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部分民運人士如王丹也憂慮中共對雙面人的反制也會削弱民主運動能夠獲得內部人士串連的可能。

2021年12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民主》白皮書,標榜中國是民主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爭議。

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8年3月15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3月15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介紹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地的民主運動。

關於槍與玫瑰的音樂專輯,請見「中國式民主」。

關於香港的民主運動,請見「香港民主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北京之春當時的照片日期1953年9月11日 (1953-09-11)–當今(68年3周又4天)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起因 中國共產黨一黨執政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狀況進行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常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建立後一系列反對中國共產黨一黨執政,倡導實行自由、民主、人權、憲政的持續性政治運動。

該運動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於梁漱溟在會議上質疑毛澤東。

[1]之後的民主運動有1978年的北京之春,1989年的八九民運,2000年代後各種公民運動及維權活動。

目次 1背景 1.1中華民國時期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 2歷史 2.1北京之春 2.2六四事件 2.32000年代 2.42010年代 3主要民主運動事件 4評價 4.1支持觀點 4.2反對觀點 5參考文獻 6參見 背景[編輯] 中華民國時期[編輯] 1912-1945:中華民國於1912年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政府,但由於民初政府虛弱腐敗,對地方並無發展現代化的能力,其後又經歷軍閥混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民主化並未有效發展。

[2] 1945-1949:二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與當時的中國國民黨為了爭奪政權,進行了4年的國共內戰。

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佔據大陸地區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編輯] 參見:對毛澤東的評價和改革開放1949-197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毛澤東時期,發起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

[4] 1978-至今:1978年鄧小平掌權後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提倡解放思想,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經濟重建,但對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改革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止步不前。

[5] 歷史[編輯] 北京之春[編輯] 主條目:北京之春 1978年12月5日,在北京的西單民主牆,魏京生的大字報《第五個現代化》可以看作是這個運動的開始。

魏京生在這份大字報中稱現代化最關鍵的是將權力保持在勞動人民手中,但共產黨被一些保守人物控制,人民必須通過一個漫長的和可能流血的鬥爭來推翻這些保守人物。

魏京生以反革命罪被判15年徒刑,並於不久後流亡美國。

六四事件[編輯] 主條目:六四事件和六四清場 1980年代中,這些民主意見在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中很普及。

貪腐,改革開放的陣痛,普世價值文明的衝擊,社會貧富差距等因素導致了1989年的學生民主運動。

學生因政府無作為不回應而不願退場,6月4日在鄧小平和李鵬等中共高層指示下解放軍對天安門廣場學生進行武力鎮壓清場,強制結束了近兩個月的示威,衝突導致數千名學生市民和數十名解放軍死傷。

其中領導學運的學生領袖被迫以政治避難等原因流亡海外。

這是中國民主運動在國際間極具代表性與知名度的運動。

2000年代[編輯] 此章節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參見:零八憲章和中國維權運動 2000年代後中國大陸貧富差距急劇擴大,貪污腐敗及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成為國家難題,政府侵犯公民權利的事件時有發生,且對社會投入的資源較少、社會微觀管理能力較弱,導致國內民意不滿,每年都會出現民眾抗議性質的「群體性事件」。

然而,依託於中國大陸經濟相對穩定的發展以及中國大陸當局強大的維穩力量,雖然國內群體性事件多發,但民眾對共產黨政權持普遍樂觀看法。

在美國獨立研究機構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發布的國家發展方向滿意度調查中顯示,87%的中國大陸民眾對國家目前發展方向持滿意的態度,是在所調查所有國家中滿意度最高的[6]。

2010年代[編輯] 參見:中國茉莉花革命、新公民運動和南方街頭運動 香港作為目前中國政府實際治理區域中實行相對民主制度的地區之一。

很多政黨與團體會在香港抗議示威,中國很多事件(劉曉波入獄等)最先在香港舉行抗議,每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同日香港維園都有紀念活動,惟上述地區僅有。

