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蔣雯麗這個小姨,就沒有馬思純這個金馬影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馬思純和周冬雨拿了金馬獎,兩個人孩子般不按套路又驚慌失措的獲獎感言,使得這一屆的金馬獎好像格外動人。
不論是不是實至名歸,這一刻都一定會成為金馬獎日後回顧的歷史經典片段。
但即便是她們倆拿了在整個華語影壇上分量最重的金馬獎,關於兩人的質疑都還是有的。
演技是否匹配、資歷是否夠格、還有網友主觀上的喜惡……這些就不提了,畢竟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金馬影后,就算是是評委們也只能選擇大多數人的意見,所以這些都無所謂。
但關於馬思純的質疑,有一個名字是一定繞不過去的——蔣雯麗。
蔣雯麗是馬思純的小姨,還是親小姨,這些大眾都知道。
有了這層關係後,馬思純的演藝之路便都能解釋的清了。
13歲,第一部電視劇就是《大宅門》,主演是蔣雯麗。
20歲,第一次擔任主演,和郭曉冬合作的《戀人》,和曾經蔣雯麗主演的《中國式離婚》是同一個製片人。
26歲,《左耳》里的黎吧啦一角讓她驚艷成名入圍了當年的金馬獎女配,蔣雯麗也客串了這部電影。
可以說,馬思純的演藝生涯每一個關鍵點上,都少不了蔣雯麗的加持——有了蔣雯麗這個小姨媽,她不愁沒有資源。
比起那些在各大劇組跑龍套,深受這個圈子各種潛規則之苦的年輕人來說,她實在幸運的過分。
難得的是馬思純沒有揮霍這份幸運。
演吧啦的時候為了達到最好狀態,易胖體質的她就只吃一頓飯每天跑十公里,狂瘦二十斤,每天靠藿香正氣液活著。
天生就是骨架大豐滿型的身材,比起周冬雨這種小骨架的姑娘確實上鏡更吃虧。
以至於在她拿到金馬獎影后後,被問到「要不要吃火鍋慶祝一下」時,她都搖搖頭說「不太想」,因為覺得自己還是有點胖。
即使一些角色是憑藉著「蔣雯麗外甥女」的光環拿到的,但不論是《左耳》裡面張揚洒脫,敢愛敢恨的黎吧啦,還是《七月與安生》裡面安靜沉穩、隱忍內斂的七月,她都塑造的非常好。
唯一讓我失望的兩次是《羋月傳》和《他來了請閉眼》……馬思純可能真的不適合電視劇吧。
------------
沒有蔣雯麗這個小姨,馬思純就沒有今天——這句話沒毛病。
但在中國這個人情大國里,這句話適用於每一個最普通的你我。
(排除掉那些活在模範典型中的人)
比如你爸是老師,你爸的同事朋友鄰居也是老師,所以你從小在各種老師們的「關愛"下長大,上課提問你,下課輔導你,有時候關照的時候再給你個班幹部噹噹……從小就倍受關照的你,考上大學不也是靠你爸麼?
……
蔣雯麗之於馬思純,就像你爸你媽你大姨媽小舅媽之於你……並沒有什麼差別,誰不想讓自己家孩子過得輕鬆一點呢?
長輩們都會盡全力為孩子做好準備,只是每個長輩的能力各有差別。
你的父母給你請家教安排工作送你出國留學,和蔣雯麗給馬思純安排一個角色……歸根結底又有什麼不同?
有些人之所以說風涼話,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如果你姑姑是范冰冰,你還會酸嗎?
---------------
金馬獎頒獎禮上,陶晶瑩提起曾國祥的時候說了一段話,大意是:他從在各大劇組打雜跑龍套到如今提名金馬獎最佳導演,一步步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沒有人可以靠著父母,就能入圍金馬獎。
不可否認的是,曾國祥和馬思純都足夠幸運,他們有了原生家庭這個底子支撐,有更多的機會見識和學習到更多,積累更多經驗,也有更多機會展現自己。
但她們最幸運的是,她們沒有因為懈怠和沾沾自喜從而揮霍掉這份幸運。
而是在原本就足夠幸運的人生路上,努力尋求更多幸運的可能。
而對我們這些生來不夠幸運的普通人來說,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棄的努力了——說不定等到幾代之後,你孫子的孫子的孫子……就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