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 古今兩種說法哪一種是真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傳清明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百姓之間開始效仿,於此日祭祖掃墓,一直沿襲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始於周代,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高,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後來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

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

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起源,你知道嗎?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