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外交部 - 维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5年10月18日,設立直屬外交部部長的一級單位「日本事務會」(任務編組),外交部部長陳唐山擔任首任召集人,亞東關係協會秘書長羅坤燦擔任首任執行長;但其 ... 中華民國外交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关于汪精卫政权的外交部,请见「中华民国外交部(汪精卫政权)」。

外交部 (國家語言部名列表) 阿美語:saiputalpo排灣語:waycayaupu泰雅語:smsumzywawgluw布農語:malkaisuuskun卑南語:wayciyawpu魯凱語:pungudruanekikisadalru鄒語:atuhcumiafoci’oyonatmopsʉ賽夏語:kamamangabaskikabihnowasal達悟(雅美)語:tomalamozongnomapikagagansoteysakapongso邵語:waikaupuu噶瑪蘭語:pasimsanuantuzumalawlaw太魯閣語:qpahanpneglubankklwaan撒奇萊雅語:palcabayay賽德克語:pddulanklangun拉阿魯哇語:takuamiasiarupakariatʉkʉhlʉtahlana卡那卡那富語:uaiciaupuu MinistryofForeignAffairs(英語)中華民國政府機構外交部部徽基本資訊所屬部門行政院年度預算額新臺幣262.82億元(2018年)授權法源行政院組織法、外交部組織法主要官員部長吳釗燮政務次長常務次長曾厚仁、田中光俞大㵢主任秘書徐儷文任命者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組織編制內部單位12司、5處、3委員會附屬機關領事事務局、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2中介團體成立沿革成立日期1912年1月聯絡資訊外交部大樓地址中華民國臺灣10048臺北市中正區建國里4鄰凱達格蘭大道2號25°02′20″N121°30′59″E/25.03894°N121.5163°E/25.03894;121.5163電話+88622348-2999網站www.mofa.gov.tw 中華民國外交部為中華民國有關涉外事務之最高主管機關。

《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四十一條明定:「中華民國之外交,應本獨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則,敦睦邦交,尊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以保護僑民權益,促進國際合作,提倡國際正義,確保世界和平」明確指出中華民國之外交政策方針之基本精神與原則,外交部據以做為爭取並維護國家最高利益之圭臬。

目录 1沿革 2組織編制 2.1內部單位 2.2附屬機關(構) 2.3駐外機構 2.4其他組織 3歷任首長 4辦公廳舍 5相關條目 6注釋 7參考文獻 8外部連結 沿革[编辑]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现为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机关所在地 1861年3月11日,清朝於自強運動中掌理最高外交事務的官方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是為中國外交現代化之開端。

此日也是外交部之部慶日[1][2][3]。

1901年,清末新政開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組為「外務部」。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後,將原清朝外務部改組成立「外交部」於南京市,理藩部因各族平等原則而裁撤。

1935年6月,由上海市華蓋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興建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作為外交部部址。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外交部隨中央政府遷至重慶市(今重慶人民公園)內辦公[4]。

南京外交部原址則被侵華日軍當作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

1961年,成立「先鋒案執行小組」專責派遣農耕隊前往非洲邦交國,1962年擴編為「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

1969年,成立「外交部外交領事人員訓練所」(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前身)。

1972年,「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與「外交部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合併為「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

1972年12月2日,行政院成立亞東關係協會(今臺灣日本關係協會)負責與日本關係事務。

1979年3月1日,行政院成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今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負責與美國關係事務,業務由外交部辦理。

1989年,成立「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

1992年,原領事事務司擴編為「領事事務局」。

1993年,依據《政風機構人員設置條例》(2012年2月3日修正公布時改名《政風機構人員設置管理條例》)設立政風處,並於同年設立「國會聯絡組」以加強與立法院聯繫之工作。

1996年7月1日,「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與「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合併改組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2000年,設立「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以協助國內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國際活動,為國內非政府組織從事涉外事務及活動之重要管道。

