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先天八卦的理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古人在對待天地的理解上有其自己的認識。

《周易繫辭》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想推而歲成焉。

」。

古人發現立於地平之上,面南而佇。

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循環不止,從而形成了晝夜交替。

我們現在明白這是因為地球圍繞太陽在旋轉,因為地球是逆時針從西往東公轉,並且自己也在逆時針自轉,才產生了晝夜交替。

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狀的,地球離太陽的遠近對氣候變化起到了作用,因為太陽光射的角度不同,冷暖也就產生了。


古人把太陽比作「日者,火精也。

」,《淮南子.天文篇》:「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

這是古人對太陽自東而西高度變化分成的時段。

「遠日下而寒,近日下而暑」,這裡的遠日和近日是古人在觀察太陽的直觀印象。

其實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近日點和遠日點。

古人認為在天地未開的時候,宇宙是一片混沌,沒有形體,宇宙在形成過程中,產生出元氣,清明的部分上升形成了天,重濁部分下沉凝結形成了地。

天地二氣相融合在一起,孕育出了陰陽二氣。

《周易》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古人以為天是圓的,一氣上下,周而復始,循環無端,太極之象,太極而生兩儀,兩儀而分陰陽,陰陽而化萬物。


天地而成,位列上下,日月行於天地之中,位列東西。

雷動於地下,風吹於天上,澤從天上下,山從地下上,澤上仰天,山下俯地,天地反覆,陰陽始化,山澤通氣,有生有成,雷風相薄,有升有降,水火相射,有寒有暑,八卦之象也。


先天八卦,乾為天,坤為地,離為火,坎為水,兌為澤,艮為山,震為雷,巽為風。

天地包羅萬象,日月運行無常。

太陽自左旋而陽氣生,故卦位震一陽,在左至下,為陽一生。

離二陽一陰在左中,兌二陽在左上,乾三陽而級。

陽生自下而上,自左而右,順行天道。

太陰自右退而陰氣生,故巽一陰,艮二陰,坤三陰,在右。

此為八卦之氣也。


一氣順上,則為震、兌、離、乾之陽,一氣逆下,則為巽、坎、艮、坤之陰。

陽退即陰生,陽進即陰退。

陰陽二氣孕育萬物生長,陰陽二氣不正之氣便形成了怒氣,風便是怒氣產生。

陰陽二氣相互交媾,便形成了雨。

陰陽二氣相迫近,便生成了雷。

陽氣處於強勢,便形成了露水,陰氣處於強勢,便形成了霜雪。

人也秉天地陰陽之氣而生,陽氣剛健,形成了命,陰氣和順,凝聚為性。

陰陽相合,健順而一,性命便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