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是高等的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人感應的全息思維模式
《周易·繫辭上》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這種一分為二的推演法,同時又是建立在八卦歸四象,四象歸兩儀,兩儀歸太極的合二為一的歸納法基礎之上的。

體現了古人萬物一體的整體思維模式。


《周易·說卦》云:「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先哲認為人是天地的產物,人與自然相通、天地相合,人與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天地之道與人合為三才。

《周易·繫辭下》云:「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易傳》中以五、六兩爻象徵天,初、二兩爻象徵地,中間三、四爻象徵天人。

《周易·說卦》又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儀;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這充分說明天地之道與人道所遵循的法則是一致的,均以陰陽、剛柔、仁義作為變化的法則,它們之間對立統一、和諧共處,有著共同的運行規律,因此可以天人相通,萬物相感。

天、地、人三才的整體思維模式把人與自然合為一體,不可分離。


我們知道,海潮的漲落是受日、月引力的影響而發生的。

同時日、月引力與人體也有著關聯,如月亮對女性月經周期的影響,月經來潮與滿月時的月引潮力有著一定的關係,這是天體運行周期與人和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科學家通過對天體運行的研究探索,發現了自然界許多事物變化的規律性,如日、月引力與地震,據有關資料分析,地震發生的次數與太陽活動興衰的十一年和二十二年周期相關。

此外,統計分析還得到地震存在13.65的周期,這與月球位置運動的半周期相關,說明地震和月球的位置有關,即日月引潮力可能對地震的發生起到重要的觸發作用。

另外還有,火星與人的體能,太陽黑子和耀斑活動的高峰期與洪、澇、高溫等災害,厄爾尼諾現象 與異常氣候,流行病及某些疾病的死亡率等存在著周期性的關係。

等等現象表明,人作為地球上有生命的物體(太極宇宙整體的組成部分),天體中的星辰(至少是太陽系中的行星)能夠強烈的影響人體的生物周期與節律。

然而,日、月等星體引力,即對人類有危害的一面,也有造福人類的一方。

在劉新亭主編的《大病大難預測》一書中說:「從宏觀上看,假如在太陽系裡,星體引力都消失了,地球可能會離開太陽,不知掉到何處,我們地球上現在的生存環境就不復存在,一年四季、水、空氣可能都沒有了,人類可能會像恐龍那樣滅絕,甚至,可能還不如恐龍,因為,恐龍滅絕後,還演變成了現在的化石,人類可能連演變化石的條件都沒有。

由此看來,星體引力對於人類是何等的重要。

然而,我們人類總希望在現有的條件下,儘可能把自己的生存環境搞好一點,讓自己的生活更舒適一些。

比如,美國的一位科學家曾經指出,希望把月亮毀掉,從而改變地球的傾斜,使地球上沒有春夏秋冬之分,常年只有溫暖的氣候。

誠然,按照地球上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把月亮炸碎是可能做到的。

那麼,在月亮被炸碎以後,地球也就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衛星。

這樣,地球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晚上沒有了月光,月亮的碎塊可能會撞到地球上,核彈爆炸可能嚴重影響地球環境,……。

除此之外,從星體引力角度,地球失去了近三分之二的被引力,地球、地球生物和人類,將會發生多種多樣的災難性變化。

美國太空工程師謝魯·皮爾遜博士在論述月地關係時也曾指出,當太陽系最初形成的時候,月亮即受到地球的吸引,成為地球的衛星。

由於月亮對地球的吸引作用,地球上的海洋出現強烈的海汐。

海水的這種起伏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使地球氣溫劇增,導致地心熔化,熔化後的岩漿,在巨大引力之下,出現旋轉式滾動,隨之產生了地球磁場。

而這種磁場又成了地球的『保護盾』,減少了太空輻射對地球的侵襲。

如果沒有這個保護盾,太空輻射線會將地球上最初出現的生命幼苗全部殺死。

所以,謝魯·皮爾遜認為,月亮對地球所產生的影響,遠比太陽大的多(筆者註:太陽及其它星球對地球的影響也絕不可忽視,如地球的自轉受著太陽活動的間接影響),沒有月亮,地球上可能根本不會有生物存在。

我們覺得,無論這種認識的可信程度有多大,而月亮對地球都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很可能就是地球的一顆保衛之星,月亮消失之日,或許是人類滅頂之災到來之時。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天地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感應的,宇宙星辰影響著地球,地球同樣也影響著相關星球(如地球對月亮的作用),天地之間的相互感應又影響著自然變化及人類活動。

