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心理特徵及其發展過程 父母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談論母乳餵養,關心提高免疫力,操心營養補充。

但對孩子的心理需求,卻談論得很少很少。

這不是因為孩子沒需求,而是因為我們懂得太少太少。

下面,爸爸媽媽們跟小編一起來學習吧,嬰兒的心理特點與發展過程,寶寶成長中需要哪些心理,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如何正確引導叛逆心理強的寶寶?

一、嬰幼兒心理發育過程及特點

嬰幼兒心理發育的特點是,對有具體形象的、直觀的事物易於接受理解,對有興趣的新鮮事物易於興奮。

因此,培養教育時要合理利用自然現象、實物,多樣化地給以啟發和引導。

2個月嬰兒心理發育:

這個時期的孩子與外界接觸很少,是以自我為中心地生活著,只關心自己的滿足。

當他們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時,就非常平靜,而當飢餓、消化不良或疲勞刺激時,就會不停地啼哭。

妻子的注意力有了一定的發展,發亮或彩色鮮艷的物體出現在視野內時,他會發出愉快的聲音。

孩子有了短時記憶,當孩子注意的事物從視野中消失時,能用眼睛去尋找。

3個月嬰兒心理發育:

能短暫地集中注意一個新鮮事物,如看到彩色的圖象,能安靜下來注視片刻,短暫的記憶保持時間很短。

當孩子被抱起時,會高興地發出響亮的尖叫聲。

4-6個月嬰兒心理發育:

4個月時孩子記憶力較短暫,能對熟人再認識,只能保持幾天,高興時會笑出聲,全身亂動。

5個月時孩子的注意力有了提高,能穩定地注意某一事物,仍對色彩鮮亮的玩具特別感興趣,每當學會一種玩法,就會表現出高興的樣子。

6個月時開始有了注意事物的選擇性,出現了注意的萌芽,這時也開始出現分離後焦慮的情緒。

7-9月嬰兒心理發育:

這個時期的孩子能有意識地較長時間注意感興趣的事物,具有短時記憶,能再認識幾十天之前的事物,並能再現幾周前的事物,孩子仍有分離焦慮的情緒。

10-12個月嬰兒心理發育:

10個月的孩子已有個體的特徵性,有的孩子表現得活潑、有的沉靜、有的靈活、有的呆板。

如有的孩子不讓別人搶走他手中的玩具或吃的東西;而有的孩子見別人有什麼玩具都想要什麼;有的孩子則顯得很大方,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與別人一起分享;有的孩子整天不聲不響。

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4種心理需求

在給孩子吃好喝好的同時,現在的父母也越來越注意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經常會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但是這些就夠了嗎?您了解了孩子有什麼樣的心理需求了嗎?

1、需要被愛與價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

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是非觀念。

2、需要安全感。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無法信任別人的,對他人不信任則無法和人建立友誼,可能會使其成為剛愎自用的人。

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會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圍環境,學習新的事物,他的情緒和智能發展也會受到不良影響。

3、需要規則。

規則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一棟房子的牆壁,它給生活一個界限及廣度。

只有當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會覺得舒適自在。

所以規則是安全感的來源,規則的建立可以給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順序感。

4、需要新的學習經驗。

現代兒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是成長中的個體,其心智能力的發展是其生理學方面的成熟加上後天學習經驗而形成的。

從出生起,兒童必須有切合其能力的學習機會以學習新的經驗,才能發展出正常的智能、語言、人際關係技巧、情緒感受、表達能力和人格。

莫秀芬認為,兒童成長過程中還需要鼓勵和責任。

在兒童的教養過程中,鼓勵的重要性大過其他方面。

每一個小孩子都需要持續給予鼓勵,就如同種子需要水一樣。

如果沒有鼓勵,孩子無法成長、發展;兒童需要責任感,讓他負責照顧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掃地等,可以幫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學習互助的精神及確立責任感。

認同的楷模和尊重對兒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

兒童良好品行養成的必要條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學習認同。

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傳身教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對子女產生正向認同的作用。

父母還必須尊重孩子和他的權利。

尊重孩子就是讓孩子和大人平等做決策,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個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三、4種典型性格媽媽對孩子成長心理的影響

1、比較型媽媽:會打擊孩子自信 。

總喜歡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比較通常是由於自我欲求不滿所致,可能是對生活、工作、家庭或是對自己目前的現狀不滿意,從而希望從孩子身上實現自我價值的認同。

她們不了解孩子個性的差異,在她們心中有一個美好的標準,但又不十分清楚這個標準到底是什麼,所以會從身邊孩子身上發現自己孩子所不具備的優點,覺得這就是好孩子的標準。

其次,喜歡比較也是媽媽自身焦慮、壓力大的體現。

她們經常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有種不安的感覺,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夠完美,內心就會更焦慮,害怕這樣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經常拿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是一種不健康的教育方式,這樣會產生一種負強化的影響。

