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婉妮:美國大選就是權貴們的走秀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年美國大選進行得如火如荼。

當前,民主黨與共和黨兩大總統候選人入主白宮的角逐已經進入白熱化。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以其大膽近乎瘋狂的表達常受人詬病,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的信譽也因此前「郵件門」事件等受損。

儘管如此,希拉蕊和川普兩個候選人之間的競爭備受世界矚目。

他們之所以能在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不僅是因為其個人形象與政治主張與眾不同,更是因為其身份顯赫、財力豐厚、手段非凡。

希拉蕊為美國第42任總統比爾·柯林頓的夫人,川普則為地產大亨、賭場老闆,及擁有眾多品牌的億萬富翁。

這麼「顯赫」的身世與身家,使他們有充足的資本進入最後階段的大選,也再一次引發人們對美國政治「權貴式經營」的關注。

一、美國政壇的「權貴」及世襲現象

儘管美國憲法規定,「無論何人,當選擔任總統職務不得超過兩次」,而且明確註明:美國不授予任何人貴族頭銜。

然而,這並不代表美國的政壇上不存在「貴族」及「世襲」現象。

事實上,自建國初起,在美國的權力中心,無論是政府,還是國會,都不乏豪門望族把持。

1.建國之初的亞當斯家族。

亞當斯家族堪稱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望族」。

在美國還未獨立時,亞當斯家族的塞繆爾·亞當斯就熱心政治,參與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發起和組織。

1774年,在他的倡議下,麻薩諸塞議會通過決議,決定召開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大會。

他的堂弟約翰·亞當斯作為麻薩諸塞州的代表,先後參加了兩次大陸會議:第一屆大陸會議通過了由他起草的《權利法案》,向英國殖民當局明確提出了北美人民的權利;第二屆大陸會議上他提名華盛頓擔任大陸軍總司令,並當選為「五人委員會」的一員,參與起草、修改了《獨立宣言》,並說服各州代表通過此宣言。

塞繆爾·亞當斯更是在《獨立宣言》上籤下自己名字,成為美國的「國父」之一。

當然,亞當斯家族對美國政治的影響遠不止於此。

雖然當時華盛頓、傑斐遜及富蘭克林等人聲譽斐然,然而,由於沒有男性的合法繼承人,他們對美國政治的貢獻與影響更多留在了歷史文本之中。

而亞當斯家族對美國政治的貢獻則存在於實際的權力掌控中。

約翰·亞當斯(老亞當斯)成為美國第1任副總統,第2任總統;他的兒子約翰·昆西·亞當斯(小亞當斯)先後任駐普魯士、荷蘭和俄國的大使,眾議院議員,國務卿,後來更是成為美國第6任總統。

他們成為美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對父子總統。

亞當斯家族在出了「國父」和「總統」之後,雖然沒有保持在權力的頂峰,卻仍然不減榮耀。

家族中仍然出了許多地方立法會成員、美國駐外大使、富豪、歷史學家、詩人等等。

進入20世紀後,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三世曾任胡佛政府海軍部長,他的兒子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四世1948年成為雷神公司總裁,1960年成為雷神公司董事長,執掌雷神公司長達20餘年。

雖然這些人的成功少不了個人努力,但比起一般人來,家族力量無疑給他們提供了寬闊的「捷徑」。

2.20世紀前半葉最有權勢的羅斯福家族。

儘管在美國還未建國之時,羅斯福家族就已經存在,但其掌握權力的頂峰卻是在20世紀前半葉。

眾所周知的有來自該家族的兩位美國總統,包括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老羅斯福)和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小羅斯福)。

他們與美國的向外擴張緊密相連。

1901年,西奧多·羅斯福在時任總統威廉·麥金利遭槍擊身亡後成為美國總統,競選連任至1909年。

他在國內推行「反托拉斯」政策,在國際上推行擴張政策,出台了著名的「胡蘿蔔加大棒」外交政策。

1933至1945年間,富蘭克林·羅斯福連續出任4屆美國總統。

這一段時間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羅斯福一方面積極施行新政,復興國家經濟,另一方面反對希特勒,提出《租借法案》支持打擊法西斯主義,與邱吉爾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大西洋憲章》。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他宣布美國參戰,直接加入反法西斯戰爭。

在戰爭還未結束時,他就已經與盟國磋商未來世界的和平規劃。

雖然小羅斯福由於身體原因沒有親自參與聯合國成立大會,但他對美國的國家能力建設、對戰後世界秩序的貢獻贏得了美國人的讚譽。

在2010年的一項評選調查中,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的「最佳總統」,而第二名則是他的叔叔西奧多·羅斯福。

