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里鼓車 - 台灣Word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記里鼓車是中國古代用於計算道路里程的車,由「記道車」發展而來。
有關記道車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漢朝輿駕祠甘泉汾陽……記道車,駕四,中道。
記里鼓車是中國古代用於計算道路里程的車,由「記道車」發展而來。
有關記道車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漢朝輿駕祠甘泉汾陽……記道車,駕四,中道。
」可見至遲在西漢時期,即已有了這種可以計算道路里程的車。
到後來,因為加了行一里路打一下鼓的裝置,故名「記里鼓車」。
記里鼓車-記載記里鼓車記里鼓車又有「記里車」、「司里車」、「大章車」等別名。
有關它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晉書·輿服志》:「記里鼓車,駕四。
形制如司南。
其中有木人執槌向鼓,行一里則打一槌。
」晉人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中亦有類似的記述。
因此,記里鼓車在晉或晉以前即已發明了。
第一個在史書中留下姓名的記里鼓車機械專家,是三國時代的馬鈞。
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曹魏人,是當時聞名的機械大師。
他不僅製造了指南車、記里鼓車,而且改進了綾機,提高織造速度;創製翻車(即龍骨水車);設計並製造了以水力驅動大型歌舞木偶樂隊的機械等,可惜,他的生卒年並無詳盡記載,只知道他當過小官吏,並因不擅辭令,一生並不得志。
到宋代,盧道隆於1027年製成記里鼓車,以及吳德仁於1107年同時製成指南車和記里鼓車的詳情,則被記載於《宋史·輿服志》中。
417年,劉裕率軍打敗晉軍,將繳獲的記里鼓車、指南車等運回建康(南京)。
后宋太祖平定三秦時又將其繳獲。
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內侍盧道隆又造記里鼓車。
後來吳德仁又重新設計製造了一種新的記里鼓車。
吳德仁簡化了前人的設計,所制記里鼓車,減少了一對用於擊鐲的齒輪,使記里鼓車向前走一里時,木人同時擊鼓擊鉦。
《宋史·輿服志》對記里鼓車的外形構造也有較詳細的記述:「記里鼓車一名大章車。
赤質,四面畫花鳥,重台勻欄鏤拱。
行一里則上層木人擊鼓,十里則次層木人擊鐲。
一轅,鳳首,駕四馬。
駕士舊十八人。
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增為三十人。
」由上述文字可知記里鼓車的外形十分精美,充分顯示出當時手工技藝的高超水平。
記里鼓車-原理記里鼓車記里鼓車的基本原理和指南車相同,也是利用齒輪機構的差動關係。
當年,張衡製造的記里鼓車可惜沒有較詳細的記載,東漢以後,有關記里鼓車的記載雖然有些零星的字句,但都太簡略。
到北宋時的記里鼓車製造方法更有改進,《宋史·輿服志》記載比較詳細,大體說記里鼓車外形是獨轅雙輪,車箱內有立輪、大小平輪、銅旋風輪等,輪周各出齒若干,「凡用大小輪八,合二百八十五齒,遞相鉤鎖,犬牙相制,周而復始。
」記里鼓車記里車行一里路,車上木人擊鼓,行十里路,車上木人擊鐲。
總之,指南車和記里鼓車的形狀雖然在歷代製造時都有些改進,但它的差動齒輪原理可以肯定在1800多年前已經被張衡所應用了。
記里鼓車的記程功能是由齒輪系完成的。
車中有一套減速齒輪系,始終與車輪同時轉動,其最末一隻齒輪軸在車行一里時正好迴轉一周,車子上層的木人車上木人受凸輪牽動,由繩索拉起木人右臂擊鼓一次,以示里程。
至於「十里擊鐲」的記程記里鼓車的基本原理和指南車相同,也是利用齒輪機構的差動關係。
當年,張衡製造的記里鼓車可惜沒有較詳細的記載,東漢以後,有關記里鼓車的記載雖然有些零星的字句,但都太簡略。
到北宋時的記里鼓車製造方法更有改進,《宋史·輿服志》記載比較詳細,大體說記里鼓車外形是獨轅雙輪,車箱內有立輪、大小平輪、銅旋風輪等,輪周各出齒若干,「凡用大小輪八,合二百八十五齒,遞相鉤鎖,犬牙相制,周而復始。
」記里車行一里路,車上木人擊鼓,行十里路,車上木人擊鐲。
總之,指南車和記里鼓車的形狀雖然在歷代製造時都有些改進,但它的差動齒輪原理可以肯定在1800多年前已經被張衡所應用了。
記里鼓車的記程功能是由齒輪系完成的。
車中有一套減速齒輪系,始終與車輪同時轉動,其最末一隻齒輪軸在車行一里時正好迴轉一周,車子上層的木人車上木人受凸輪牽動,由繩索拉起木人右臂擊鼓一次,以示里程。
至於「十里擊鐲」的記程,這一原理與現代汽車上的里程錶的原理相同。
記里鼓車的創造是近代里程錶、減速器發明的先驅,是科學技術史上的一項重要貢獻。
