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被操縱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他人操縱你的時候,你首先能感到情緒的變化。

在社交中,你可能會有以下的情緒和感受:

興奮、喜悅、欣喜、甜蜜、精力充沛、興高采烈、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振奮、開心、高興、快樂、愉快、幸福、陶醉、滿足、欣慰、心曠神怡、喜出望外、平靜、自在、舒適、放鬆、踏實、安全、溫暖、放心、無憂無慮……

當這些情緒和感受出現的時候,表示你對自己的社交很滿意。

如果社交過程並不順利,你會有以下的情緒和感受:

害怕、擔心、焦慮、憂慮、著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憂傷、沮喪、灰心、氣餒、泄氣、絕望、傷感、淒涼、悲傷、惱怒、憤怒、苦惱、生氣、厭煩、不滿、不快、不耐煩、不高興、震驚、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獨、鬱悶、難過、悲觀、沉重、麻木、精疲力盡、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無精打采、尷尬、慚愧、內疚、嫉妒、遺憾、不舒服……

當他人對你使用操縱行為的時候,這些情緒和感受非常強烈。

實際上,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任意打斷、拒不回應、批判等都是操縱行為的表現。

也就是說,在人與人互動中,如果他人讓你出現負面情緒和消極感受,多數情況是因為有人在對你使用操縱行為。

操縱行為實際上就是引起你情緒化的反應。

若就事論事,他們贏不了你,所以那些用心險惡的人會試圖引起你情緒化的反應,讓你無法保持合理冷靜的想法。

這就像在不公平的競技場上比賽一樣,不管輸贏如何,都能讓你失去冷靜和基本的判斷力——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曾有一位朋友說道:與人爭論的時候,經常被他人駁的啞口無言,而事後又能想起應對的方法。

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情緒化的反應,而且和大腦密切相關。

大腦和情緒的關係

首先,你需要了解大腦的功能。

人的大腦由三部分組成,從裡向外分別是:原始腦、動物腦、高級腦。

其中高級腦是最晚出現的,是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

這三部分大腦是這樣分工的:

原始腦:主要負責人體的基本身理需求,比如呼吸、心臟跳動等,它並沒有思考的成分。

原始腦也會負責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助你做出各種動作和反應。

可以說,你的一切無意識行為,都是原始腦在掌控。

動物腦:主要對自身的安全負責。

當身陷險境的時候,動物腦會根據情況做出「攻擊」或「逃避」指示來消除危險。

高級腦:主要負責理性思考和認知,它從原始腦和動物腦那裡收集數據,指示身體做出合理的、可操作的行動計劃。

在正常情況下,高級腦占主導地位,所以我們會有各種邏輯性的、人性化的、聰明的人類行為。

這三部分大腦中,原始腦最強大。

比如:當感覺飢餓的時候,你不會想如何獲得一份高薪工作(高級腦)或報復你的敵人(動物腦),此時你只想找到食物填飽肚子;動物腦是當你遇到危險的時候,它才會起作用。

比如:面對一隻老虎,你不會想如何做一份商業計劃,此時你只想避開這隻該死的猛獸;高級腦對人的影響最小,只有在身理需求滿足和沒有危險的時候,它才會占主導地位。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高級腦不僅負責思考和認知,也出現了很多「自我」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自尊、人格、道德、人性等,這些精神意義上的內容也成了人的一部分,被動物腦納入「安全範圍」之內。

當有人侵犯這些「自我」精神的時候,動物腦也會作出反應。

然而,侵犯「自我」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實際上的傷害,於是,為了防禦和警示這些無形危險,動物腦也相對進化出了「情緒」:動物腦的「攻擊」進化成積極的情緒和感受(愛、歡樂、愉悅等);「逃避」進化成消極的情緒和感受(悲哀、憤怒、嫉妒等)。

