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粒子決定宇宙末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帝粒子」是物理學上一種叫希格斯的粒子的俗稱。
這種粒子在理論上非常重要,所有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都是靠它獲得質量的。
2012年7月,歐洲核子中心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發現了疑似希格斯的粒子。
經過一年多的後續研究,現在他們越來越確信,新粒子就是物理學標準模型所預言的「上帝粒子」。
譬如它的自旋、衰變行為都基本與理論預言相符。
當然,更多的特徵還有待驗證,所以謹慎的科學家們至今還稱其為「疑似希格斯粒子」。
遺憾的是,強子對撞機為了檢修和提高能量,2013年關閉了,估計到2015年才能重啟,這樣一來,進一步的確認工作就要推遲到2015年之後了。
這也意味著提出「上帝粒子」的理論家們,要想在今明兩年獲諾貝獎看來是沒戲了(他們中有幾位已經快奔九了)。
這倒給諾貝獎委員會解決了一個難題,因為目前有資格獲獎的人共有6位,可諾獎有個規定,一個獎項不能同時授予3個以上的人。
要是再等上幾年,時間就自然把這一難題給解決了——也許這種想法有點殘忍。
不過這是玩笑話,你可不要當真,讓我們還是來談點嚴肅的事情。
什麼事情最嚴肅?當然是世界末日。
好,咱們就從世界末日談起,因為最近有物理學家聲稱,目前這個「疑似希格斯粒子」有可能預示著我們的宇宙將會毀滅!
太嚇人了吧!不要摧殘我們的神經好不好?
不是摧殘大家的神經,是科學家的理論這樣預言的,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一駭人的理論。
真空的兩種狀態
假如你有一塊質地比較硬的塑料布,皺巴巴地晾在露天的院子裡,一陣雨過後,你會發現,塑料布下陷的坑窪里,積滿了水。
坑窪深淺不一,中間因被凸起隔著,水不會聚到一處。
但倘若一陣風吹來,塑料布晃了幾下,那你就會看到,淺坑的積水會往低處的深坑裡流。
沒了積水,淺坑就漸漸平復了。
上述現象用物理學家的話來說就是,淺坑處於亞穩定狀態:從局部看,淺坑的能量(此處指勢能)是最低的,但從全局看,卻不是最低的,——深坑處才是能量最低,最穩定的。
亞穩定狀態倘若沒受到擾動,會長久存在下去,但要是受到足夠大的擾動,比如被風一吹,很可能就崩潰。
此類例子還有山坡上的石頭,要是不去動它,它蠻可以這樣存在下去,但倘若受水流的衝擊或者地震搖動,那它在山坡上就待不住了,必定滾到山谷去。
與此類似的是,早在1980年代,有科學家就提出,真空也可分為亞穩定和穩定狀態。
人們把處於亞穩定狀態的真空叫「假真空」,而把處於穩定狀態的真空叫「真真空」。
你也許會問:真空里不是什麼都沒有,按理始終是能量最低的,怎麼還有穩定、亞穩定之分呢?
這是因為,根據現代物理學的觀點,「真空里什麼都沒有」這種看法是錯的。
事實上,真空里充斥著許多能量場,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引力場,在浩瀚的宇宙中,無處不存在引力。
我們生活的空間中,除了有塵埃、氣體分子之外,還有看不見的電磁場。
同理,根據物理學家的看法,與希格斯粒子有關的希格斯場也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
以前,希格斯場只是理論上的猜測,但現在希格斯粒子找到了,也就證明了希格斯場的真實存在。
現代物理學還有一個觀點,所有的場都存在一種量子,比如電磁場的量子是光子,引力場的量子是引力子,而希格斯場的量子是希格斯粒子……量子場有三種狀態:穩定、不穩定和亞穩定。
考慮到量子場充斥真空,這樣真空也就有了穩定、不穩定和亞穩定之分。
不過因為不穩定的真空早就崩潰了,所以現實中能夠存在的只剩下穩定和亞穩定兩種狀態,即真真空和假真空。
兩者的關係就好比塑料布上的深坑與淺坑。
真真空當然任何時候都是「不倒翁」;而假真空呢,只有受到足夠大的擾動時,才顯出其「假」來,倘若沒受擾動,也蠻可以一直存在下去。
兩種狀態有時還真不好辨別。
所以儘管我們的宇宙自大爆炸以來已經存在了137億年,但它處於穩定狀態呢,還是亞穩定狀態,這可誰也說不上。
如果處於穩定狀態,那麼你好我好大家好,但要是處於亞穩定狀態,那可就懸了。
就像塑料布下陷的坑窪一樣,如果我們的宇宙像深坑,那我們就不用擔憂。
但如果我們的宇宙是個淺坑呢,倘若一陣風吹來,塑料布晃了幾下,我們的宇宙不就完蛋啦?