《黃帝內經》中說:「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又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由此表明,在易學思想「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模式中,非常重視天地之道與人類的關係,寓人於天地之中,天人相通,萬物相感,突出了人與天地之間的整體互聯關係。

現在我們引用有關資料,以月相變化對人體影響的關係為例,作一簡略的論述。

月球繞地球的公轉是由西向東而行的,當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隨著地球一起繞太陽公轉,所以地球上的人類觀看到的月亮有周期性的變化。

月亮的這種盈虧變化名為月相,月相變化的周期叫朔望月。

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中間時,地球、月亮、太陽基本上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即月亮和太陽都在地球的同一側,太陽光照射不到的月球的半球對著地球,所以從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時為「朔」也叫新月,此時太陽和月亮對著地球方向的引力匯聚在一起,對地球形成了同一方向的巨大引力。

隨著地球的公轉,被太陽照射的那半個月面逐漸開始朝向地球,由於月亮對著地球的一面,正好有一半被太陽照亮了,所以從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其形為為向右凸出的彎鐮形,被稱為「上弦」月相,這時月亮與地球的連線和太陽與地球的連線呈九十度的夾角,其綜合引力小於朔、望期的引力。

上弦之後,從地球上逐漸看到越來越大的月面,當太陽直射的月球那半球正對著地球時,看到的將會是一輪滿月,這是由於月亮對著地球的一面,被太陽全照亮了,這種月相被稱為「望」也叫滿月,此時地球處在太陽與月亮的中間,日、地、月基本上處在一條直線上,使得處在日、月中間的地球受到的引力強於平時。

過瞭望之後,看到月亮的部分又會逐漸變小,看到左邊明亮的半圓時,稱為「下弦」月,這時月亮與地球的連線和太陽與地球的連線呈二百七十度的夾角,其綜合引力小於朔望、期的引力。

之後,又逐日減小,成彎鐮形,稱為「虧月」也叫殘月,接著是下個月朔的開始,以此周而復始。

月相變化圖解

被稱為中國古代醫學經典的《黃帝內經》中早以認識到了月相對人體周期性的影響,有關這方面的記載道:「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虛,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月生而瀉,是謂髒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廓空而治,是謂亂經。

」(《素問·八正神明論篇》)。

《靈樞經》中亦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寬,皮膚致,毛髮豎,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

至其月廓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腠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靈樞·歲露》)先哲的探索研究與現代科學不謀而合,例如由劉新亭先生主編的《大病大難預測》一書中,通過科學論證,實例分析,闡述了月、日引力與人類疾病、自然死亡、自殺、恐怖事件、空難、人的出生、人體變化等的相應關係。

現代科學還證明:太空中日、月、星辰等星體引力作用,不但影響著地球上的人類,而且對其它事物同樣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包括植物與非植物,生物與非生物,有形和無形,動態與靜態等等,而且這種引力影象還有著不同周期的交錯重合,出現一系列的「准周期」。

以太陽活動周期為例,短時7---9年為周,長時15---17年一周,多數是11·8年周,而從六億年的地質紋層考定,則平均為11·2年。

有關專家分析認定木星的標準周期為11·8622年,是與天海會合標準周期171·4年相疊加的結果,基本上接近於十二地支周期。

又如土星木星會合周期是19·86年,而會合黃經要前移242·7度,會合三次等於兩個圓周,達到了原來的黃經位置,這就是六十年相似的天文背景,而六十年周期又與天干、地支組合的天文干支紀年六十納音相一致,同時地球上的氣候變化和地震也有六十年周期。

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是孤立的,是相互感應的,地球的運動同時受到日、月及其它星辰的影響,而作為天地精華的人類當與其休戚相關。

天地人相互影響、彼此相關,互為一個統一體,由於相互之間存在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從而形成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只有掌握了這種大道規律的人,才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周易·文言》)

生命得已維持的最關鍵之點是它能夠吸收能量,用能量創建複雜性和秩序,這表觀上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矛盾,因為這個定律聲稱宇宙中的無秩序程度(熵)總是增加的。

然而,生物代表的局部熵減少總能被其它某個地方更大的熵增加所抵消。

對地球上的生物來說,我們這個減少了熵的泡是用太陽內部產生我們所需能量的變化造成的大量熵增加予以補償的。

……近來,一些科學家從一個不同角度的看待生命,提出了關於總體宇宙的新觀念。

1970年代,詹姆斯·拉夫洛克(James LoveIock)提出整個地球可看成一個生命體(蓋亞)的假說。

這個觀念(雖然)是有爭議的,但它促進了新的思維方式,對維持我們這類生物在地球上的合適生存條件的各種反應的作用也已經有了新的悟力。

紐約錫拉丘茲大學的李·斯莫林將這種類比外推,提出整個星系也可以看成生命系統:「旋渦星系的物理過程中看來存在某種生態體系,通過這一體系,導致恆星形成的結構物——旋臂和與之相連的氣體塵埃雲——能夠以比相關動力學時間尺度長的多的時間尺度維持住……它們必定包含我們在各種非平衡狀態以及生物系統中看到的那種自我組織的物質及能量的循環。