可以說,羅斯福家族對美國歷史特別是美國政治狀態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其他家族。

二戰結束後,小羅斯福的兒子們也開始涉足政壇。

長子詹姆斯擔任了6屆洛杉磯國會選區的眾議院議員,三子艾略特於60年代當選為邁阿密市市長。

時至今日,羅斯福家族依然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3.極富且貴的布希家族。

除了希拉蕊和川普之外,2016年美國大選在初選階段還有一位備受關注的熱門候選人傑布·布希。

雖然他已早早退選,然其背後的家族仍然受到眾人的關注。

自老布希的祖父塞繆爾·布希以來,布希家族的人曾五次在白宮宣誓,其中老布希兩次當選副總統,一次當選總統,其兒子小布希兩次當選總統。

這使美國政壇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獨立的「豪門」——布希家族。

之所以說「獨立」,是因為起初,布希家族只是在工業生產占據一席之地,並未直接涉足政界。

而與另外兩個豪門——沃克家族和戴維斯家族的聯姻將其與後者的名字聯繫在一起。

人們提起布希家族會自然想到兩個家族。

是老布希和小布希的父子總統將其家族真正塑造成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家族之一。

這次傑布·布希一開始宣布參加大選時,所依賴的底氣不僅在於自己曾兩次當選佛羅里達州州長,也在於父親與兄長皆曾是美國總統,有著廣泛的人脈關係,更是因為家族經商,有著雄厚的財力支持——比如兩個弟弟的職業,不是銀行家就是商人。

4.後起之秀柯林頓家族。

相比其他幾大豪門望族,柯林頓家族算不上傳統的政治家族。

在比爾·柯林頓與希拉蕊投身政治之前,雙方家庭均未有能載入歷史的政界要員。

從規模和歷史上遠不及其他幾個顯赫的家族,因此有人將其稱為「政治家庭」。

不過,即便如此,柯林頓夫婦目前在美國政界的影響力仍不容小覷。

參加2016年大選的希拉蕊擁有出色的個人能力和強大的政治影響力,美國歷史上很可能會出現一對「夫妻總統」。

而他們的女兒切爾西·柯林頓數次表示未來會踏上仕途,很可能將這一家族的榮耀承繼下去。

當然,除了上述幾大家族,在美國的政治史上,我們也經常聽到其他幾大家族,甘迺迪、洛克菲勒、塔夫特等等。

這些家族之間關係盤根錯節,他們在美國政府、白宮內閣、聯邦參眾兩院、各州把持「朝政」,多的是父子相繼、叔侄承傳、兄弟攜手等各種現象。

二、金錢是美國政治的「母乳」

從政治發展史來看,掌握權力的政治家族將自己手中的權力傳於下一代比較常見,散見於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

通常,這樣的現象被人們認為是封建社會的「遺毒」,在現代政治話語中是自帶「負面意義」的。

然而,在自詡為世界民主標杆,一直將民主作為炫耀其政治體制優越性標語的美國,出現如此之多的政治世家與權貴,而且這些世家沒有受到美國民眾明顯的抗拒,甚至得到歡迎,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

在如此「優越」的政治制度中,這種豪門望族政治是如何尋隙生存並不斷壯大的呢?

1. 精英用金錢砌成家族的政治首「金」。

政治家族的形成與家族內的精英和金錢緊密相連。

有政治學家指出,治理美國的並不是民眾,而是精英。

「精英是有權的少數;民眾是無權的多數。

」因此有人辛辣地指出,「美國實際上是由富人來制定規則,維護富人利益的社會」。

這點從政治家族的形成就可以看出。

在政治「發跡」之前,幾乎每個家族都是族內具有政治頭腦的精英人物在不薄家底的基礎上,以金錢開路,廣交政界首腦人物,逐漸涉足政界。

以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幾大家族為例:亞當斯家族的祖先是個麥芽製造者,並擁有自己的酒廠。

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塞繆爾·亞當斯才能衣食無憂在哈佛求學,並和朋友出版政治刊物,成立地下組織,積極鼓勵殖民地人民反抗宗主國英國的殖民統治;羅斯福家族不僅自己經營著製糖業,管理著大量的房地產,其姻親也是船舶業商業巨子。