媽媽總是期望孩子向更好的方面發展,但越是關注孩子身上不夠好的地方,越是指責孩子,結果就越不盡如人意。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總是得到否定,就會養成一種自卑的人格,覺得自己事事不如別人,同時對夥伴,尤其是那些經常被媽媽夸的小朋友形成一種敵對心理,甚至會有攻擊行為。

慢慢地他們不願和別人打交道,嫉妒對方,不知道該怎樣和比自己好的孩子相處,甚至產生人際退縮,從長遠來說,人格發展已經受到了損害。

2、偵探媽媽:給孩子留點空間。

「偵探」媽媽在中國是很普遍的現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再什麼事都告訴家長,而是把心事寫進日記或者與同齡夥伴分享。

於是,作母親的就會通過「偵察」的方式了解孩子。

母親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首先,關愛孩子是母親的本能和職責,這是人之常情。

對母親來說,懷孕生育是一個特別的旅程,關愛孩子從胎兒期就開始了。

孩子出生後,一舉一動都在大人的視野內,但孩子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同輩群體,有了獨立意識,不想再受到父母的監視,並且意識到有些事情可能會受到家長的干涉,便有了自己的秘密。

這會讓一直很了解自己孩子的母親感到忐忑不安,母親很想知道孩子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另外,母親一直是保護人的角色,一旦感覺自己不被需要了會感到很失落,從而導致這種行為發生。

第二,父母只有一個孩子,他們把精力集中在這個孩子身上,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變化,如果作母親的工作清閒或者是個全職太太的話,便更有時間和精力,想掌握孩子的一切情況。

第三,父母望子成龍,給孩子規劃了前程,想讓孩子按照既定的規劃發展,不希望節外生枝,不希望孩子有「秘密」。

然而,一旦孩子知道媽媽在「窺視」他(她),將會惡化與母親的關係,增加親子之間的敵意,不利於事情的解決。

那麼,偵探型的媽媽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注意什麼呢? 首先,媽媽應給孩子一些獨立空間,如果孩子暫時不想與大人分享,那就給他時間。

其次,家長要放下架子,與孩子開誠布公地討論,交流,讓孩子知道任何時候都會受到家長的幫助和支持。

當孩子傾訴時,不要恣意評判,要耐心傾聽,一起分析,彼此尊重。

最後,了解孩子的途徑除了直接交流外,還可以向他的老師、同學了解,當然之前要學會與孩子的同學做朋友。

媽媽要做一些改變,即使內心很想知道孩子的心事,也要學會平復自己的情緒,給孩子一個空間,建立信任,讓孩子懂得媽媽的愛。

3、嘮叨媽媽:要多聽少說。

愛嘮叨一般源於內心的不安全感,總覺得事事不放心,擔心自己沒交代到,孩子就會出狀況。

尤其是有完美主義情結的人,一般有強迫型人格傾向,對細節要求比較高,控制欲也比較強,不會正向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而是通過抱怨表達自己的擔心。

有時候,媽媽之所以愛嘮叨,是因為她對自己目前的現狀沒有行動力來加以支持和改善,所以轉向強迫性的口頭語言來重複自己的不滿。

另外,嘮叨有時也可能是夫妻關係不良的一種反應。

媽媽無意中將婚姻關係里的負面情緒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對孩子過多關注,總是以一種挑剔的眼光看他們。

孩子如果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後也會容易重複母親的這種模式,或者形成被動攻擊的不健康防禦方式。

時時覺得自己不安全,很焦慮,內心總是有種莫名的恐懼感,總覺得有不好的事情要發生。

另外,會對現實產生無力感,覺得自己什麼事都由媽媽操心,和自己無關,無法擔當自我責任。

其次,過分嘮叨最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往往會反其道而行之,親子關係容易疏離。

媽媽覺得這樣是愛,孩子卻不這麼認為。

而且成年後孩子如果遇到各種不良情緒,也不願跟母親訴說,一方面怕引來母親的嘮叨、抱怨和指責,另一方面認為跟誰說都沒用,內心產生無助感。

4、物質媽媽:金錢代替不了母愛。

這類母親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她們希望能通過自己奮鬥得來的金錢,彌補或替代對孩子愛的不足,這樣一來可以減輕自己內心的愧疚感。

但過度以物質的方式來補償孩子是不適當的做法。

如果經常讓孩子從物質中得到補償,他們會認為父母覺得錢很重要,那麼他們也會不自覺地把物質看做是至高無上的,從而會在心中形成一種扭曲的認知。

0—6歲是孩子正常依戀心理產生的時期,父母如果由於工作或其他原因很少與孩子接觸,那麼孩子這種依戀心理就會缺失,出現多動、孤獨症等心理疾病,等父母發現已為時已晚。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母親在孩子12歲前的養育作用較父親重要,青春期後父親的作用則更大。

