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為什麼不想你說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實現在很多孩子都懂得孝順,他們的心中很愛他們的父母,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總是滿心期待地想和父母分享一些事情,卻被父母的反應熄滅了分享的慾望。

同樣的很多父母也覺得孩子越大越不和自己親了,往往話說不上幾句,孩子就不想理自己了,父母說這樣,孩子偏要說那樣,總是和自己對著幹,真是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溝通了。

是的,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當孩子到了青春期再一直到進入社會,都會有這樣的情況。

首先要說明的就是,這絕不是個例,更不是你的孩子不愛你,不尊重你。

這是父母與孩子的一個很常見的矛盾,就是父母對有關孩子信息的了解需求和對孩子的信息給予,與孩子對父母的信息供給和對父母的信息接受之間的失衡。

簡單地說,就是家長想知道,孩子不想說,孩子想說的,家長聽不進去。

父母對於孩子的衣食住行、冷暖健康最為關注,常常在這些話題上喋喋不休。

而處於青春期和剛剛進入社會的孩子,穿衣有了個人的喜愛,食物也有自己的要求,他們根本不再需要父母這方面的關心。

他們想和父母分享的更多是他們的見聞,對於世界的更多認知。

處於時期的孩子是人生的高速發展期,他們往往有很多的事要做,有自我的興趣愛好,有很多人際關係需要處理。

從客觀上來看,他們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像小時候一樣,依然把父母當做情感依靠和生活的中心了。

這是一件好事,說明你的孩子正努力融入社會。

另一方面,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的知識、經驗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慢慢超過父母,他們不再依賴父母知識、經驗來解決他們的問題。

甚至,認識到了父母對於一些問題的認識,未必那么正確。

這種階段,建議父母多聽取孩子的意見,不能夠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當孩子出現這方面情況的時候,作為父母就應該轉化方式了。

簡而言之就是多了解孩子願意傾訴的話題,關心他真正需要幫助的事情。

反則就會出現,有些孩子在態度上明顯對父母冷漠、疏遠。

把有關自己的信息的堅壁清野,朋友圈屏蔽父母,電話里欺瞞父母,為的就是不讓父母知道更多得事情,因為他們放棄讓父母理解他們。

在他們的思維里,父母只會責怪自己的行為,而不會試圖理解。

這類親子溝通和信息分享狀態下,親子關係不和諧,雙方都感到不同程度的痛苦。

父母們不解、委屈、失落、並且焦慮。

從父母的角度講,自己恨不得心都掏給孩子,與孩子溝通,無非是想知道孩子的安危,目的也是表達關心,或者提供建議希望幫助孩子人生道路走得更順。

可是,孩子為什麼就不領情呢?

因為父母習慣了居高臨下,因為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成大,有了獨立的思維,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仍然先入為主,輕易論斷,並且否定孩子的觀點。

.

有些父母還沒有聽完孩子的話,就已經得出了結論。

久而久之,親子交流就成了父母教訓孩子的課堂。

可孩子認知不同,我們無法判斷父母正確還是孩子正確,但這種沒有話語權的交流,對於孩子來說不如不交流。

有的父母願意當「事後諸葛亮」,在孩子出錯後,表達出沮喪的時候。

家長不懂得開導,卻還強加所謂的教導,常說的是「我早就給你說過了!」

有的父母喜歡在孩子說話的時候,打斷孩子;或者聽孩子說話時三心二意;或者孩子一個話題還沒有講完,就扯到另一個話題;或者問些與當前孩子興致勃勃講的話題無關的問題,發表風馬牛不相及的評論。

在我看來,這兩點就是最大問題。

當交流中,孩子完全失去了話語權,話題永遠是父母想要了解的,而不是自己感興趣的。

那這樣的交流,只好放棄。

實際上,有些孩子在與父母交往中,學會了不報告壞消息。

道理很簡單,符合人避害的本性,是曾經的結果不滿意的表現。

他們往往都有受到責罵、批評、嘲諷的歷史經驗。

孩子犯了錯,需要父母幫助解決。

孩子向父母求助,得到的不是幫助,而是一頓臭罵;

孩子情感上遇到問題,他鼓起勇氣開口,想要父母給他正確的方向,得到的卻是父母的不理解和不著調的論調;

孩子遇到一件自己非常感興趣的事,或者完成了自己覺得很自豪的事情,他興高采烈地和父母分享,結果父母說這有什麼了不起,你吃飯了麼?

這時候,孩子感興趣的這件事才是他的全世界,你作為父母只知道吃飯了麼。

常常是這樣的體驗,孩子就放棄了與父母交流。

1.家長應做些改變,不要一天到晚打聽孩子的學習成績。

多關心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與孩子談談校園的趣事,這樣便於和孩子談到一塊兒,使談話氛圍更輕鬆愉快。

在這期間,順帶著問一問孩子的學習情況,這樣孩子就不容易反感了。

2.多問開放性問題。

針對家長對孩子什麼情況都問導致孩子產生反感的情況,家長可以有選擇地問,多用開放性的問題問孩子,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有選擇性地講。

3.轉變視角,放棄居高臨下的態度。

多表揚孩子,不論孩子在家裡或在學校有任何好的行為,都誇獎一番,以便於孩子更多得做出好的表現。

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交流與理解。

能讓孩子釋放負面情緒的家庭,溫暖有愛;懂得聆聽的父母,才懂教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