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離自戀型父母有多遠?看看自戀型父母對孩子的8種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翻譯:湯英英

英文原文來源:psychology today 雜誌

英文原文作者:Craig Malkin 博士

在傑出的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家Christopher Bollas所著的一本書《客體的陰影》中有這樣一句話:「性格是關係的痕跡」。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在環境中成長,並一點一滴的收集我們周圍的關係,逐漸固化在我們的性格中,這一部分將成為我們的生理藍圖,並決定了我們將成為什麼樣子的人,這就是性格形成的方式。

當我們生活在自戀型父母的陰影中時,我們的個性發展會出現哪些問題?如下是八個最常見影響。

(譯者註:自戀型父母的表現請參考美國洛杉磯臨床醫學中心的心理學博士賽斯·梅耶斯(Seth Meyers)總結的6個徵兆

包括:1. 自戀型父母會決定孩子的裝扮與髮型;2.自戀型父母把成績單視為孩子「價值的體現」3. 自戀型父母為孩子選擇朋友4. 自戀型父母渴望孩子的無條件服從5. 自戀型父母很在乎孩子能否就讀名校,而成功的父母會說:「我不知道他想讀哪所學校,但當他做出決定時,我會在背後默默支持。

」;
6. 自戀型父母喜歡為孩子做職業規劃

這樣看來,在中國,自戀型父母的比例並不低,而且反觀我們自身,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傾向,希望如下文字能和各位謙遜好學的父母們共勉。

1、出現長期的自責

自戀型的父母不一定會公開的虐待孩子,但是他們幾乎一定是缺乏對情緒的感知能力的,他們會過於關注自身而不會聽到孩子們的痛苦。

而那些情感敏感而且渴望被愛的孩子,他們經常通過犧牲自己來換取希望。

他們會告訴自己: 「問題一定是出在我身上的,如果我更安靜、更淡定或更開心,我的母親就不會對我吼、不會不理我,也不會一直批評我了。

如果我做出改變,爸爸媽媽一定會愛我的。

可悲的是,我們經常用我們自身缺少的東西來責備自己,以保存心底里能夠被愛的那一絲希望。

2、成為完全服從的人

如果你天生特別敏感並有同情心,你更有可能用這種方式回應父母。

當孩子膽敢表達自己的需求的時候,自戀型父母會毫無徵兆的立即爆發,或者是聲淚俱下,這會讓孩子感覺有任何期望都會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並儘量的讓步。

他們努力想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卻最終只會成為自戀型父母的牽線木偶。

3、導致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安全的依戀可以看做是能夠通過健康的方式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和依賴關係的能力。

而自戀型父母的忽視、虐待和情感的缺失,會讓孩子對外界的安全性產生懷疑。

簡而言之,不安全型依戀關係會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避免接觸,通過把別人擋在外面來避免恐懼(我永遠不會冒險再依賴任何人!);另一種是焦慮型依戀,在追求愛的過程中,有時會感到憤怒,而又非常渴望與所愛的人建立連接(你為什麼不關注我!)。

最終會導致迴避還是焦慮,則取決於孩子自身氣質和被照顧穩定程度的複雜組合,一般來說,持續性的對孩子的忽視會導致迴避,而對孩子關注程度的不穩定會導致焦慮。

4、對自己的需要感到恐慌。

自戀型父母會讓他們的孩子對自身的需要感到恐懼,他們通過壓制或者沉默來掩埋自己的需求。

他們可能會有一段時間很開心,似乎不需要他們的伴侶或朋友。

然後,突然他們會感覺到強烈的不安,他們開始不停地找朋友尋求安慰。

畢竟,要讓需求得到滿足,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馬上得到,但是矛盾的部分是,對自己的需求感到最恐慌的人,恰恰似乎是「需求最多的人」。

5、具有極強的獨立性

外向、具有冒險精神的孩子通常會通過完全放棄情感上的親密來回應自戀型的父母,他們會相信世界上沒有人值得信任或者可以依靠。

但實際上,這種狀態是堅持不了多久的,很快他們就會對自己的需求的感到間歇性的恐慌。

而對性格更加敏感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會強迫自己成為無私的照顧者,仿佛他們可以享受關愛的唯一一種方式,就是通過提供給他人溫暖和關心來間接感受到自己從未體會過的關愛。

6、成為一名照顧者

個性敏感的孩子會立刻關注到他們的父母(再後面是伴侶的)的需求,他的生活重心為了其他人開心而服務,他們密切關注父母們的每一個打算和想法,他們必須要非常的尊敬父母,並避免讓他們不開心。

那些戰戰兢兢的小孩長大以後,會經常擔心自己是不是自私,他們甚至可能會對自身的需求感到憎恨,認為這是對其他人的負擔。

7、變得極端自戀

如果孩子的性格天生比較爭強好勝,會比較容易和自戀型父母玩一個叫做「你不能打敗他們,就加入他們」的遊戲。

孩子會想: 「我就是我們家裡最有發言權、最漂亮、最聰明的一個人,這樣沒有人會不重視我了。

如果你天生就有些固執己見和喜愛誇張,又剛好有那種忽略或虐待孩子的自戀型父母,你會更有可能產生自戀傾向。

8、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自戀型父母虐待的越厲害,孩子受的傷害就越大。

這可能會導致孩子對生活的恐懼,並導致他們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些虐待使孩子陷入持續警覺的狀態,隨時準備躲避下一個危險。

這會導致人的慢性焦慮、閃回的虐待記憶、對情緒的麻木感,甚至會縮短對未來的知覺,這意味著人們只是苟活於當下,而失去了暢想未來的能力。

例如,我的一個客戶堅定的認為他不會看到自己的30歲生日。

當生活只是代表持續的威脅時,是沒有任何空間用於做五年計劃的。

未來變得模糊,甚至是無望的,在這種情況下,規劃出未來的生活無異於試圖穿過一堵牆。

譯者後記:其實,自戀型父母常常是跨越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邊界,而在侵占的時候卻不自知。

希望我們在做父母的時候,動作溫柔一點,再溫柔一點……

孩子是在被尊重中,學會自尊的;

是在被溫柔對待中,學會溫柔對待他人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