決定宇宙命運的兩個因素
這個問題看來「懸」而又「玄」。
懸是因為我們宇宙的命運「命懸一線」,「玄」是因為太玄乎:哪怕真有這麼回事,但我們「身在此山中」,怎麼能知道宇宙處於穩定還是亞穩定狀態?
物理學家還真是神通廣大,他們居然可以通過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來計算出來。
但計算中需要涉及許多基本粒子的質量,其中有兩個基本粒子的質量長久以來一直沒弄清楚,一個是希格斯粒子的質量,另一個是頂夸克的質量,所以事情就耽擱下來了。
現在好了,這兩個質量都差不多弄清楚了。
根據物理學家的估算,要想保證我們的宇宙處於穩定狀態,希格斯粒子的質量下限範圍應該在123.8~135.0 GeV(GeV即10億電子伏,質子的靜止質量是0.938 GeV)。
也就是說,只要希格斯粒子的質量高於這個下限,那麼宇宙就是穩定的。
下限本來應該是一個確定的值,但因為迄今頂夸克的質量測得還不夠精確,所以現在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範圍。
而2012年測得的希格斯粒子質量在125~127
GeV之間,兩者很接近,所以事情看來有些不妙。
由此看來,宇宙究竟處於何種狀態,這個問題至今依然懸而未定,還有待於測量出頂夸克的精確質量,才能定下為保證宇宙穩定所需的希格斯粒子質量下限。
打個比方,一旦物理學家說下限是124 GeV,而希格斯粒子的質量在125~127 GeV之間,高於這個下限,那麼我們就可以放心地說,宇宙處於穩定態;但如果下限是129 GeV,而現在希格斯粒子的質量低於這個下限,那宇宙就處於亞穩定態了。
所以,為了預言宇宙的命運,物理學家接下來還要做兩項工作:一是精確測量頂夸克的質量,另一項是精確測量希格斯粒子的質量(精度要達到1%)。
宇宙末日會怎樣來臨?
大家好像都對世界末日感興趣——這種好奇心會要人命的!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那我們就不妨來想像一下,倘若宇宙處於亞穩定狀態,它會怎樣毀滅。
設想宇宙某處的假真空受到擾動,變成了真真空,於是一個真真空泡泡就產生了。
這個泡泡比周圍假真空的能量更低,所以它將不斷蠶食周圍的空間,就像多米諾骨牌倒下一樣。
但這個連鎖反應將以光速蔓延,直到整個宇宙都轉變為穩定態為止。
這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乾坤大挪移」。
在這過程中,我們的宇宙從能量較高的亞穩定態轉變為能量最低的穩定態,要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此外,所有的東西,從原子、分子到恆星、星系,都要統統毀滅,然後在穩定態的新宇宙中重新組合。
我們知道,宇宙有好幾種可能的毀滅方式,而這種毀滅比起別的方式來,更致命、更徹底。
比如,根據天文觀測,宇宙在加速膨脹(這是2011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未來很可能面臨「大撕裂」的結局:先是星系團被撕裂成單個的星系,然後星系撕裂成恆星……直到分子撕裂成原子,原子撕裂成亞原子。
但不管怎麼說,在這種毀滅中,基本粒子不會再被撕裂成別的什麼了,統治宇宙的基本規律,比如像真空中的光速、引力常數等基本物理學常數,也不會發生變化。
但宇宙要是從亞穩定態演變到穩定態,那就完全不同了,那將是一次徹底的重新洗牌。
在穩定態的宇宙里,連基本粒子和基本物理學規律,甚至時空維數都可能完全迥異於亞穩定態的宇宙……而且這種毀滅會在什麼時候發生,最先在什麼地方開始,原則上都是不確定的,或許現在在某個遙遠的地方就已經開始了。
那麼,觸發宇宙以這種方式毀滅的擾動可能是什麼呢?理論上,任何高能粒子的產生都可能是一種擾動——這是目前我們唯一能想像到的一種可能。
但從「宇宙中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大量高能粒子,而它卻已經穩穩噹噹地存在了137億年」這一點來說,由高能粒子來觸發宇宙毀滅的機率還是非常非常之低的。
一些人擔心地球上的高能加速器,例如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會觸發毀滅,就像前些年有人擔心對撞機會造出吞噬地球的微型黑洞一樣。
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因為目前對撞機上產生的粒子能量最高只達8萬億電子伏的量級,即使升級之後也只達13萬億電子伏,而宇宙中目前觀察到的粒子,能量最高的是人工產生粒子的10萬倍。
要想在加速器上製造出如此高能的粒子,人類至少要在150年之後。
至於其他會觸動宇宙毀滅的因素,我們目前就不得而知了。
對宇宙認識有限
我們一口氣把最壞的事情講完了,現在該來講點愉快的事情了。
上述的討論是建立在物理學家的計算基礎之上的,現在不妨反過來問一句:他們的計算可靠麼?大家可以寬點心的是,計算其實也不見得完全可靠。
