裡很害怕,因為腦海直接跳到病程的後端:生活不能自理、臥床⋯⋯,後來媽媽的醫師安慰她:「失智症是慢慢退化,並不會一下子就完全失能,家人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她。

」「偶爾還是會擔心媽媽惡化,但是也提醒自己,把握相處的時間,盡力照顧她。

我們是被她呵護大的,現在換我們呵護她,」她說。

只要曾經把握美好的時光,不管將來病情如何變化,都已經無憾。

延伸閱讀《記憶空了,愛滿了》周貞利著,天下生活出版《當爸媽變成小孩》張靜慧、黃惠如著,天下生活出版失智為什麼突然惡化?失智症病程長達8~10年,一般來說是慢慢惡化。

鹿港基督教醫院副院長王文甫提醒,如果病情突然惡化,可能跟其他原因有關:●感染(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體內水分不夠,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日夜顛倒、睡眠品質差導致生理時鐘混亂●營養不足●跌倒●中風或腦瘤失智症分3大類,原因、症狀不盡相同失智症並非單一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疾病的統稱,可分為3大類:1漸進型-中樞神經退化(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症狀●記憶力衰退,尤其記不住剛發生的事。

●定向感、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能力等減退,個性也改變,明顯影響生活。

症狀慢慢會愈來愈嚴重,終至無法自理生活。

說明發生原因不明,經治療有機會延緩病情惡化,但無法治癒。

路易氏體失智症症狀●認知功能減退,尤其是視覺空間辨識能力、執行力、注意力衰退。

●類似巴金森氏症︰動作慢、身體僵直、顫抖、步履不穩。

●出現視幻覺,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影像,而且能清楚描述出來。

症狀時好時壞。

說明發生原因不明,有時單獨發生,有時則合併阿茲海默症或巴金森氏症。

額顳葉型失智症症狀●行為異常︰重複某些行為,無法控制;行為不合常理,常在社交場合出狀況。

●語言退化︰說話變慢、變少、無法正確用字,也慢慢聽不懂別人的話。

說明發生原因不明。

發病年齡較年輕,多在40~70歲發病,民眾較不熟悉這些症狀,容易被忽略。

其他退化性失智症還有一些較少見的退化性失智症,如庫賈氏症、杭丁頓舞蹈症等。

2血管性失智症症狀︰情緒憂鬱、失禁、吞嚥困難、走路不穩。

說明︰可以預防,如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應該積極治療,以避免腦血管硬化變窄,影響腦部血液循環。

3其他原因(1)腦部疾病:腦瘤、硬腦膜下出血、水腦症、慢性腦膜炎、神經性梅毒等。

(2)新陳代謝的問題:腎上腺皮脂素不足、甲狀腺功能過低、電解質不平衡等。

(3)藥物或酒精的影響。

(4)缺乏維生素B12、葉酸。

說明︰及早發現、治療,有機會部分恢復,甚至治癒。

資料來源︰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遠離失智人生》,行天宮出版;《我會永遠記得你》,台灣失智症協會出版(張靜慧整理)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三高 失智症 家屬 治療方式 照顧品質 老人照護 運動 陪伴 您正在閱讀《康健雜誌》220期 健身好好玩,你家該有的3種工具 天然逆齡術,破解9大老化困擾 小心!這7件事讓牙齒愈保養愈糟 更多本期內容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運用科技實現「在地老化」|2021高齡國際趨勢線上論壇】 熱門文章 1. 立冬養生》營養師推4食材這時吃最好中醫建議這樣進補 4. 女性跑步特別喘?可能是血紅素過低 這樣吃快速補鐵 2. 你有肌少症嗎?教你「1動作」快速判斷 3大營養素養肌力 5. 168斷食甩肉10公斤!甜食控林清麗聰明吃、健康瘦 3. 你排行老幾?家庭星座大解密 6. 肉眼乾淨的毛巾,究竟有多髒?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青少年接種BNT心肌炎是美國2倍多該接種第2劑嗎? 最新專題 中醫順時調養|24節氣養生口袋日曆 2021CHR健康企業公民得獎名單 【2021國病大調查】不吸菸的肺癌,怎麼來的? 你家的淨水系統乾淨嗎?醫生教您挑選安全居家飲水 測測看你的心血管罹患風險值|避免急性心臟病發 保健懶人包 胰島素問世百年|胰島素糾察事件簿 控糖有方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