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球理論涉及恆星能源獲取 理論上可實現無限能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科技訊】對於已經四下充溢著能源枯竭論的今天,無限能源理論上的可行性的確能夠給予一些人強烈的誘惑力,對於整個人類而言,對於世界資源的採集以及開發已經到了一定的階段,我們或許該考慮考慮新的能源模式?且至少不要放棄這一條可能。

弗里曼·戴森早在1960年就提出一種理論,即所謂「戴森球」。

他認為,地球這樣的行星,本身蘊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足以支撐其上的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而一個恆星-行星系統中,絕大部分能源——來自恆星的輻射——都被浪費掉了,目前我們太陽系各行星只接收了太陽輻射能量的大約 1/10^9。

戴森認為,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將太陽用一個巨大的球狀結構包圍起來,使得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被截獲,只有這樣才可以長期支持這個文明,使其發展到足夠的高度。

太陽系就是由地球、水星、木星、金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已於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被排除在外)和太陽構成的一個恆星系統。

在這個家族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它們當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顆,對這五顆星,各國命名不同,我國古代有五行學說,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來分別把它們命名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這並不是因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樹木才這樣稱呼的。

而歐洲呢,則是用羅馬神話人物的名字來稱呼它們。

近代發現的三顆遠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話人物名字命名的傳統,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稱來稱呼它們,在中文裡便相應譯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八大行星與太陽按體積由大到小排序為太陽、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它們按質量、大小、化學組成以及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等標準,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戴森球概念源自於美國物理學家兼數學家弗里曼·戴森的思維試驗,他認為:每個人類技術文明對能源的需求是恆定地增長著,如果人類文明能夠延續足夠長的時間,那必然有一天他的能源需求會膨脹到要利用太陽的全部能源輸出。

他認為此時就有必要建立環繞太陽的殼狀軌道結構以便用來收集由太陽輸出的全部能源。

戴森沒有從細節上敘述如何建立這樣一個結構,而只是集中描述能源收集的問題。

戴森據信是第一個正式從學術上提出戴森球概念的學者,他的論文見於1959年《科學》雜誌上的《人工恆星紅外輻射源的搜尋》。

但是戴森球的概念是由1937年的科幻小說《造星者》所影響,並且有可能受到了曾經研究過相關方面的I.D.Bernal和Raymond Z.Gallun著作的影響。

當有人認為這些設計-特別是那些以戴森殼為基礎的藍圖是不切實際的時候,現代軌道環繞衛星或太陽帆技術已經得到發展並能進行一定的實際應用,並不需要任何主要的理論上的突破,而這種技術卻是可以用來建造戴森球結構。

當代太空飛船和衛星的應用可以看作為朝向建造戴森群的小小的第一步。

然而,建設戴森球的極其巨大的人造衛星和太空飛船,而當前人類卻遠遠沒有製造如此數量的人造衛星和太空飛船的工業生產能力,這是戴森球最大的生產力的瓶頸!有可能在這樣一個建設工程中會有很多目前無法預見的工藝問題,而當前人類對工業自動化的理解和應用是遠遠不夠來建造與維護這樣一個自維護系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在八大行星上看日出,竟然是這個樣子,美呆了

不同的行星上的日出是什麼樣子的如果沒有太陽,我們無法想像地球上的生命會怎麼樣。我們都看到了多麼難以置信的日出和日落——這是你無法將視線從別處移開的東西。但你有沒有試過想像一下,從我們太陽系的不同...

神秘的外太空 美麗的太陽系

太陽在浩瀚的宇宙中談不上有什麼特殊性。組成銀河系的有大約兩千億顆恆星,而太陽只是其中中等大小的一顆。太陽已的年齡有五十億歲,正處在它一生中的中年時期。作為太陽系的中心,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都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