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擇日對於二十四節氣計算要熟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想必你還記得,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科書中,講到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的軌道是一個近似正圓的橢圓,在這個公轉軌道上,分別被固定的二分二日四點分開,就拿秋分日來說,這一天太陽會直射赤道,但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不斷的自轉和公轉的,從北極上空上看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都是自西向東的,只有當地球轉到秋分那一時刻的位置時,地球的晨昏圈才會和經線圈重合,其夾角為0°,過了這一時刻,二者就會有夾角,所以秋分只在某日的某市某分某秒,是個精確的時間。

同理,所有的二十四節氣都是這樣的道理。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

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現在的農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曆與陽曆結合的一種陰陽曆。

農曆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曆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很大(閏年13個月)。

為了規範年的天數,農曆紀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並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農曆的一年是從當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08年是農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從公曆2008年2月7日(農曆正月初一),而是公曆2008年2月4日。

二 十 四 節 氣 表

(按公元月日計算)

七十二候

季節 月份 節 氣 太陽到達黃經 第一候 第二候 第三候

春 孟春 立 春 315° 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上冰

2月3——5日

雨 水 330° 桃始花 倉庚鳴 鷹化為鳩

2月18——20日

仲春 驚 蟄 345° 獺祭魚 鴻雁來 草木萌動

3月5——7日

春 分 0° 玄鳥至 雷乃發聲 始電

3月20——21日

季春 清 明 15° 桐始華 田鼠化為鴽 虹始見

4月4——6日

谷 雨 30° 萍始生 鳴鳩拂其羽 戴勝降於桑

4月19——21日

夏 孟夏 立 夏 45° 螻蟈鳴 蚯蚓出 王瓜生

5月5——7日

小 滿 60° 苦菜秀 靡草死 小暑至

5月20——22日

仲夏 芒 種 75° 螳螂生 鵙始鳴 反舌無聲

6月5——7日

夏 至 90° 鹿角解 蜩始鳴 半夏生

6月21日——22日

季夏 小 暑 105° 溫風至 蟋蟀居辟 鷹乃學習

7月6——8日

大 暑 120° 腐草化為螢 土潤溽暑 大雨時行

7月22——24日

秋 孟秋 立 秋 135° 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8月7——9日

處 暑 150° 鷹乃祭鳥 天地始肅 禾乃登

8月22——24日

仲秋 白 露 165° 鴻雁來 玄鳥歸 群鳥養羞

9月7——9日

秋 分 180° 雷始收聲 蟄蟲培戶 水始涸

9月22——24日

季秋 寒 露 195° 鴻雁來賓 雀攻大水為蛤 菊有黃花

10月8——9日

霜 降 210° 豺乃祭獸 草木黃落 蟄蟲咸俯

10月23——24日

冬 孟冬 立 冬 225° 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11月7——8日

小 雪 240° 虹藏不見 天氣上騰 閉塞而成冬

11月22——23日 地氣下降

仲冬 大 雪 255° 鴠鳥不鳴 虎始交 荔挺生

12月6——8日

冬 至 270° 蚯蚓結 麋角解 水泉動

12月21——23日

季冬 小 寒 285° 雁北向 鵲始巢 雉始雊

1月5——7日

大 寒 300° 雞始乳 鷙鳥厲疾 水澤腹堅

1月20——21日

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

「立」即開始的意思。

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

「至」意為極、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

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

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

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

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

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

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

立春:斗指東北。

太陽黃經為315度。

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

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 斗指壬。

太陽黃經為330°。

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斗指丁。

太陽黃經為345°。

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

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

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

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

」「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春分:斗指壬。

太陽黃經為0°。

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

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

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

太陽黃經為15°。

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能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

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穀雨:斗指癸。

太陽黃經為30°。

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

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斗指東南。

太陽黃經為45°。

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

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滿:斗指甲。

太陽黃經為60°。

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北斗指向已。

太陽黃經為75°。

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

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

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霉,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

太陽黃經為90°。

太陽在黃經90°「夏至點」時,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

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所心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生到最北的一日。

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小暑:斗指辛。

太陽黃經為105°。

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是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大暑:斗指丙。

太陽黃經為120°。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

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

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

太陽黃經為135°。

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

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斗指戊。

太陽黃經為150°。

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

暑氣就要散了。

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

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

白露:斗指癸。

太陽黃經為165°。

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最多。

秋分:斗指已。

太陽黃經為180°。

秋分這一天同春人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

依我國舊曆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

但在天文學上規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

寒露:斗指甲。

太陽黃經為195°。

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

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

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陽黃經為210°。

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陽黃經為225°。

習慣上,我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

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

立冬一過,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小雪:太陽黃經為240°。

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

小雪前後,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南方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大雪:太陽黃經為255°。

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蕩」的嚴冬了。

冬至:太陽黃經為270°。

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小寒:太陽黃經為285°。

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

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太陽黃經為300°。

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

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

諺云:「三九四九不出手」。

大寒以後,立春接著到來,天氣漸暖。

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完在了一個循環。

節氣的來源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

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

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

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節氣的劃分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其實,它是根據陽曆劃定的。

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

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15°。

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

並有兩句口訣: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

二十四節氣按月分布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

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斗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

所謂斗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