」斯莫林將這個類比進一步外推,提出整個宇宙也許可能看成有生命的,而且已經進化成功(嚴格的達爾文進化論意義上)了好幾代早期宇宙。

安德列·林德也設想過達爾文式的宇宙演化情景。

……正如蓋亞假說促使地球科學家從不同角度考察我們居住的行星一樣,這個「生物學範例」至少鼓勵了天文學家以新的洞察力來思考宇宙和它的內容物。

天文學家開始使用生物學中諸如進化和種群動力學等概念了,儘管他們小心謹慎地強調這些都「只是隱喻」而已。

進化群種思想,比如,已經改變了我們對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認識。

(引自《大宇宙百科全書》,

從上面的引證可以看出,當西方理性科學走入絕境的時候,其微觀思維模式只有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宏觀整體思維模式靠攏,在這種中西文化撞擊與溶合之中,才會產生產生最偉大的科學壯舉。

《周易與曆法》一書中說:「八十年代,我國科學界發現了地球與人體相一致的經絡和穴位系統,從而首創了地球經絡穴位結構理論,在國際科學界引起轟動。

這一理論的意義在於,地球經絡、穴位結構不僅與人體經絡、穴位結構完全相對應,而且與《周易繫辭》中天、地、人『三才之道』正相吻合。

這就有力的證明了古人「天人相應」、「人與天地參」等命題完全是科學的概念。

奇門遁甲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將陰陽五行與四時八方相結合,構成了一個動態的模擬天地萬物的系統,由於這個系統的各個子系統每一宮中(天、地、人、神四盤)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且分別具有陰陽五行性質,陰陽五行在天、地、人三盤的框架中發展變化,達到「合一」(信息感應溝通),這種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天人合一」理論,是通過陰陽五行四時八方的組合而構成體系的,是以物類的相似和數的機同為感應基礎。

站在當代科學的高度和辯證法的高度,我們就會發現,奇門遁甲時空數理模型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它的理論是唯物的,思維方法是辯證的,從多維立體時空的整體角度,對宇宙萬物進行全方位綜合分析與論證,體現出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對應平衡、中和一致等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科學的,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古老的東方哲學至今還散發著青春的活力,而它那全息思想的萌芽卻剛剛引起為數不多的人們的注意。

陰陽八卦中那些先天的模式決定了宇宙萬物的先天構造,而那些變化萬端的排列組合反應了宇宙萬物萬事的顯現,這說明陰、陽兩爻和太極圖反應了宇宙中無所不在的陰陽-----兩儀與宇宙萬物的全息關係。

從陰陽整體看,它與由萬事萬物構成的宇宙整體信息,從萬事萬物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分有陰陽看,陰陽又是宇宙萬事萬物的最小全息元。

因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產生、決定的,就是說「陰陽」中潛在著宇宙萬事萬物,而後者是前者的展開或曰顯現。

前者潛在的包含著後者的一切信息,後者顯現出前者的全部內涵,是謂二者全息。

由「陰陽」這最小的全息元,八卦、六十四卦及所有卦又都依次成為大小不同的宇宙萬事萬物的全息元,因為從陰陽開始,上至八卦及所有卦象所代表的基本元素都是宇宙萬事萬物之不同層次上的本原,都在一定層次上不同程度地決定著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和變化。

另外,既然每一事物都包含著「陰陽」、「八卦」,就說明萬事萬物之間乃至萬事萬物同整體宇宙之間存在著全息對應關係,而《周易》的高妙之所在,大概也就在於它在一定程度上直覺、深刻而又樸素地把握了宇宙萬事萬物中的內在的全息對應關係。

中華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超前的人類智慧,只要我們認真的探索、研究、挖掘、借鑑,能夠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就會成為現代科學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力量。

正如王大有先生所言:「宇宙萬物皆有生命,皆有生命軌跡,皆有生命周期,同時展現在同一個太極球狀宇宙中。

宇宙是一個全息胚,每個人一個全息胚;甚至一隻手、一個耳朵、一張臉等等,也是一個全息胚;任何無機物、有機物,都是一個全息胚;任何一種植物、一種果實、一種動物,也都是一個全息胚。

宇宙大道皆涵於其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