記里鼓車-結構記里鼓車結構示意圖根據晉代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上的記載,晉安帝時(公元397--414年)劉裕滅秦得到記里鼓車。
《晉書•輿服志》和《宋書•禮志》也有記述。
此後,在《南齊書》、《隋書》、《唐書》、《宋史》和《金史》等典籍中,都有記里鼓車的記載。
《元史》沒有提到,而元代的楊維楨有一篇《記里鼓車賦》,說明「木鐫象以正立,手潛奮以有持。
列鼓鐲於上下,各叩擊以司時。
」說明元代人對於記里鼓車的構造還是很清楚的。
典籍中,記載最為詳盡的是《宋史•輿服志》。
這部書記載著,一是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內傳盧道隆,把記里鼓車的設計送給宮廷,並且仔細敘述了記里鼓車的構造、原理和尺寸;一是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吳德仁再造記里鼓車。
歷代關於記里鼓車的記載是有差別的。
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除了下文所說的形式以外,還有一種詞層制的記里鼓車,它的報告里程的部分分上下兩層:下層設鼓,上層設鐲;車子行進一里,下層木偶擊彰一次,車子行進十里,上層木偶擊鐲一次。
記里鼓車科技史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宋史》的記載和張蔭麟的齒輪系的排列,經過研究,製得記里鼓車的復原的模型。
這個模型現在陳列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內。
車輪(H)的圓周長1丈8尺。
車輪轉一圈,則車行1丈8尺。
古時以6尺為一步,則車輪轉一圈車行3步。
立輪(齒輪G)附於左車輪,並與下平輪(齒輪F)相吻合。
立輪齒數為18,而下平輪齒數為54,所以前者轉一圈,後者才轉1/3圈。
銅旋風輪(K)與下平輪裝在同一貫心豎軸(c)之上,並與中立平輪(E)相吻合。
銅旋風輪的齒數為3,而中立平輪的齒數為100;所以前者轉一圈,後者才轉3/100圈。
小輪(L)與中立平輪裝在同一貫心豎軸(B)之上,並與上平輪(D)相吻合。
小輪齒數為10,而上平輪齒數為100,所以前者轉一圈,後者才轉1/10圈。
車行一里(即為百步)車輪和立輪都轉100圈,下平輪和銅旋風輪才轉100/3圈,中立平輪(E)才轉3/100×100/3—1圈。
而上平輪才轉1/10圈。
也就是說,行車一里,豎軸B才轉一圈;行車十里,豎軸A才轉一圈。
而在這兩個豎軸上,還各附裝一個撥子。
因此;行車一里,豎軸B上的撥子便撥動上層木偶擊鼓一次;行車十里,豎軸A上的另一撥子便撥動下層木偶擊鼓一次。
記里鼓車-失傳記里鼓車的用途很狹窄,從《宋書•禮志》、《舊唐書•輿服志》、《唐書•車服志》和《金史•儀衛志》等文獻材料來看,它只是皇帝出行時「大駕鹵簿」中必不可少的儀仗之一,沒有實際的用途。
其次,是比較笨重。
攜帶和使用不便,無益於世。
故一經戰亂,其器失傳不存。
至元代,此車已不見於鹵簿,明清以降未聞有傳其制者,此車遂絕跡於人間。
記里鼓車-參考資料[1]博採資料庫http://www.bocaiit.com/Article/wenwu/200905/1306.html[2]初中物理教學網http://www.zqjyzx.jinedu.cn/wuli/wlbk/show.asp?id=852精彩詞條喜歡這篇文章嗎?按個讚吧!已經按過讚了,請關閉!切換註冊登錄登錄切換登錄註冊
延伸文章資訊
- 1記裏鼓車_百度百科
記裏鼓車,又稱記裏車、大章車,中國古代用來記錄車輛行過距離的馬車,構造與指南車相似,車有上下兩層,每層各有木製機械人,手執木槌,下層木人打鼓,車每行一里路, ...
- 2葉青看財經:「記里鼓車」是當時的計程車嗎? - 壹讀
工作人員這樣講解這輛「記里鼓車」的原理:該馬車的一個車輪每轉100圈是1里,同時會帶動車盤上的一個特製齒輪轉一圈。這個齒輪通過連線和兩個小人 ...
- 3記里鼓車 - 台灣Word
記里鼓車是中國古代用於計算道路里程的車,由「記道車」發展而來。有關記道車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漢朝輿駕祠甘泉汾陽……記道車,駕四,中道。
- 4记里车_百度百科
记里鼓车是中国古代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由记道车发展而来。关于记里鼓车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的《西京杂记》一书中。由此说明,它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 5今天敲響你心裡的「記里鼓車」了嗎 - 每日頭條
記里鼓車是什麼木人執槌向鼓,行一里打一槌記里鼓車是中國古代用於自動計量道路里程的車輛,由記道車發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