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里的真實——第二十五談 中國人的序列符號:天干地支(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干支不但可以表示時間,還可以用來表示空間。

  上一談里我們說過,為了便於「斗綱月建」,祖先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

具體為:

  北方:正北為子;偏東為丑;偏西為亥

  南方:正南為午;偏東為巳;偏西為未

  東方:正東為卯;偏北為寅;偏南為辰

  西方:正西為酉;偏北為戌;偏南為申

  這就是用地支來表示地面方位的方法,直到今天我們仍在部分使用。

比如說由於正北為子,正南為午,所以我們把經線也稱為子午線,把零度經線稱為本初子午線。

  天干也可以表示地面方位。

具體如下:

  東:甲乙

  南:丙丁

  西:庚辛

  北:壬癸

  中央:戊己

  不僅如此,天干還能表示天空黃道上一周的方位。

所謂黃道,就是太陽在地球上的周年視運動軌跡,即太陽在天空中穿行的視路徑的大圓。

用天干代表黃道的東南西北四方和其標註地面四方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戊和己。

在標註地面時,戊己代表中央。

但是在標註天空黃道時,戊代表西北方,稱為「天門」;己代表東南方,稱為「地戶」。

《素問·五運行大論》有云:「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

這裡面的「奎壁角軫」是二十八星宿里的四宿,我們順便來簡單解釋一下。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以北極星為中心,把南中天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肉眼可見的恆星分成二十八組,叫做二十八星宿,東西南北四方各七宿。

東方青龍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婁、胃、昴、畢、觜(音同「資」)、參(讀「深」);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音同「診」)。

  這其中,「奎」是西方七宿里最靠北的,「壁」是北方七宿里最靠西的,此二者之間就是正西北方向,就是天干里「戊」所代表的西北向,即「天門」;「角」是東方七宿里最靠南的,「軫」是南方七宿里最靠東的,此二者之間就是正東南方向,就是天干里「己」所代表的東南向,即「地戶」。

「天門地戶」的概念在傳統里使用的很廣泛,八卦、遁甲、中醫、風水、武術、星相等理論里都可以見到它們。

雖然其含義會根據所在學科門類的不同而變化,但它們對應的天乾和方位均是和上述一致的。

  地支也可以表示天空黃道上一周的方位,而且更加簡單,即把黃道十二等分,每一等分各三十度均用地支來命名。

不過各自表示的方位與地面不同,十二等分是依子、丑、寅、卯的順序由東至西排布的,這與日、月、五星的實際運行軌道是相反的。

十二地支在表示天空方位時,被天文家稱作「十二辰」。

  用天干地支來表示時間和空間,這是它們比較實際的用途,亦是祖先創製這套序列符號系統的初衷。

然而隨著中國傳統異文化,或者說神秘文化的領導理論——陰陽五行理論的確立,干支則又被賦予了陰陽和五行的屬性。

  天干為陽,地支為陰。

就干支各自而言,它們按各自排列所在序數的奇偶來分陰陽,即奇數位為陽,偶數位為陰。

這個我們在上一談里具體的介紹過了,我們不再贅述。

現在我們來說說干支所配的五行及衍生概念。

  先來看看天干。

  甲為棟樑之木,乙為花果之木,均屬木。

  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均屬火。

  戊為城牆之土,己為田園之土,均屬土。

  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均屬金。

  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露之水,均屬水。

  為什麼這樣劃分呢,說法莫衷一是。

主流觀點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觀點是按方位來解釋的。

  由於甲乙代表東方,所以其象為春。

五行中木旺於春,所以甲乙屬木;

  丙丁代表南方,所以其象為夏。

五行中火旺於夏,所以丙丁屬火;

  戊己代表中央,所以其象為長夏。

五行中土旺於長夏,所以戊己屬土;

  庚辛代表西方,所以其象為秋。

五行中金旺於秋,所以庚辛屬金;