所以,當他人侮辱、侵犯我們的自尊、人格、道德、人性的時候,我們會有各種情緒反應。

操縱行為的本質:控制你的注意力

從前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任何操縱行為都包含對自尊、人格、道德、人性的侵犯。

當操縱行為出現的時候,雖然你的高級腦不能一一辨別,但你的動物腦會感到威脅,並發出警告,激發各種情緒反應。

當動物腦感到「自我」被侵犯的時候,人就會出現某種情緒,此時的情緒非常活躍。

同時又因為動物腦比高級腦對人的影響大,所以人就會在情緒(動物腦)的干擾下做出情緒化的反應。

由於動物腦並不會合情合理、有邏輯的思考,它只負責安全,所以當情緒(動物腦)干擾理性思維(高級腦)的時候,我們會做出一些看起來非常「衝動」、「沒有深思熟慮」的事情。

不過這並不是最主要的。

當「自我」被侵犯的時候,動物腦會非常「警覺」,並調動全身進入「攻擊」或「防禦」狀態(激發各種情緒)。

就像一隻猛獸遇到獵物一樣,肌肉緊繃、身體僵硬,隨時準備出擊。

所以,當發生衝突的時候,自己的身體會特別緊張,事後我們也能感覺到。

有一點是我們感覺不到的:由於動物腦的「警覺」,自身的注意力也會高度集中。

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會「忽略」其他干擾,只能注意到侵犯「自我」的「危險」,並積聚全身能量應對威脅。

因為此時動物腦起主導作用(集中精力應對「危險」),高級腦的理性思維功能也會被暫時「忽略」。

所以,爭執的時候,人們的行為很少有邏輯性、合理性,更像是一種「反擊」。

直到威脅解除後,高級腦的理性思維才會重新占據主導地位。

舉個例子:在一次社交活動中,有人突然對你的人品道德出言不遜,你感到很憤怒(動物腦主導)。

為了證明自己的人品道德,你只好全力(集中注意力)為自己辯解,你倆可能就這個問題無休無止地爭執下去,甚至引發鬥毆。

事後(高級腦主導)你才緩過神來:他其實是想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而已。

問題是:自己當時怎麼沒有看出來呢?(當時,因為情緒激動,你只顧著為自己辯解,根本沒有注意到其他細節)

由此可知:操縱行為會引起你情緒化的反應,並控制你的注意力。

這就解答了前面的問題:與人爭論的時候,有人之所以被駁的啞口無言,是因為此時的動物腦起主導作用(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緒比較活躍;高級腦處於從屬地位,理性思維並不活躍。

事後,因為自身解除了危險(動物腦不再起主導作用),高級腦開始發揮它的正常功能,所以我們能想起「合理的」、「有邏輯性的」、「聰明的」應對方法。

溝通的框架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框架」,框架是社交中另一種控制注意力的表現。

現在我舉個例子說明這個問題:

女:你對我一點也不好!

男:我沒有啊,平時不是挺照顧你的嗎?

女:反正你不關心我。

男:我關心你啊,告訴我你怎麼了,遇到什麼問題了嗎?

女:那你昨天為什麼不來接我下班?

男:我告訴過你啊,我昨天參加朋友的聚會去了。

女:聚了一天?接我回家能用多長時間,連這點時間也趕不上?

男:人太多了我得應酬,走不開啊。

女:那你跟你朋友玩吧,以後別來見我。

男:那麼多朋友都在,我能離得開嗎?再說了,人家剛從外地回來。

女:剛回來怎麼了?以後不是還有見面的機會嗎!

男:(無法辯解)好了,別生氣了,是我不好。

……

很明顯,例子中這個男人落入了女人的溝通框架。

從一開始,女人的觀點就是「你不關心我」,接下來的談話基本都是圍繞這個觀點展開的。

男人不斷地證明自己「並沒有做錯」,女人卻不接受,男人只好被迫承認是自己的問題。

不管最後結果如何,兩人的談話都困在女人一開始的觀點裡面。

人們在溝通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定義各種各樣的框架。

所謂溝通中的框架,其實就是控制觀點。

誰控制了觀點,誰就控制了溝通。

事實證明:如果你落入了某人的框架,即使反駁也沒什麼效果,結果只會對你不利。

這是因為:社交中的大部分看法和觀點都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誰的框架強,誰就是「正確答案」,如果一個人搶先說出觀點(定義框架):「先有雞」,不管另一個人同意或反對這個觀點,辯論的結果都會傾向:「先有雞」這個方向。