所以,母親在孩子12歲前非常重要,很多心理問題都在這一階段產生。

如果媽媽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或者是像陳女士這種情況,那應力教授建議,這類媽媽在不能陪伴孩子的時候最好先跟孩子講明:「媽媽真的好想陪你,可媽媽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做,等完成後再補償你。

」儘量不要用物質來補償。

每天可以通過電話或是錄音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告訴孩子自己現在在幹什麼,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何時,媽媽都在惦記著他。

哪怕他睡著了,第二天也要告訴他,媽媽看你睡得好熟就沒打擾,媽媽很愛你。

四、孩子叛逆心理的誘發因素及處理方法

(一)逆反心理的誘發因素

逆反心理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東西。

一般地說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容易誘出逆反心理:

1、強烈的好奇心。

當某事物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的求知慾。

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濃厚的神秘色彩極易引起。

2、企圖標新立異。

青年處於性格形成和尋找自我的時期,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滿足感。

青年人與社會的認同不僅是簡單地採取適應社會規範的途徑,而且還希望社會承認他的價值和地位,從而獲得與社會之間的認同。

因此他往往表現得偏執,好表現自己,有意採取與其他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3、特異生活經歷。

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戀,便認為人世間沒有真正的愛情;有的人一向循規蹈矩、與世無爭,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於性情大異,變得粗暴、多疑、怪僻。

這種在特定條件下,其言行與當事人的主觀願望相反,產生了與常態性質相反的逆向反應,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現。

一旦這種心態構成了心理定勢,就會對人的性格產生極大的影響,經常性地左右他的一舉一動,成為他言行舉止的一個基本特徵。

(二)逆反心理的正確處理

當孩子進入到青春期,他們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對於父母強加給他的意願,就開始出現了逆反心理,而每當這個時候,就是父母對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最為頭疼的時候,既然對於孩子的這些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注意到以下幾點,完全是可以緩解的。

1、尊重孩子。

當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是最需要得到他人認同與他人尊重的時期。

當孩子對你的意願表現出逆反時,家長不要急著去進行鎮壓,而要想一想,他們為什麼會反抗。

同時你可以向他表示:「我尊重你的看法」,或「你儘量舉例說明」,這樣你就贏了一大半,你千萬不要說:「你所說的是兩碼子事,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

」或者「你的觀點微不足道,這是不對的」。

千萬不要去忽略孩子的意見!不要過度表現出對事情瞭若指掌或經驗老道的樣子,對孩子的反對意見,表現出不在乎或不重視,這會激怒孩子。

應該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尤其是將內心的感覺表達出來,然後給予完全的重視和關心。

讓別人覺得他的反對意見是很獨特的見解,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確與眾不同。

2、注意語言。

說話時注意語氣、語調與用詞。

儘量避免使用命令的辭令,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被命令、被駕馭、被強迫或被規定做任何事。

有些字像「應該」、「必須」、「務必」、「一定」等,都是激起反抗情緒的禍源,命令會引起抗拒的心理。

相反,應該以徵求同意的方式。

儘量使用「我們」,而不要使用「你」或「你們」。

千萬不要硬碰硬,你最好說出你的道理、想法、觀念、意見、理想和問題。

儘量避免使用那些容易引起磨擦的文字,造成不愉快的關係。

3、委婉的糾正孩子的錯誤。

當孩子出現錯誤時,不要過份的指責與強調,應該委婉的提出。

如果你毫不留情地揪出他們的錯誤,就等於激起他們反對你。

事實上,所有的人際關係中都如此。

奇怪的是,絕大多數人卻都喜歡這麼做。

他們總是喜歡糾正孩子,指出孩子的錯誤,對於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去吹毛求疵,潑孩子冷水,通過這些來證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與價值,希望讓孩子繼續依賴自己,卻不明白,越這樣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強。

4、學會聆聽。

當問題出現時,家長可以先提出問題,然後注意聆聽孩子的想法。

到目前為止,緩和反抗情緒最有價值的方法,就是提出問題,並注意聆聽,而這兩者都需要耐心。

當你聽到孩子的反對意見時,要故作鎮定狀,並表現出聽得津津有味的模樣,這確實不容易。

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會迫不及待地予以辯駁,而且大多數人也都認為,他們必須舉出事實「糾正別人」,以及給這個持反對意見的人「洗洗腦」。

但是,應當暫時控制住這股衝動,再想想為什麼別人會反對。

一般來講,這也不過是做一項決定前的一種過程而已。

如果一個人說:「等一下,讓我再想一想。

你要求我改變,做我從來沒做過的事,我不能這麼爽快答應你。

」這非常合情合理,所以拖延一點時間是必然的。

因此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記得點擊訂閱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