  壬癸代表北方,所以其象為冬。

五行中水旺於冬,所以壬癸屬水。

  第二種觀點認為干支的排列順序,都是按照自然規律的順序來產生的,並據此解釋的。

這裡的自然規律是指陽氣的生、長、化、收、藏。

這一說法源於《黃帝內經》,生、長、收、藏即生髮、生長、收斂、收藏四象,這四象全都有,就叫「化」。

按照這個順序,十天干也正好兩個一組。

  甲乙為生,應春應木,所以甲乙屬木;丙丁為長,應夏應火,所以丙丁屬火;戊己為化,應長夏應土,所以戊己屬土;庚辛為收,應秋應金,所以庚辛屬金;壬癸為藏,應冬應水,所以壬癸屬水。

  這裡稍微解釋上述兩個觀點裡所提到的「長夏」。

夏季之後有一個長夏,一般是指從立秋到秋分的時段,就是俗稱為「秋老虎」的那段時期。

這個概念在中醫里廣泛使用。

如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在其《景岳全書》里就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

  天干除了配五行,還有「化五運」的衍生概念。

這裡的「化」就是衍生的意思了。

天干化五運,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對於此說法的解釋比較統一,通常都認為這是根據「正月建寅」而來的。

  我們上一談里說過,自西漢初年漢武帝下令修改曆法至今,我們一直沿用了夏朝以正月建寅為標準的作法,所以每年的正月都是寅月。

  由於甲己兩年的正月是丙寅月,丙屬火,而火生土,所以甲己化土;

  乙庚兩年的正月是戊寅月,戊屬土,而土生金,所以乙庚化金;

  丙辛兩年的正月是庚寅月,庚屬金,而金生水,所以丙辛化水;

  丁壬兩年的正月是壬寅月,壬屬水,而水生木,所以丁壬化木;

  戊癸兩年的正月是甲寅月,甲屬木,而木生火,所以戊癸化火。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地支配五行。

  寅卯屬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

  巳午屬火,巳為陽火,午為陰火;

  申酉屬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

  子亥屬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

  辰戌丑未均屬土,辰戌為陽土,丑未為陰土;其中未戌為干土,丑辰為濕土,干土者其中藏火,濕土者其中藏水。

  這種地支配五行的原因是源於「斗綱月建」。

  斗綱(即北鬥鬥柄)指向寅、卯位時為春季,木旺於春,所以寅卯屬木;

  斗綱指向巳、午位時為夏季,火旺於夏,所以巳午屬火;

  斗綱指向申、酉位時為秋季,金旺於秋,所以申酉屬金;

  斗綱指向子、亥位時為冬季,水旺於冬,所以子亥屬水;

  土生萬物,旺於四季。

所以取四季之末辰、戌、丑、未為土旺之月,故而此四支屬土。

  同天干一樣,地支除了配五行也有衍生概念,即所謂的「地支化六氣」。

  所謂六氣,是指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外再加一個火,來代表指風、濕、火、暑(也屬火)、燥、寒等六種氣候,亦稱六元。

這一說法源於《素問·天元紀大論》。

地支化六氣則具體為:

  子午化君火,寅申化相火,二者均化火;辰戌化水;丑未化土;卯酉化金;巳亥化木。

  為什麼如此劃分呢?首先,地支之所以形成這樣的相配關係,是源於「六十甲子」。

在連續的六十甲子裡,三十年稱為「一紀」,「一個甲子」里有兩紀。

第一紀由「甲子」起至「癸巳」終,下一紀由「甲午」起至「癸亥」終。

(請參見上一談的六十甲子表)這樣,將兩紀的地支依此對應相配,即為子與午配,丑與未配,寅與申配,卯與酉配,辰與戌配,巳與亥配。

  然後再「化六氣」。

六氣之中,火有兩個,君火為主,相火為輔,君位尊貴,所以排在前面而配子午;寅申化相火為輔;火生土,所以丑未化土;土生金,所以卯酉化金;金生水,所以辰戌化水;水生木,所以巳亥化木。

  上述就是干支在五行理論上的運用,其用處還是很大的。

一般說來,「干支配五行」 表現的是靜態,多用在中醫配臟腑經絡以及模擬方位等相對固定的事物上;而化「五運」、「六氣」則表現的是一種動態變化,一種盛衰趨勢,多用於推算、預測等術數方面。