2005年10月18日,設立直屬外交部部長的一級單位「日本事務會」(任務編組),外交部部長陳唐山擔任首任召集人,亞東關係協會秘書長羅坤燦擔任首任執行長;但其並非《外交部組織法》法定單位[5],且其職責與亞太司及亞東關係協會重疊,至2008年裁撤。

2011年11月14日,修訂《外交部組織法》和所屬機關組織法。

2012年5月20日,行政院新聞局裁撤後,外交部承接其國際新聞業務。

9月1日,依新版的《駐外機構組織通則》開始將駐外人員之行政職稱統一以正式官銜訂定,駐外機構(大使館與代表處)之館長均稱大使,解決原先大使館、總領事館、代表處、辦事處人員職稱複雜、容易混淆的問題[6]。

9月3日,外交部相關部門組織調整,並整併其他區域及業務部門;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與亞東關係協會改隸外交部。

組織編制[编辑] 外交部內部單位組織依據行政機關單位編制可分為業務單位、事務單位、輔助單位、附屬單位(附屬機關),其中業務單位多以地理區域編列,亦稱地域司。

地域司負責掌理關於該區域國家之政治、通商、經濟財政及文化、軍事外交、本國僑民及關於轄區區域性組織等事項;事務司則負責部內行政及其他相關事務;另外還設有中部、南部、東部及雲嘉南四個區域辦事處及其他特別單位。