懂得搶先定義框架的人,就是社交中的「強者」。

也就是說:看起來你可以接受或拒絕他人的觀點,其實你根本沒有拒絕的餘地——你可以為自己辯解,但你的辯解毫無力量:不管你說什麼,別人都能拿出「有力」的說法反駁你。

就算最後你贏了,你緊張的神情和身體語言也會暴露你的不自信。

落入框架的時候,你會針對他人的觀點為自己辯解,你針對的,就是你的注意力所在。

所以說,控制框架也是控制注意力的一種表現。

那我們該如何防止落入框架呢?很簡單,轉移對方的觀點(注意力)就行了。

例如:

女:你對我一點也不好!

男:我沒有啊,平時不是挺照顧你的嗎?

女:反正你不關心我。

男:我關心你啊,告訴我你怎麼了,遇到什麼問題了嗎?

女:那你昨天為什麼不來接我下班?

男:我告訴過你啊,我昨天參加朋友的聚會去了。

女:聚了一天?接我回家能用多長時間,連這點時間也趕不上?

男:你是不是昨天有事來?因為我不在你沒辦成?(轉移觀點)

女:啊,你怎麼知道,我想下班後去市區買衣服。

男:我就知道,明明想讓我跟你去買衣服,卻非要怪我不關心你。

女:嘿嘿

……

面對女人給出的框架,男人並沒有落入框架裡面,反而成功反轉,讓女人落入「明明想讓我跟你去買衣服,卻非要怪我不關心你」的框架裡面。

這就像桌子上的一杯水,有人說杯子裡只有一半的水,有人說杯子裡的水還差一半就滿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同一件事情得出的結論也不相同。

即使懂得「溝通框架」的人,也經常落入他人的框架。

這是為什麼呢?一方面,框架只對人的潛意識有效果,一般情況下很難察覺,所以你總在無意識中落入他人的框架。

另一方面,就像我前面說的:人與人的溝通不只是冰冷的語言文字,還有各種情感的參雜,而情感也是潛意識的一部分——在後面的內容中,我會詳細說明這兩個問題。

擦亮你的眼睛

在這部分內容中,我會告訴你一些關於操縱者的常識,看看你的周圍是否也有這些現象。

誰是最常見的操縱者

在社交中,這幾類人的操縱行為比較多:

1、女人:這並不是對女人的偏見。

女人在自然的進化中是個弱者,為了尋求保護,她們進化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檢驗身邊的男人是否值得託付終身,所以女人常常會無意識地對男人進行測試,這些測試基本上都是一些操縱行為。

即使這個女孩看起來善良、可愛、天真無邪,也是操縱行為的運用高手。

我發現,在某些情況下,連幾歲的小女孩也會熟練地使用這些技巧。

如果你感覺不到,只需注意下你母親的嘮叨就知道了。

很多男人追不到女人就是因為被操縱行為所困擾。

2、社交中的「明星」:在你的朋友圈中,有這麼一類人:他們侃侃而談、滔滔不絕,整個聚會的注意力幾乎都在這類人身上。

如果你能冷靜地觀察這些人,你會發現這些現象:當他人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這類人會通過貶低的方式(例如:你根本不懂、你沒弄明白、你考慮的太少等)制止他人發言;如果有人說一些他們並不熟悉的話題,這類人一般會這樣說:「這裡不談這個」、「別在這種場合說這個」或其他制止話題的方式等,其他人基本上沒有發言的機會。

這些人看起來似乎什麼都知道,其實他們是通過「控制注意力」的方式把談話轉移到他們熟悉的話題上,以此成為社交中的焦點。

在私下,這類人是那種看起來「頭腦靈活、見多識廣、有主見」的人,有的人會無意識地模仿這些人的一舉一動。

然而,多數人都意識不到(其實是自己不願意承認):和這類人交往很不舒服。

其實,這類人最害怕的就是別人忽略他,所以才會有大量的操縱行為。

3、上司或長輩:在中國,「上司」這類人有各種各樣的「特權」,最主要的就是掌控下屬的權利。

所以,這類人會有大量的、明顯的操縱行為,作為下屬的你只有被迫接受的份。

你的長輩也會對你使用操縱行為,尤其是你小的時候。

當你成人後,有一部分長輩會尊重你的獨立人格,不再干預你的日常生活。

而另一部分人,不管孩子是否成人,都會頻繁使用各種操縱行為控制你。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會質疑你的判斷能力。