正是穩定的生活使西奧多·羅斯福走上了政治之路;布希家族的塞繆爾最初經營鋼鐵製造業,後來發展成為製造業大亨,產業遍及石油、銀行、軍工乃至體育項目。

依靠著巨額的財富,老布希的父親普雷斯科特才有機會與艾森豪總統建立私交,並競選成為聯邦參議員,帶領整個家族步入美國政壇;柯林頓家族中,柯林頓本人雖然沒有多麼顯赫的家庭背景,但其妻子希拉蕊卻生於芝加哥的富商家庭,況且兩人都是出身耶魯的精英,擁有精英圈裡廣泛的人脈與資源。

而今年參選的川普本人即是億萬富翁,其口無遮攔的大膽言論建立在其傲人的財產基礎之上。

在目前的競選體制下,沒有金錢作後盾,沒有良好的家族背景,沒有大財團的支持,謀求高位非常困難。

因為「競選需要大量的資金,政治家族在募款能力上更強,渠道也更多。

」當年西奧多·羅斯福的競選不僅有摩根財團的幫助,還有鐵路大王哈里曼的支持。

現任總統貝拉克·歐巴馬雖然出身平民,被詡為美國民主最有力的證明,但我們別忘了,他的競選也離不開巨額的籌款。

正是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這些家族才能有機會在政界掘其「第一桶金」。

而一旦得勢,馬上將金錢與權力結合在一起,為自己製造更大的政治抑或經濟上的收益。

這些政治及經濟收益又為新一輪的權力爭奪提供基礎,如此不斷循環,最終造成美國的父子總統、叔侄總統,甚至極有可能的夫妻總統等現象。

誰會確定:現在的「平民總統」歐巴馬,不會成為下一個豪門望族的開拓者呢?

2.家族網絡為精英的政治夢想提供助力。

有人指出,「政治權力是自我延續的」,一個人擁有的權力越多,他的權力越有可能通過家族繼承下去。

放在政治家族身上,也是一樣。

一旦初具規模,該政治家族就會很容易繼續擴大。

這是因為,一方面,在家族內部,成員之間互相影響,潛移默化,後輩效仿前輩,很容易走上和成功者一樣的道路。

就像柯林頓和希拉蕊的女兒切爾西,即使年紀輕輕,就已表露出和父母一樣從政的意向。

另一方面,成形的政治家族擁有廣泛的人脈網絡,這為家族內有志於走上仕途的精英提供了有力的資源。

在美國的政治領域,人脈是一種資源,它雖然無形,但卻真實地存在。

在「白人+富人」的美國主流社會中,豪門望族之間的通婚以及各種各樣的俱樂部成為維繫人脈關係的重要紐帶。

以大學的秘密精英組織為例。

在幾乎所有的一流大學中,都存在一些相對私密的精英社團,這些社團的成員來自美國政界、商界、教育界重要人物的家庭。

像耶魯大學的「骷髏會」,作為美國最神秘也最有權勢的同學會,其入會條件之一就是出身於美國東部的豪門世家,受過良好的高中教育。

這些人後來多數都站在美國政治與經濟權力金字塔的塔尖上,例如美國前總統小布希。

「骷髏會」的成員幾乎遍布美國白宮、國會、內閣各部、最高法院以至於中央情報局。

他們彼此之間形成的人脈網絡,很多時候比實際的金錢更為有用。

除了上述以外,金錢和家族勢力還能夠給立志走上仕途的家族成員帶來其他的好處,比如知名度、支持率,以及政治獻金等。

可以說,家族豐厚的政治遺產為其家族成員取得仕途上的成功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捷徑」。

三、美國政治的「權貴式經營」與「美式民主」的欺騙性

美國政治的「權貴式經營」並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早在美利堅合眾國誕生時就已經存在。

美國政治是豪門望族在金錢的加持下所進行的自娛自樂的遊戲,「美式民主」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1.憲法為權貴掌控國家權力提供了便利。

美國憲法一直被人們認為是美國民主制度的來源與依據。

然而,制定憲法的美國「國父們」的初衷並不是提倡代表民意的民主,而是以法律和正義的名義來限制民意的暢達。

他們不願意建立一個由眾議院主導(或民意主導)的政體,因此費盡心思削弱眾議院的權力:由最具有身份、地位與財富的「高貴人士」組成上議院(參議院),分割立法權;賦予總統「帝王般的權力」,讓其政治地位高於議會;賦予「具有貴族色彩且不受民意影響的最高法院」權力,在必要時可以宣布立法無效。