但自2020年以來,香港特區政府均以「COVID-19防疫」相關原因,不予批准紀念活動。

[7] 主要民主運動事件[編輯] 中國大陸:四五運動、八六學潮、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國茉莉花革命 香港:七一大遊行、雨傘革命、反修例運動(參見香港民主運動) 評價[編輯] 支持觀點[編輯] 參見:兩面人 目前在中國大陸現行政治體制下,加入中國共產黨幾乎是成為公務員必經之路。

在大學期間,成為一名學生黨員亦是常見現象。

但實際上,現在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人並不意味著完全接受中共的政治理念。

而這其中,部分人對於中國共產黨部分的做法持有異議。

而有些人則是持反共立場。

而對於不忠於中共理念的黨員,多以兩面人稱呼。

無論是學生黨員或擔任公職的黨員,持有反共、反中思想者不在少數。

黨員公開表達反共情緒亦非個案,其中就有畢福劍酒桌唱戲事件以及任志強事件。

香港《東方日報》認為,中共「兩面人」的問題,不僅表明中共內部存在眾多的「隱性兩面人」,同時也表明不少人加入中共只為前途投機,甚至表示中共到底有多少「兩面人」「只有神知道」。

[8] 反對觀點[編輯] 對於中國的民主化運動,中國官方一直以「摸著石頭過河」理論為基礎,認為中國的政治改革沒有現成道路,同時反對西方的政治模式,以及對中共內部的風險因素進行處理以反制。

《中國政治改革面臨的困境及路徑選擇》一文寫到:「對於執政者而言,他們要推動政治改革,必須對改革的風險進行評估,沒有誰有決心去推動一項風險極大、不確定性很強的改革政策和措施。

退一步講,即便西方民主制度很好,也未必在中國就能推行,因為有不少開發中國家搞了西方的民主,也並沒有變得像西方那樣政治廉潔、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

從世界範圍看,選擇了西方民主制度,又能搞得比較好的國家,除了東亞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以及少數幾個靠資源(例如石油資源)發展起來的國家(當然,未必所有這類國家運用西方民主制度都是成功的,成功的國家也有不是採用西方民主制度的),幾乎就沒有了。

而這幾個國家搞的民主,與西方式的民主,實際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都帶有自身明顯的痕跡。

所以,在現有狀況下,推動變革力度很大的改革措施,可能性不大,漸進的改革是首要選擇。

」[9] 中國大陸媒體《環球時報》在趙紫陽逝世十周年(2015年)時發表社評,指「25年來中國按照趙和他智囊們在重大關頭所反對的政治路線和哲學,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對最敏感的問題,中國奉行『不爭論』政策,中國把行動和不斷取得的成就作為了對那些問題的回答。

」該評論還稱未來修改這一評價的空間,很可能遠遠小於因時過境遷事情被淡化、人們更多記住一位老同志曾經所做好事的空間。

[10] 從2017年開始,中共中央政府也越加重視和警惕國內政治圈子可能出現的政治兩面人問題,並展開壓制行動以加強國家集權[11],中紀委亦重視上述的政治兩面人問題[12]。