人在成長過程中,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加,辨別對錯的經驗也會增加。

當成人以後,就會擁有與多數人相等的辨別能力。

而操縱者長輩不會相信這一點,他們依然會告誡你:不要和誰誰誰來往、不要參與什麼什麼活動、不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他們不需要什麼技巧,僅憑自己的付出就能讓你產生深深的內疚感:

「我養活你這麼大,你就不能聽我的?我這都是為你好!」——多麼熟悉的一句話。

這三類人為了讓你注意她、看重他、聽他的話,會用各種操縱行為控制你的注意力。

不要得意忘形

在前面所講的操縱行為中,多數都只針對消極情緒和感受。

而在現實生活中,操縱者也會利用積極情緒來操縱我們。

一般來說就是帶給你各種心情愉悅的感受,讓你有極大的滿足感。

在你得意忘形的時候,乘機提出很過分的請求。

在麻痹大意的情況下,你會貿然答應對方請求,事後自己會感覺很後悔。

例如:

小剛的建材生意剛開始,為了穩定的現金流,急需一筆數額較大的交易來回款。

小明有個朋友恰好有這方面的需求,就幫小剛促成了這筆交易。

為了感謝小明的幫忙,小剛請小明吃飯。

在飯桌上,兩人相談甚歡,小剛對小明更是感激不盡。

小明乘機向小剛提出免費幫他裝修新家的請求,小剛覺得裝修一個新家花不了多少錢,更何況這次賺的不少,就當付給小明的佣金。

所以小剛並沒有細想,頭腦一熱就答應了。

後來在裝修的時候,小明不斷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並且多次更改已裝修好的地方,以至於到最後,小剛不僅賠了所有的利潤,還倒貼了不少。

這就是操縱者的險惡用心。

你身邊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當他提出過分要求的時候,根本不會考慮你的心情和難處,他壓根就不在意你的感受——總是無休止地索取、自私自利。

還有一種類似的情況,經常出現在交往不久的男女關係中。

假如一個男人與心儀已久的女人約會,並在初次約會中獲得對方的好感,運氣好的話,還能拉到意中人的手。

這個時候,會有部分男人開始趾高氣揚、得意洋洋,很可能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情,這一切會被女人看在眼裡。

接下來,女人會用各種操縱行為考驗這個男人,看看他能不能承受住壓力。

如果通過考驗,兩人就能獲得甜蜜的愛情;如果男人很容易就被操縱,那他就會被女人拋棄。

有位朋友曾經跟我這樣說過:

「有人給我介紹過一個女人,第一次見面我和她相談甚歡,兩人感覺特別投緣。

在以後的時間裡,兩人總是互相開玩笑。

她總是說不過我,經常被我說倒。

後來玩笑開的越來越過分,甚至把她扯上了葷段子(色情笑話)。

「有一天,她忽然就不理我了。

我感到很意外,問她為什麼不理我。

她說我說的話很難聽。

當時我也沒有在意,以為這是她故意的。

兩天以後,她還是不理我,我開始害怕和擔憂。

因為我感覺兩人比較投緣,不想失去她。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並通過即時聊天工具向她道歉,她還是沒有回應。

「後來她也斷斷續續的主動和我聯繫過幾次,但每當她說不過我的時候,都以我說話很難聽的理由中斷聯繫,在這期間我好幾次向她道歉。

雖然當時我還沒有察覺到她在使用操縱行為,但我覺得這種情況很不正常,於是就徹底斷絕了聯繫。

「等我再次戀愛的時候,我才徹底看清真相。

因為她總是說不過我,所以她隨便編了個理由(說話難聽)試圖引起我的內疚感來控制我,如果我當時堅持不去理她,可能以後的故事會有所不同。

而我並沒有意識到她的用心,還多次向她道歉。

而她覺得這個方法有效,然後開始變本加厲的使用。

每次兩人說話,幾乎都是她生氣的不理我。

「你知道真相是什麼嗎?開色情玩笑是她起的頭,而我仔細的分析之後,除了她,別人從沒說過我說話難聽。

也就是說,她說我說話難聽,可能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她太過敏感,二是因為她總是讓人對她說難聽的話。