外交部部長 外交部次長(政務次長兩名、常務次長一名) 主任秘書(一名,職等同參事及司處長) 參事(四至八名,職等同主秘及司處長) 內部單位[编辑] 業務單位 國際組織司 國際傳播司 國際合作及經濟事務司 條約法律司 亞東太平洋司 亞西及非洲司 歐洲司 北美司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司 研究設計會 輔助單位 禮賓處 人事處 秘書處 主計處 政風處 資訊及電務處 常設性任務編組 公眾外交協調會 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會 國會事務辦公室 臨時性任務編組 機要事務辦公室 檔案審查小組 中部辦事處 南部辦事處 東部辦事處 雲嘉南辦事處 附屬機關(構)[编辑]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三級機關) 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三級機構) 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駐美非官方外交機構,行政委託單位) 臺灣日本關係協會(駐日非官方外交機構,行政委託單位) 駐外機構[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 14個大使館 2個領事館(駐汕埠領事館、駐東方市領事館) 56個駐外國或國際組織代表處 1個駐國際組織代表處(駐比利時代表處,兼為駐歐盟代表處) 1個駐國際組織代表團(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 33個駐外國城市辦事處 其他組織[编辑]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公設財團法人) 歷任首長[编辑] 任次 姓名 政黨 上任日期 離任日期 備註 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外交總長 王寵惠(1881–1958) 1912年1月3日 1912年3月10日 北洋政府外交部外交總長 陸徵祥(1871–1949) 1912年3月30日 1912年9月22日 署理 胡惟德(1863–1933) 1912年3月30日 1912年6月10日 梁如浩(1863–1941) 1912年9月16日 1912年11月15日 陸徵祥 1912年11月15日 1913年9月4日 代理 曹汝霖(1877–1966) 1913年9月4日 1913年9月11日 孫寶琦(1867–1931) 1913年9月11日 1915年1月27日 陸徵祥 1915年1月27日 1916年5月17日 署理 曹汝霖 1916年5月17日 1916年6月30日 未就任 唐绍仪(1862–1938) 1916年6月30日 1916年9月29日 代理 陈锦涛(1871–1939) 1916年6月30日 1916年12月24日 夏詒霆(1878–1944) 1916年10月24日 1916年11月13日 伍廷芳(1842–1922) 1916年11月13日 1917年7月9日 汪大燮(1859–1929) 1917年7月15日 1917年11月30日 未就任 陸徵祥 1917年12月1日 1920年2月13日 署理 陳籙(1877–1939) 1919年1月11日 1920年2月13日 颜惠庆(1877–1950) 1920年8月11日 1921年5月14日 1921年5月14日 1922年8月5日 署理 顾维钧(1888–1985) 1922年8月5日 1922年11月29日 王正廷(1882–1961) 1922年11月29日 1923年1月4日 施肇基(1877–1958) 1923年1月4日 1923年2月3日 黄郛(1880–1936) 1923年2月3日 1923年4月9日 顧維鈞 1923年4月9日 1924年6月14日 沈瑞麟(1874–1945) 1923年6月14日 1924年7月23日 顧維鈞 1924年1月12日 1924年10月31日 王正廷 1924年10月31日 1924年11月24日 未就任 唐紹儀 1924年11月24日 1925年2月21日 署理 沈瑞麟 1924年11月24日 1925年2月21日 1925年2月21日 1925年12月31日 王正廷 1925年12月31日 1926年3月4日 未就任 顏惠慶 1926年3月4日 1926年3月25日 署理 1926年3月9日 1926年3月25日 胡惟德 1926年3月25日 1926年5月13日 未就任 施肇基 1926年5月13日 1926年6月22日 署理 顏惠慶 1926年5月13日 1926年6月22日 蔡廷幹(1861–1935) 1926年7月6日 1926年10月1日 顧維鈞 1926年10月1日 1927年1月12日 1927年1月12日 1927年6月16日 代理 王荫泰(1886–1961) 1927年6月16日 1927年6月20日 1926年6月20日 1928年2月25日 羅文榦(1888–1941) 1928年2月25日 1928年6月3日 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 胡漢民(1879–1936) 1925年7月1日 1927年5月11日 代理 陈友仁(1878–1944) 1926年5月21日 1927年5月11日 高承元 1926年11月29日 伍朝樞(1857–1934) 1927年5月11日 1928年 黃郛 1928年2月10日 1928年6月8日 王正廷 1928年6月8日 1931年10月3日 施肇基 1931年10月3日 1931年12月30日 陳友仁 1931年12月30日 1932年1月29日 羅文榦 1932年1月29日 1933年8月17日 汪精卫[註1](1883–1944) 1933年8月17日 1935年12月12日 張羣(1889–1990) 1935年12月12日 1937年3月4日 王寵惠 1937年3月4日 1941年4月10日 郭泰祺(1888–1952) 1941年4月10日 1941年12月27日 蔣中正[註2](1887–1975) 1941年12月27日 1942年10月30日 宋子文(1894–1971) 1942年10月30日 1945年7月30日 王世杰(1891–1981) 1945年7月30日 1948年5月31日 行憲後外交部部長 王世杰  中國國民黨 1948年6月1日 1948年12月27日 吴铁城(1888–1953) 1948年12月27日 1949年3月21日 傅秉常(1896–1965) 1949年3月21日 1949年5月28日 胡適(1891–1962) 1949年6月12日 1949年10月1日 未就任 代理 葉公超(1904–1981) 1949年4月5日 1949年10月1日 政務次長代理 1949年10月1日 1958年7月19日 黃少谷(1901–1996) 1958年7月19日 1960年6月13日 沈昌煥(1913–1998) 1960年6月13日 1966年6月1日 魏道明(1899–1978) 1966年6月1日 1971年3月31日 周书楷(1913–1992) 1971年3月31日 1972年6月1日 沈昌煥 1972年6月1日 1978年12月21日 蔣彥士(1915–1998) 1978年12月21日 1979年12月18日 朱抚松(1915–2008) 1979年12月19日 1987年4月21日 丁懋時(1925–) 1987年4月22日 1988年7月19日 連戰(1936–) 1988年7月20日 1990年5月31日 錢復(1935–) 1990年6月1日 1996年6月10日 蔣孝嚴(1942–) 1996年6月10日 1997年10月19日   胡志強(1948–) 1997年10月20日 1999年11月29日 程建人(1939–) 1999年11月30日 2000年5月19日 田弘茂(1938–) 無黨籍 2000年5月20日 2002年1月31日 簡又新(1946–) 2002年2月1日 2004年4月15日 陳唐山(1935–)  民主進步黨 2004年4月16日 2006年1月24日 黃志芳(1958–) 2006年1月25日 2008年5月5日 代理 楊子葆(1963–) 2008年5月6日 2008年5月19日 政務次長代理 歐鴻鍊(1940–2021)  中國國民黨 2008年5月20日 2009年9月9日 楊進添(1942–) 2009年9月10日 2012年9月26日 林永樂(1950–) 2012年9月27日 2016年5月19日 李大維(1949–)  中國國民黨 2016年5月20日 2018年2月26日 吳釗燮(1954–)  民主進步黨 2018年2月26日 現任 辦公廳舍[编辑] 外交部大厅 外交部本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二號,座落於博愛特區之內,為建築大師王大閎設計,落成於1972年。