原因是,他們的計算是以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為基礎的。
這個模型認為,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只有61種:第一類是組成物質的粒子,包括夸克、輕子(如電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
其中夸克18種,輕子6種,加上它們的反粒子共48種;第二類是傳遞相互作用的粒子,包括傳遞電磁力的光子、傳遞強核力的膠子等;第三類是讓基本粒子獲得質量的粒子,即希格斯粒子。
但是大自然中的基本粒子真的只有這麼多?或者說,標準模型已經把所有基本粒子「一網打盡」了麼?如果沒有,那麼單單根據這些粒子來計算宇宙到底處於穩定還是亞穩定態,得出的結論就是大可懷疑的。
雖然迄今還沒有實驗證據表明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存在漏洞,但至少自然界已經出現它所解釋不了的一些事情,這就意味著它還遠非盡善盡美。
第一件事情是暗物質的存在,這種物質占宇宙物質總質量的大約85%,但與已知的由基本粒子組成的普通物質完全不同。
譬如說,暗物質跟普通物質沒有電磁力和強核力作用,最多只存在引力和弱核力作用。
組成暗物質的粒子是什麼呢?雖然這迄今是個謎,但可以肯定,它不在標準模型的61種基本粒子之列。
第二件事件是,實驗證明,中微子有微小的質量,而標準模型中中微子是沒有質量的。
第三件事情是,為什麼自然界最弱的兩種基本作用力——弱核力和引力——強度相差那麼大?比如在原子核尺寸的距離上,前者是後者的1032倍。
而在其他三種基本作用力,即強核力、弱核力和電磁力之間,強度在量級上卻沒有相差這麼大。
這就是所謂基本作用力的「等級問題」,也是標準模型目前還解釋不了的。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物理學家渴望突破標準模型,在各種新提出的理論中,希望最大的是超對稱理論。
超對稱粒子存在嗎?
在粒子物理學上,物理學家把粒子按自旋分成兩大類:一類是自旋為整數的粒子,叫玻色子,傳遞基本作用力的粒子和希格斯粒子都是玻色子。
另一類是自旋為半整數的粒子,叫費米子,組成物質的粒子,如夸克、質子、電子等等都是費米子。
為什麼要這樣分呢?因為玻色子和費米子在過「集體生活」的時候,表現是很不一樣的。
我們知道,在微觀世界裡,粒子可以處於不同的狀態,物理學上是用一系列量子數來標識這些狀態的。
比如說在原子核外運動的電子,首先所處的軌道可能不同,用軌道量子數來標識這些軌道;其次,可能自旋朝向不同,所以又用自旋量子數來標識自旋朝向……這就好比說我們用學校、年級、班級甚至座位等一系列特徵來標識一名學生一樣,學校、年級、班級和座位就相當於標識一名學生的「量子數」。
對於費米子來說,它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有兩個處於同一個狀態;而對於玻色子呢,它們卻喜歡不分彼此地共處一態。
打個比喻。
假如用一系列掛著不同門牌號的房間來代表粒子的不同狀態。
現在要安排一群粒子住進去。
如果是玻色子,它們就傾向於同住在一起,所以你會發現,最後它們全擠在了一個房間。
而要是費米子呢,則傾向於每人各占一個房間,哪怕你一開始是讓它們同住在一起的,最後也要各自分開。
超對稱理論認為,每一種粒子都有其超對稱夥伴,玻色子的超對稱夥伴是費米子,費米子的超對稱夥伴是玻色子。
這裡的「超對稱」是玻色子和費米子一一對應的意思。
比如說,電子是費米子,它的超對稱夥伴「超電子」應該是玻色子;希格斯粒子是玻色子,它的超對稱夥伴「超希格斯子」應該是費米子……如此等等。
當然,這些超對稱粒子至今一個都沒發現。
但超對稱理論認為,可能這些超對稱粒子質量都太大,需要在能量更高的粒子加速器上才能產生。
這也是這次強子對撞機要升級的原因,升級完之後,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尋找這些大個頭的超對稱粒子。
超對稱理論據稱可以解釋弱核力和引力為何強度相差懸殊的問題,此外,超對稱粒子也是暗物質粒子的理想候選者。
如果超對稱粒子真的存在,那麼基本粒子大家族的成員就翻了一倍。
這些粒子肯定也與「宇宙處在穩定態還是亞穩定態」這個問題密切相關。
所以,哪怕目前的計算說我們的宇宙處於亞穩定態,它遲早有一天要毀滅,但超對稱粒子一出現,說不定這個結論就翻盤了。
那麼,現在我們就有雙重的理由樂觀了。
首先,目前頂夸克和希格斯粒子的精確質量都還待定,預言宇宙將要毀滅還為時尚早。
其次,哪怕這兩個質量精確測量出來了,而且計算結果表明,我們的宇宙的確處於危險的亞穩定態,但這也還不能蓋棺論定,只要實驗證明超對稱粒子存在,那這個結論就依然有被推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