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事都憋在心裡?丨心理學:警惕你可能正處於壓抑之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常常有這些體驗:

  • 你在那些情感很強烈的人身邊會覺得不舒服
  • 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感受或想法,它們出現時你時常會有種「沒必要」的感覺
  • 你幾乎從不哭泣或大聲喊叫
  • 你覺得自己大多數時候都感覺「還好」,也會這樣告訴他人
  • 你會階段性地依賴一些「逃避式習慣」,比如暴飲暴食,瘋狂購物或暴睡
  • 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什麼
  • 如果你認真聆聽自己的內心,會發現有很多苛責的聲音,可能是針對他人的,也可能是針對自己的
  • 你對失控懷有強烈的恐懼,希望自己對周遭一切都有所控制

如果是的話,你可能正處於壓抑之中。

「壓抑」是什麼?

壓抑是一種情緒管理方法,心理學家將它定義為當情緒被喚起時,不作出任何表達性的舉動,克制自己釋放出表現該情緒的面部表情,行為和言語等等,以此掩藏自己此刻的情緒體驗。

壓抑通常被看作一種消極的自我管理策略。

大量研究發現壓抑自我表達,與睡眠障礙、心理壓力感、精神疾病(如抑鬱)與一些生理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相關

圖自pexel

為什麼我們會壓抑情緒和想法?

有研究者認為,一個人傾向於壓抑還是表達,是一種個人特質,和天生的氣質類型有一定的關係。

但一個人由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從願意表達到選擇壓抑,則是一種更常見的情況。

有學者認為,總是選擇壓抑自己和一個人過於嚴苛的超我有一定的關係。

比如,在你想要表達你的負面情緒時,你的「超我」可能會告訴你別這樣做,會顯得你很軟弱。

又或是,過去的負面經歷讓我們不敢表達。

如果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表達總是被忽視、無法得到回應,或是他們在表達情感和願望時時常遭受來自他人的嘲笑或否認等負面反應,他們就會漸漸學會用壓抑代替表達。

隨著年齡、閱歷的增加,大家內心的想法和情感並沒有消失,卻學會了牢牢地壓在心裡。

人們很難像想像中那樣,只壓抑某一部分的自己。

當一個人開始壓抑自己的情感、想法和行為時,他們整個人都會逐漸進入一個相對壓抑的狀態之中。

它雖然是一種「策略」,但卻並不是那麼收放自如。

換言之,當我們說一個人「壓抑」時,說的更像是一種穩定的傾向和常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壓抑本身也是一種危險的策略。

圖自pexel

為什麼說壓抑不好?

1. 越壓抑越會發反彈

對於我們內心那些強烈的情緒、念頭和行為衝動,我們是壓抑不了的。

表面上,我們的確能夠在產生了那些情感或想法的當下壓制住它們,不表達出來;但實際上,那些我們試圖壓抑的東西會以更激烈的形式再回到我們身上。

這種現象被學者們稱作壓抑的回彈效應。

比如,人們常常在分手後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去想前任,壓抑自己的思念和複合的衝動;但我們也會發現,越是這樣做,就越會不受控制地想到和對方有關的一切,就越是想要去聯繫對方。

或者,在第二天有要事時,我們越是想壓抑住自己焦慮和緊張的心情儘快入睡,就會越發焦慮,並且需要花費比平時更長的時間才能睡著。

2. 越壓抑越孤單

壓抑自己,你會逐漸變得孤僻,並成為他人眼中的孤僻者。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過多的自我壓抑會讓人產生一種「我不是真實的」的感受。

這種對自身存在的不真實感,不僅會讓人們變得更加不喜歡自己,也會妨礙我們去與他人建立聯結。

這是因為,在你自己逐漸看不到本真的自己的同時,那個想靠近你的人也會相信你是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了,不願意讓他看見。

這種本能可能正是聯結我們和自己,以及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那座橋。

圖自pexel

習慣性壓抑的人該怎麼做?

對於那些習慣性壓抑自我感受、想法和衝動的人,我們有以下2條建議,

1.留意自己的身心體驗

努力地、有意識地覺察自己每一個時刻中的身心體驗——就像你之前努力地壓抑自己一樣。

你需要在每一個讓你覺得不那麼喜歡或舒服的情緒、念頭或行為衝動產生時,去捕捉它們,覺察在那個瞬間你的所有感受,包括身體的感受,也包括你下意識地想要壓抑它們的感受。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儘量控制住自己以任何形式去評價你所產生的那種感受或想法,也不要去想「為什麼」——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為什麼我會這麼想。

在這時候,你需要關注的只有「是什麼」——我感受到的是什麼,我的想法和衝動是什麼。

如果你怕自己忘記,可以拿筆記下當時的情境和你覺察到的東西,但不要記錄任何主觀的評論。

2.嘗試表達

這種嘗試一定是循序漸進的。

比如在一開始,你只要做到在讓你覺得最舒服和安心的關係中,偶爾表達出自己的一些「難以啟齒」的情感和念頭,就已經很好了。

如果你覺得有困難,這種表達也不一定要是面對面的、實時的,甚至你可以在已經下意識地壓抑了它們之後,再在某個合適的機會告訴他,你在哪一個時刻產生過怎樣的情感/想法/衝動,以及你壓抑了它們。

在覺察自身和表達自身的過程中,你會慢慢找回你丟失的那種「本真感」。

這種本真感是你想要靠近自己、喜歡自己所必需的,也是他人想要靠近你、喜歡你所必需的。

你要知道,我們內心最隱秘的渴望,是真實的那個「我」被完全看見,而不是壓制住那個最希望被看見的「我」。

其他,留言告訴我們

更多有趣又有乾貨的心理學,歡迎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