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89%好評,但女神給100分也嫌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先說一句,雖然有娜塔莉·波特曼這樣的超級女神坐鎮,今天要推的這部傳記片依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的電影。

入圍了奧斯卡三項提名的《第一夫人》,海報上一片喜慶大紅。

但可別忘了,紅色在西方是代表血腥的顏色。

話又說回來, 講傑奎琳·甘迺迪的電影,紅色的確是絕配。

畢竟,甘迺迪一家子雖然是全世界最傳奇的家族之一,甚至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惟一的「皇族」,但血腥卻仿佛一個惡咒,一直在這個家族頭上揮之不去。

就以傑奎琳·甘迺迪的老公——美國歷史上當選時最年輕的總統約翰·費茨傑拉德·甘迺迪為坐標吧:

1.1941年,約翰的殘疾姐姐死於失敗的腦葉切除手術;

2.1944年,約翰的哥哥小約瑟夫二戰中死於飛機失事;

3.1948年,約翰的另一個姐姐凱薩琳死於飛機失事;

4.1963年,約翰(這時已經是總統了)的第三個兒子出生兩天後夭折;

5.1963年,約翰·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

6.1968年,約翰的弟弟羅伯特遇刺身亡;

7.1984年,羅伯特之子戴維因過量吸服海洛因死亡;

8.1997年,羅伯特之子麥可死於滑雪事故;

9.1999年,約翰之子小約翰死於飛機失事;

10.2009年,約瑟夫四子愛德華死於腦癌;

11. 2011年,愛德華·甘迺迪的女兒卡拉突然心臟病死亡。

12. 2012年,小羅伯特·甘迺迪的夫人瑪麗·甘迺迪被發現在位於紐約州的家中上吊自殺。

更別提傑奎琳·甘迺迪本人還經歷過流產了。

在所有的非正常死亡中,最著名的當屬約翰·甘迺迪總統遇刺事件。

《第一夫人》講述的,就是事件發生後,夫人傑奎琳·甘迺迪度過的四天。

不過,你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甘迺迪總統遇刺事件當中,有非常多的疑點。

首先,官方公布的兇手奧斯瓦爾德在審訊時一直強調自己是替罪羊。

但在真相大白之前,僅僅是被捕的兩天後,他就在押送途中被一個名叫魯比的夜總會老闆開槍打死。

魯比被逮捕後,又在獄中死於癌症。

而當時的約翰·甘迺迪總統,不僅政治上正在遭遇古巴飛彈危機、太空競賽、豬玀灣事件等事件,私生活上也是一團糟。

據說著名艷星瑪麗蓮·夢露曾先後做過約翰·甘迺迪和弟弟羅伯特·甘迺迪的情人。

正因為這段風流情史,甘迺迪總統在坊間傳聞里,一直是殺害瑪麗蓮·夢露的第一嫌疑人。

有人說,刺殺背後的操縱者是古巴流亡者、古巴特工人員;有人說是中央情報局,刺殺其實是內部政治陰謀;還有人說是黑手黨或蘇聯情報機構——對於眾多「想搞個大新聞」的媒體和創作者來說,刺殺事件簡直是靈感的繆斯。

奧利佛·斯通1991年的電影《刺殺甘迺迪》就是其中傑作。

豆瓣評分8.8,你們感受一下。

《刺殺甘迺迪》打著「真相」的招牌,把刺殺甘迺迪行動等同於美國政府的一場政變。

噱頭十足,姿態高冷,最終拿回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個提名,觀眾口碑也是堪稱炸裂。

豆瓣網友@米粒:

「實在是完美,精彩!最後法庭接近半小時的雄辯自然讓人淚下,而還原案件經過的神乎其技的剪輯更讓人嘆為觀止!真相或許很簡單,但它或許更多的是殘酷,所以直到2029年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一定還會有人孜孜不倦地去追尋。

我現在正在的這個所謂最「自由」的國度,也有那麼多陰霾。

太棒的電影。

繞了這麼大一個彎子,是想告訴你們,圍繞這麼一個鮮嫩多汁的題材,《第一夫人》沒有觀點、不講陰謀的視角是多麼難得。

影片敘事完全圍繞甘迺迪夫人傑奎琳。

記者採訪和回憶的時間線交疊,既莊重考究地還原了一個悲劇的歷史細節,也塑造了傑奎琳·甘迺迪遠不止於「花瓶」的鮮活女性形象。

刺殺發生的當天,身穿粉色套裝出訪的傑奎琳。

白宮紀錄片中,優雅穩重的傑奎琳。

莊嚴肅穆的國葬細節。

但是,影片最好的地方,不在還原,而在於視角。

歷史太宏大了。

人物往往淹沒其中,面目模糊。

就像在甘迺迪遇刺事件中,許多人都忘記了:摒棄政治身份,傑奎琳在1963年11月22日,只是一個無助的34歲女人而已。

她只不過剛好是美國第一夫人,剛好是夢露的情敵,剛好是名存實亡的婚姻中的一方。

最重要的,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甘迺迪遇刺對夫人傑奎琳來說不過是一次人生危機,就像我們中的一些人會經歷的那樣。

所以,影片中沒有對政治陰謀的挖掘,只有倉促上任的副總統,對失魂落魄、身上還沾血的前第一夫人一個短暫的致意。

沒有同床異夢也沒有對夢露的刻畫,只有傑奎琳恨恨地對小叔說,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們兄弟倆在做什麼事。

一筆帶過。

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安慰、理解和扶持。

就這個角度來說,儘管《第一夫人》跟波瀾壯闊的《刺殺甘迺迪》比起來,風輕雲凈得令人難以置信,但這部電影,恐怕是所有衍生創作中最有人味的作品了。

它提醒了我們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是視角而不是事件,使歷史真正與你我這些普羅大眾達成心靈的共振。

我時常想,電影作為娛樂以外最普世的意義,大概就在於用聲色重建巴別塔的努力吧。

也正是因為如此,《第一夫人》才能在苛刻的影評人網站metacritic拿到81的高分。

爛番茄新鮮度89%

條姐又要拿譯名說事了。

原名《Jackie》,是一個特意屏蔽政治身份的名字,是一個能讓觀眾與第一夫人產生親近感的暱稱。

《第一夫人》這個譯名賺足了噱頭,卻完全辜負了這份苦心。

不能不提的是,娜塔莉·波特曼女神的演技又一次大放異彩。

跟神經質又酣暢淋漓的《黑天鵝》比起來,女神在《第一夫人》中的表演內斂而充滿掌控力,在一組組超近特寫中,情感的力量幾乎要破框而出,扼住你的喉嚨。

要不是今年《愛樂之城》實在太強勢,女神實在值得再捧一次小金人。

配角戲份不多,但很抓人。

片中飾演牧師的約翰·赫特老爺子,台詞是一大亮點:

明明是神父雞湯,我卻一口喝乾,無法自拔。

約翰·赫特老爺子一周前剛剛離世。

可憐我還沒收到霍格沃茨的錄取通知書,最好的魔杖鑄造師就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世界。

R.I.P…John Hurt.

總之,就像一開始我告訴你的,這不是一部每個人都會喜歡的傳記片。

它沒有高潮迭起,也不循規蹈矩。

但對於喜歡的人來說,這位豆瓣網友的四字觀感足以說明這部影片的力量。

"Take my breath away."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