她也提過,以前別人給她介紹的對象都是以相同的理由分手的:她總是責怪別人說話難聽。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

以前我一直當她是個成熟、善良、漂亮的女人,現在看來,雖然她不算是一個壞人,不過也就那樣。

這個事情的主要原因在我,是我把她想的太完美了。

她其實和別的女人沒什麼不同,僅僅只是一開始和我說話投緣罷了。

識別社交中的框架

框架是溝通中最常見的現象,是一種控制內在注意力的技巧。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只要與他人溝通,你們之間就存在溝通框架。

如果話題是談論客觀存在的事物,那框架就是對話題的看法(觀點)。

例如:

男:老婆,昨天咱倆商量好去下館子,不過今天的工作忙,要加班,改明天晚上吧。

女:明晚幾點?

男:大概晚上7點多。

女:明天晚上也沒那麼高的興致了。

……

例子中男方的主要話題是「因為工作忙,下館子改時間了」,而女方卻給出了框架:「沒那麼高的興致了」。

這個例子說明,溝通時,框架會時不時地出現,框架是溝通的一部分。

溝通的時候,如果你不給話題定義框架,他人就會為你定義框架,讓對話陷入被動的局面。

強勢的人,會預先為話題定義框架。

例如:

「小剛答應今天和我去釣魚,到現在還不見人影(話題),他總是言而無信(框架)。

「是啊,上次我也碰到同樣的狀況,他答應我……」

預設框架有一個好處:它能控制談話的主題。

比如上面這句話,很顯然接下來的對話會圍繞「小剛言而無信」這個觀點談論下去,至於小剛為什麼「到現在還不見人影」或小剛發生了其他事情等等都不重要了。

識別框架很簡單:在溝通中,如果所有的談話都圍繞一個觀點展開,不管話題延伸了多遠,都在同一個框架中。

例如:

甲:我覺得孫悟空的本事並不大,就是臉皮厚。

(框架:本事並不大)

乙:我同意,碰到厲害的妖怪,就得搬救兵。

丙:就像我們單位的李剛,看起來厲害,其實是老總撐腰罷了。

丁:我恰好相反,我老婆她家勢力大,不過在家她聽我的。

……

這四個人其實都在同一個框架裡面談話。

即使丁說的情況相反,也不過是框架的對立面而已。

就像我在前面說的:如果落入框架,即使持對立意見也還是在框架中。

但有時候,看似相同的一兩句話就改變了框架。

例如:

「我撓你腋窩的時候,你為什麼不痒痒?沒感覺嗎?」(框架:沒感覺)

「你撓痒痒的地方,確定是腋窩嗎?」(框架:撓痒痒的位置)

這段簡單的對話中,一個人問的是「為什麼撓痒痒沒感覺」,而另一個人卻說的是「撓痒痒的位置」。

從字面上看,似乎說的是同一件事情,其實觀點完全不同。

當一個人提問的時候,正常情況下另一個人會按照問題做出回答,而這個回答的人卻提出另一個框架反向提問——簡單的一句話就重新定義了框架。

前面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小剛昨天有沒有來交檔案?」

「你知道的,小剛這個人一般都是拖拖拉拉的……」(框架:小剛的言行)

聽起來好像回答了前者的問題,其實什麼都沒說。

接下來兩人可能就小剛的言行問題討論下去,不過至始至終提問者都不會明確知道:小剛到底有沒有交檔案呢?

最後我要說,謹慎用「框架」的方式與人交流。

如果你平時不是一個強勢的人,這種交流方式不僅會讓人感覺不舒服,而且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別人看不到你的強勢,反而感覺你說話陰陽怪氣。

後面的內容中,我會教你一些不被人掌控、防止落入框架的溝通技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