部分民運人士如王丹也憂慮中共對雙面人的反制也會削弱民主運動能夠獲得內部人士串連的可能[13]。

2021年12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民主》白皮書,標榜中國是民主國家。

[14] 參考文獻[編輯] ^翁衍慶.中國民主運動史:從延安王實味爭民主到西單民主牆.Taipei:新銳文創.2016.  ^BBC駐台灣記者,蕭靄君.特写:中华民国留下了什么样的历史遗产?.BBCNews中文.[2018-11-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1)(中文(簡體)).  ^【历史真相】1945,到底是谁发动了内战?-大纪元.大紀元www.epochtimes.com.2012-09-19[2018-11-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1)(中文(中國大陸)).  ^魏昂德: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紐約時報中文網.2015-07-22[2018-11-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1)(中文).  ^赵紫阳与邓小平的两条政改路线.紐約時報中文網.2014-12-15[2018-11-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1)(中文).  ^皮尤报告.[2013-12-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六四32周年全程直击:当局严防死守维园内空无一人,香港街头灯光萤萤-BBC中文网.BBC中文.[2021-06-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中文(中國大陸)).  ^党员博士生精日 官场两面人辈出.東網.2018-04-26[2018-11-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簡體中文).  ^中国政治改革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2017-08-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5)(中文(中國大陸)).  ^环球时报评赵紫阳病逝10周年:官方沉默也是态度.[2017-08-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3)(中文(中國大陸)).  ^王壽林.人民日报新知新觉: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人民網,來源:《人民日報》(2018年04月04日07版).2018-04-04[2018-11-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3)(中文(中國大陸)).  ^2018反腐败新动向:中纪委剑指“两面人两面派”.中國新聞網.2018-01-17[2018-11-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3)(中文(中國大陸)).  ^王丹.谁是中共内部的“两面人”?.自由亞洲電台.2018-01-19[2018-11-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3)(中文(簡體)).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民主》白皮书.  參見[編輯] 零八憲章 中國維權運動 新公民運動、粵西抗議焚化廠建立運動 南方街頭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審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自由 北京之春 六四天安門事件 中國泛藍聯盟 中國茉莉花革命 對中國共產黨的評論 中華民國(台灣時期) 四六事件 二二八事件 台灣白色恐怖時期 台灣民主運動 美麗島事件 太陽花學運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運動 第五個現代化 北京之春 八六學潮 八九民運 《零八憲章》 茉莉花活動 新公民運動 南方街頭運動 香港民主運動 1970年代學生運動 真普選 雨傘運動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 澳門抗議遊行 勞動節遊行 反離保運動 事件 四二七遊行 六四事件 七一遊行 相關條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改革 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澳門政治制度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代表獨立候選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權 中國維權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由派 閱論編中國主題歷史 年表 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黃河文明 長江文明 中國近代史 明朝歷史 清朝歷史 中華民國歷史 大陸時期 台灣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年表) 疆域 中原 塞北 嶺南 西域 山東 傳統大區(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華中·華南)·西南·西北) 中華民國疆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邊界線海岸線·領海基點) 兩岸三地 中國大陸 香港 澳門 台灣 藏南地區 渤海 黃海 東海 南海 地理 中國氣候 中國冰川 中國山脈 中國平原 中國高原 中國丘陵 中國丹霞 中國島嶼 中國半島 中國海灣 中國河流 中國湖泊 淡水湖泊 鹹水湖泊 火山 自然資源 礦產 森林 水資源 自然災害 蝗災 水災 地震 旱災 瘟疫 政治歷代政權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東周 秦朝 漢朝 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 孫吳 蜀漢 曹魏 晉朝 西晉 東晉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臺灣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 行政區劃 先秦 九州 十二州 秦朝 漢朝 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十六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遼朝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 官吏 科舉 法制 憲法 治貪 酷刑 對外關係 軍事 戰爭 水軍 空軍 軍費經濟 農業 水利 外貿 貨幣 財政 證券 典當業 報刊業 交通(驛站) 漢朝經濟 唐朝經濟 清朝經濟 中華民國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 宋朝科技 明朝科技 中華民國科技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文化 中華文化 神話 人物 妖怪 神獸 傳說 漢文化 中國語言 漢語圈 漢字文化圈 漢字詞 漢字文化影響史(英語:AdoptionofChineseliteraryculture) 中國文學 中國書法 中國哲學 中國戲曲 中國音樂 中國武術 遊戲 中國建築 中國橋梁 中國園林 美術 中國油畫 中國畫 宗教 信仰 思想 教育 科學 數學 天文學 化學 發明 曆法 服飾 中國舞 中國菜 茶文化 酒文化 中醫 中藥 術數 民俗 殯葬 生殉 盜墓 人口 宗族 中國人 四夷 東夷 西戎 南蠻 北狄 中華民族 中國民族主義 中國民族列表 移民 華人 君主 皇帝 公主 宰相 總理 婦女 娼妓 同性戀 流寇 流民 乞丐 中國主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运动&oldid=68944329」 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中國思想史隱藏分類:自2018年3月中立性有爭議的作品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8年3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EnglishEspañolFrançais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