這樣做於他們有什麼好處呢?財大氣粗的豪門望族可以穩穩地掌控國家權力,不必受到民意的「騷擾」,例如亞當斯、漢密爾頓、羅斯福、甘迺迪等家族。

2.由金錢加持的「選舉」讓民主僅「服務」於少數人。

選舉一向被認為是民主最直接的體現形式,選舉制度也是美式民主的基石。

然而,由金錢所加持的選舉並不能讓所有人都可以依靠這一制度進入美國的權力體系,美國選舉的公正性並非真實存在。

尤其是在201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一項取消政治獻金上限的法律規定之後。

實際上,2010年1月在著名的「聯合公民訴訟案」中,最高法院以「政治募捐屬言論自由的一種」為由,裁定政府限制企業、工會「投資」選舉宣傳的行為非法,就已突破了對「金主」投資的限制。

2012年歐巴馬、羅姆尼等候選人為了大選得利,千方百計討好富人,獲得巨額籌款,最後花費高達60億美元,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燒錢的大選」。

而今年的大選,有美國機構預計其花費甚至高出2012年選舉。

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指出,美國1%的人每年拿走國民收入的25%,控制著40%的財富。

美國所有的參議員和大部分眾議員赴任時是這1%人的跟班,在任時服侍這1%,留任時依賴這1%。

按照有些人的說法,「美國選舉已經成為『錢舉』」。

在政治「家族化」「世襲化」現象影響下出現的掌權者,在制訂政策時,必然會優先考慮自己及盟友的利益,而非普通民眾的利益,這大大降低了美國民主的廣度。

「金主」出錢支持候選人並非一無所求,而是建立在金錢與權力的交易基礎上的。

一旦候選人獲勝,那麼就會對自己的「金主」要麼進行政治任命,要麼制定有利的政策加以回報。

以小布希政府為例。

在大選籌款中,當時貢獻最大的是「先鋒俱樂部」。

小布希就任總統後,前後共任命了該俱樂部43人,其中2位擔任部長要職,19位出任駐外大使。

而2001年小布希政府冒著世界反對輿論退出《京都議定書》的決定,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支持(至少不得罪)石油和天然氣等支持過自己競選的大公司。

除了小布希政府,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

簡單依靠選票的選舉競爭為政客們的政治投機大行方便,導致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大眾的利益遭到決策者的漠視,社會弱勢群體亦無法得到保護。

可以說,錢與權的交易使美國的民主更多地為少數富人「服務」,而離普通民眾越來越遠。

3.權貴家族長期把持「朝政」,破壞了美國民眾的民主觀。

我們經常在各種場合和媒體報導中了解到美國民眾對少數幾個豪門望族壟斷美國政治的擔心與反感,但政治家族在選舉中一再勝出也透露出美國人對這一現象的接受和妥協。

美國網絡雜誌《Slate》曾指明,「家族政治本來就是美國的一部分,從建國初始,這樣的情況就一直存在。

」長期以來,美國權勢的集中性已經在民眾心中造成一種對民主的誤解。

幾大家族成員長期霸占美國權柄,「這一現象或許違反了機會平等原則,但並沒有違反統計學規律。

在全世界,在政商界,權力仍然集中在少數家族手中。

權勢王朝正被普遍接受。

」而從美國民眾對希拉蕊和川普競選結果的期待,以及柯林頓家族和布希家族的後輩是否還會在下一輪、甚至下下一輪的大選中競爭的猜測中,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政治家族長期把持權力這一「既定事實」,已經降低了美國民眾對民主的感知,破壞了美國民眾的民主觀。

表面上,美國的權力掌控者都是經過選舉代表普通民眾的,美國自己也標榜為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然而,一個個權貴家族輪流執掌美國政壇的歷史現實卻有力地揭示出:一場場大選就是美國權貴的走秀場,他們通過這場走秀,為下一步掌控國家權力尋求正當性的外衣。

2016年的總統選舉也不例外。

不論是民主黨的希拉蕊獲勝,還是共和黨的川普獲勝,都改變不了他們非富即貴的事實。

這再一次證明,美國政治僅是豪門望族的遊戲場,美國的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美國的歷史是美國特色的家族統治和門閥政治的歷史。

豪門望族以金錢加持選舉,隨後,他們又以選票來為手中的權力披上正當性的外衣,使其為自己及盟友服務。

美國民主的本質實際上就是少數有錢有勢者制定規則,以維護他們利益的工具。

在美國國內如此,在世界上其他西方國家也是如此。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802680]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中亞研究所)

責任編輯:李艷玲 高天鼎

▲全文轉載自「紅旗文稿」微信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