  現在我們來說說干支符號本身的含義。

這個問題古往今來有很多說法,筆者再此介紹一下最傳統的解釋,至於其是否正確,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傳統說法認為,干支都是按照自然界生物(植物為代表)的生長規律來創製的一套符號。

這裡的生長規律依舊可以理解為前文說到過的生、長、化、收、藏。

  先來看天干。

  甲:《史記·律書》釋曰:「萬物剖符甲而出」;《漢書·律曆志》釋為「出甲於甲」,「甲」字同「莢」,指嫩芽破莢而出的初生現象。

  乙:《史記·律書》釋曰:「萬物生軋軋也」;《漢書·律曆志》釋為「奮軋於乙」,指幼苗逐漸抽軋而生長,枝葉柔軟屈曲伸長。

  丙:《史記·律書》釋曰:「丙者,陽道著明」;《漢書·律曆志》釋為「明炳於丙」,指陽氣充盛,生長顯著。

  丁:《史記·律書》釋曰:「萬物丁壯」;《漢書·律曆志》釋為:「大盛於丁」,丁即壯也,指幼苗不斷地壯大成長,好比人的成丁。

  戊:《漢書·律曆志》釋為「豐楸於戊」。

戊即茂也,指幼苗日益茂盛。

  己:《漢書·律曆志》釋為「理紀於己」。

己即起也,指幼苗已成熟至極,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史記·律書》釋曰:「陰氣庚萬物」,《漢書·律曆志》釋為「斂更於庚」。

庚即更也,代表生命開始收斂,秋收而待來春。

  辛:《史記·律書》釋曰:「萬物之辛生」,《漢書·律曆志》釋為「悉新於辛」。

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新的生機由此開始醞釀。

  壬:《史記·律書》釋曰:「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也」,《漢書·律曆志》釋為:「懷任於壬」。

壬即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新的生命已開始孕育。

  癸:《史記·律書》釋曰:「萬物可揆度」,《漢書·律曆志》釋為「陳揆於癸」。

癸者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新的生命又將開始。

  再來看看地支。

 子:《史記·律書》釋為「言萬物滋於下也」,《漢書·律曆志》曰:「孽萌於子」。

子者滋(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丑:《史記·律書》釋為「紐也,萬物厄紐未敢出」,《漢書·律曆志》曰:「紐牙於丑」。

丑者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史記·律書》釋為「言萬物始生螾然也」,《漢書·律曆志》曰:「引達於寅」。

寅者螾也,陽氣欲出,陽尚強而螾演於下。

  卯:《史記·律書》釋為「言萬物茂也」,《漢書·律曆志》曰:「冒茆於卯」。

卯者冒也,萬物冒地而出。

  辰:《史記·律書》釋為「萬物之娠也」,《漢書·律曆志》曰:「振美於辰」。

辰者振(震)也,萬物震起而生,舒伸而出。

陽氣生髮已經過半。

  巳:《史記·律書》釋為「言陽氣之巳盡」,《漢書·律曆志》曰:「巳盛於巳」。

巳者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史記·律書》釋為「陰陽交,故日午」,《漢書·律曆志》曰:「愕布於午」。

仵也,陰陽交相愕而仵,萬物豐滿長大。

  未:《史記·律書》釋為「萬物皆成,有滋味也」,《說文解字》曰:「味也,六月滋味也」。

未者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史記·律書》釋為「言陰用事,申賊萬物」,《漢書·律曆志》曰:「申堅於申」。

申者身(伸)也,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史記·律書》釋為「萬物之老也」,《說文解字》曰:「就也,八月禾黍成可為酹酒」。

酉者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史記·律書》釋為「萬物盡滅」,《說文解字》曰:「滅也,九月陽氣微,萬物畢成,陽下地也」。

