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知多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重 拾 指 尖 力 量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 二十四節氣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獨到之處,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

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

地球繞太陽旋轉視運動一周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約半月時間)就有一個節氣。

一年四季共有24節氣,依次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

反映溫度變化的節氣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氣現象的節氣

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2016年,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讓我們跟隨攝影師青簡的鏡頭,走遍中國,看看最美的二十四節氣。

2月4-5日,又稱為「打春」、「咬春」、「報春」,「立」是開始的意思。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曆朝歷代的迎春儀式隆重而浩大,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的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春酒」、「春牛」等等。

2月18-20日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這天通常出嫁的女兒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給母親送一段紅綢或燉一罐肉。

3月5日/6日,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3月20/21日,分者,半也,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

"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

4月4/5日,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草長鶯飛,柳暗花明。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4月20/21日,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這時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

古時有「走穀雨」的風俗,穀雨這天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

5月5日/6日,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的開始。

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郊迎夏。

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

5月20日/21日,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在農諺中,百姓以「滿」指代雨水的豐裕程度,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如若田裡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乾裂,無法插秧,影響農作物的收成。

6月5日/6日,「芒種」即「忙種」。

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6月21日/22日,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7月7日/8日,天氣開始炎熱,風中帶著熱浪。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7月23/24日,「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

大暑節氣悶熱而潮濕,正值三伏天的「中伏」。

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例如莆田家家戶戶要吃荔枝,廣東很多地方則有「吃仙草」的習俗,溫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習慣,山東臨沂人則要做上一鍋涼麵條,喜氣洋洋喝羊湯。

8月8日/9日,「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

因為夏天時,飯食清淡簡單,而秋風一起,胃口大開。

「貼秋膘」就是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8月23/24日,「處」即「出」,指終止。

處暑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9月7日/8日,天氣轉涼,清晨草木上多有露珠,故名「白露」。

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

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

」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9月22日/23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

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

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秋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10月8日/9日,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

寒露時節,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此時飲食要以滋陰潤燥為主,多汁的水果是養生首選。

10月23日,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初現,冬將始。

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

在此期間,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

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

11月7日/8日,冬季開始。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

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11月22日/23日,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雖開始下雪,但雪量不大。

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糍粑的習俗。

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

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12月7日/8日,天氣更冷,降雪幾率大大增加。

大雪時節,黃河流域一帶已有積雪,天氣寒冷。

而江南才剛剛進入隆冬季節,氣溫將顯著下降,天氣寒冷,可能出現初雪和冰凍現象。

各地要加強冬小麥、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間管理,查苗補缺,中耕鬆土,早施苗肥,培育壯苗。

12月21-23日,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

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1月5-7日,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正處三九前後,俗話說:「冷在三九」,其嚴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居民日常飲食偏重於暖性食物,此時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

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前後。

1月20日,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小寒之後過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

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

圖片如有轉載,僅限文化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標註出處:拾指微信公號名稱與微信號,謝謝合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二十四節氣之美!

二十四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

二十四節氣

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