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月食現象推動人類認識不斷向前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時候,人們不懂得月食發生的科學道理,像害怕日食一樣,對月食也心懷恐懼。
16世紀初,哥倫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買加,與當地的土著人發生了衝突。
哥倫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個牆角,斷糧斷水,情況十分危急。
懂點天文知識的哥倫布知道這天晚上要發生月全食,就向土著人大喊,"再不拿食物來,就不給你們月光!"到了晚上,哥倫布的話應驗了,果然沒有了月光。
土著人見狀誠惶誠恐,趕快和哥倫布化干戈為玉帛。
而古代中國人對於月全食歷來視為不祥的徵兆,古代有這麼一個傳說,月全食是因為天狗為了懲罰人類,一點一點地把月亮吃掉了,於是就有天狗食月的傳說。
而現代科學證明,月全食與天狗沒有一丁點的關係。
全球最早的月食記錄是前2283年美索不達米亞的記錄。
中國在漢朝時,張衡就已經發現了月食的原理。
前4世紀的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圓形而推斷出地球是圓的。
前3世紀古希臘的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 、前2世紀的喜帕恰斯
都提出過通過月食來測定太陽、地球、月亮的大小。
伊巴谷還提出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同時觀測月食,來測量地理經度。
2世紀,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記錄來研究月球運動,這種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在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出現之前,科學家一直通過觀測月食來探索地球的大氣結構。
在農曆十五、十六,月亮運行到和太陽相對的方向。
這時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亮就會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全食。
如果只有部分月亮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產生月偏食。
當月球進入地球的半影時,應該是半影食,但由於它的亮度減弱得很少,不易察覺,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兩種。
月食都發生在望(滿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這和每逢朔不都出現日食是同樣的道理。
日食和月食統稱交食。
由日月食的原理可看出,交食的出現與日、地、月三者的會合運動密切相關,此會合運動具有周期性,所以日月食自然也應有周期性。
交食的周期是古代巴比倫人發現的,叫做「沙羅周期」(「沙羅」是重複的意思),為18年零11天多一點。
即6585.32天。
地球在背著太陽的方向會出現一條陰影,稱為地影。
地影分為本影和半影兩部分。
本影是指沒有受到太陽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則只受到部分太陽直射的光線。
月球在環繞地球運行過程中有時會進入地影,這就產生月食現象。
當月球整個都進入本影時,就會發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進入本影時,則只會發生月偏食。
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在月全食時,月球並不是完全看不見的,這是由於太陽光在通過地球的稀薄大氣層時受到折射進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令到月面呈紅銅色。
視乎月球經過本影的路徑及當時地球的大氣情況,光度在不同的月全食會有所不同。
有時月球並不會進入本影而只進入半影,這就稱為半影月食。
在半影月食發生期間,月亮將略為轉暗,但它的邊緣並不會被地球的影子所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