戌者滅也,生氣滅絕。

  亥:《史記·律書》釋為「改也,言陽氣藏於下也」,《漢書·律曆志》曰:「該閡於亥」。

亥者閡也,萬物收藏,陽氣收于堅閡(核)。

  上述就是干支符號的含義,當然這只是說法之一。

此外還有什麼太陽說、兵器說、圖騰說、十二生肖說等等,這是一個巨大的課題,我們在此就不再討論了。

  最後,我們再來簡單說說時下比較流行的一個干支應用,就是給孩子起名字。

現在經常有父母為了給新出世的孩子起個好名字而去請教命理師,命理師一般會根據孩子的生辰八字來推算出他命里五行缺少哪些,然後據此提出在孩子的名字上父母應如何選擇。

舉個例子,比如說命理師算出一個孩子命里缺土,他會建議孩子的父母選擇帶有土字旁的字如堅 、均、垚等或者能代表土的象徵字,如玉、珏等作為孩子的名字。

這是因為,傳統上相信一個人須得五行俱全,命運才會興旺。

這種占名法就完全需要用干支了。

  把出生時間轉換為生辰八字我們上一談已經說過,不再贅述。

剛才筆者也介紹了干支說代表的五行,不過五行占名法還需要一個東西,就是六十甲子的五行歸屬,即干支組合的五行歸屬,即所謂「六十甲子納音五行」。

  「納音」來源於董仲舒的五行之序和洪範五行,是中國古代玄學的專用術語,也是古典中醫運氣學說的組成部分,它是指在術數預測中廣為應用的一種取「數」的方法。

傳說為鬼谷子所創。

四柱命理學的代表著作《淵海子平》一書中便有「……而納音成之於鬼谷子」的說法。

這個東西是非常神秘的。

「納音」的「音」,就是我們先人根據不同音階確定的五音:宮、商、角、徵(音同「指」)、羽。

至於「納」,就很難說了。

有觀點認為「納」即加入、容納的意思,而「納音」即「加入或者容納音律」的意思。

就是說祖先在術數預測中,除了用五行、數字、卦象、方位等來研究外,還加入一種研究方式,就是音律的方式。

倘若真是如此,那麼這「納音」就是祖先竟然在探索音律與人事之間的某種聯繫,當然這無法被證實,誰也不敢妄下斷語。

  明朝人萬明英在其所著的《三命通會》里說,「六十甲子納音,本六十律」。

清末人徐樂吾在《子平粹言》里提及納音時也解釋說,「納音者,宮商角徵羽五音,與氣化相感應也」。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納音是用與音律相關的知識來進行預測的一種方法。

把六十個甲子的干支組合通過「納音」的方法推算出五行屬性,就得到了「六十甲子納音五行」,推衍方法我們就不詳述了。

  「六十甲子納音五行」由於被命理學廣泛使用,所以有人把它們編成了《六十甲子納音歌》,具體如下: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劍鋒金;

  甲戌乙亥山頭火;丙子丁丑澗下水;戊寅己卯城頭土;庚辰辛巳白臘金;壬午癸未楊柳木;

  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靂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長流水;

  甲午乙未砂石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璧上土;壬寅癸卯金簿金;

  甲辰乙巳覆燈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驛土;庚戌辛亥釵釧金;壬子癸丑桑柘木;

  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根據這個歌訣,就可以知道人的四柱八字都屬於什麼納音五行了

  這樣就差不多了,命理師會根據人的四柱八字里的天干五行、地支五行、以及干支組合後的納音五行,綜合分析後就可以得出此人命中的五行缺少哪一種(或幾種)的結論了。

可如此多的干支五行,如何確定輕重主次呢?一般說來,根據年、月、日、時在人生中的獨特程度(也就是幾率)排序,確定五行按時、日、月、年的順序起作用。

也就是說,對人影響最大的、最主要的五行是出生時辰干支的五行,其次才是日、月、年。

當然,這四柱命理法操作上遠沒有這麼簡單,還有很多其他參照要素如五行生剋、命宮、胎元、流年、大小運、用神等等,其推算的範圍也遠不止姓名。

不過這些與干支本身沒有什麼關係了,而命理學也不是此談要討論的內容,所以筆者也就此打住,不再羅嗦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