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曆法中閏月的來歷,看完後你就懂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稱華歷、夏曆、中歷、國曆、俗稱陰曆。

這是由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曆法,所以擁有這些稱謂。

直到漢武帝時期全國曆法統一,並且編寫《太初曆》。

之後經歷多個朝代在此基礎上逐漸完善,其形式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農曆是世界上最早曆法之一,農曆的出現對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曆法中包含了太陽曆(陽曆),太陰曆(陰曆),和陰陽合曆三種形式被世界不同的國家地區使用。

而我國的農曆是屬於陰陽合曆,兼有陰曆月與陽曆年的特性。

農曆中的陽曆年的制定,和西方的曆法一樣,以一個回歸年為一年,回歸年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365.2平太陽日,即太陽中心自西向東沿黃道從春分點到春分點所經歷的時間,一年也分十二月份。

農曆中的陰曆月是按月亮的運行規律為基礎制定的,也就是一朔望月的周期確定的,總共有十二月。

由於朔望月的平均長度大概二十九天半,而且農曆中的月份分為大月與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所以全年的總天數為354或355天。

但是一個回歸年約是365天,並且上面我們講到農曆屬於陰陽合曆。

這樣陰曆年與陽曆的一個回歸年天數無法協調。

於是就在農曆中設置了閏月和二十四節氣來協調朔望月與回歸年之間的關係。

關於閏月,農曆實行的十九年報加七個閏月的辦法,即每十九年設置七個閏月。

這樣每十九年的陰陽里中的「年」之間的時間差就被消除很小,基本上就在兩個多小時,而這種方法的首創是在春秋時期,所以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代人的計算能力。

解決了時間之差這個問題之後,另一個問題是十九年中的七個閏月怎麼合適分配呢?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古代智慧的中國人訂立了——二十四節氣,它作用是指導農事兼補充曆法,也反映季節的變化。

是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和氣候的演變的次序,將一年分為二十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隔半個月,分布在十二個月裡面。

由於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月初的稱為「節氣」月中的稱為「中氣」。

原本農曆一年有十二個月約354天,與回歸年差了11天左右,而二十四節氣只與太陽的黃道位置相關,這樣的話,每隔兩三年左右的時間就會有某個農曆月份只有節氣沒有中氣,曆法會把該月作為上個月的閏月。

就是這樣協調好農曆中陰曆就與回歸年的關係。

最終一部最科學,最嚴謹的曆法形成了,廣乏的幫助農業生產與人民生活,並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今天看來中國的農曆比純粹的陰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曆實用方便,這都是智慧的中國古人觀察天象運行和掌握農時的結果。

農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準確巧妙,常常被中國人視為驕傲。

並且我國各地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均以農曆計算,至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和民族大多仍遵循農曆的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七夕節等。

可以說,農曆就是一部中國史,包羅萬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陽曆、陰曆、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是什麼關係?

陽曆、陰曆、農曆、公曆這些詞彙我想大家都聽說過吧?可能大部分人都被搞糊塗了,弄不明白這些曆法究竟有什麼作用。前一段時間,也就是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