鄰近總統府、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國家圖書館、中正紀念堂等重要機關與設施;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近捷運小南門站、臺灣日本關係協會在捷運中正紀念堂站旁;領事事務局位於濟南路上的中央聯合辦公大樓北棟;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位於仁愛路與敦化南路的圓環邊,原作為菲律賓大使館。

相關條目[编辑] 中华民国主题 国际关系主题 中華民國外交 中華民國駐外機構 外國駐臺機構 臺北賓館 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 注釋[编辑] ^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於南京開幕,汪兆銘在會場外參加集體合影時遇刺。

^以行政院院長身分兼任。

參考文獻[编辑]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外交部組織法 外交部處務規程 駐外機構組織通則 駐外外交領事人員任用條例 ^外交部辦理「百年傳承走出活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預展.外交部.2011-03-10[2011-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中文(臺灣)).  ^百國免簽就差一步了.聯合報.2011-03-12[2011-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5)(中文(臺灣)).  ^外交部為自己慶生.遠見雜誌.1999-04[2011-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5)(中文(臺灣)).  ^陪都遗址溯踪-国民政府外交部遗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三峡博物馆,2010-1-21 ^胡立宗.外交部設日本事務會.台灣蘋果日報.2005-10-19[2016-02-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0)(中文(臺灣)).  ^統一名稱代表對內稱大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通訊社,2012/08/31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中華民國外交部 中華民國外交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英文) 外交部MinistryofForeignAffairs,ROC(Taiwan)的Facebook專頁 外交部MOFATaiwan的Instagram帳戶 YouTube上的中華民國外交部官方頻道 外交部MinistryofForeignAffairs,ROC(Taiwan)的Twitter帳戶 中華民國外交部MOFA,R.O.C.(Taiwan)在Flickr上的页面 中華民國駐外單位聯合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行政院/內閣(現任:第二次蘇貞昌內閣)院本部行政院院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秘書長·政務委員·行政院會議二級機關部國防部·外交部·教育部·法務部·內政部·財政部·經濟部·交通部·衛生福利部·勞動部·文化部·科技部會國家發展委員會·大陸委員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海洋委員會·僑務委員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客家委員會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總處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行政院主計總處獨立機關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平交易委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其他機關中央銀行·國立故宮博物院三級機關獨立機關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參見:中華民國內閣(北洋時期 –國府時期 –行憲後)·行政院組織改造 查论编 中華民國外交部所屬機關所屬機關(構) 領事事務局 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 所屬中介團體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臺灣日本關係協會 駐外機構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含駐各非邦交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首長均為大使銜) 查论编中華民國外交組織和機構本國對外 外交部 部長 駐外代表機構 大陸時期駐外代表機構 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外交官 駐外官員 使節 僑務委員會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中央通訊社 中央廣播電臺 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輸出入銀行 海外臺灣學校 列表 敦睦遠航訓練支隊 外國駐華/駐臺 駐華/駐臺代表機構 大陸時期外國駐華代表機構 抗戰時期同盟國駐渝代表機構 駐華/駐臺外交官 使節 臺灣國際學校 外交禮儀相關 外交部禮賓處 三軍樂隊 三軍儀隊 總統府 中正紀念堂 中山堂 中山樓 臺北賓館 圓山大飯店 外交史 對外關係史 建交史 外交關係年表 大陸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時期 臺灣時期 蔣中正政府時期 嚴家淦政府和蔣經國政府時期 李登輝政府時期 陳水扁政府時期 馬英九政府時期 蔡英文政府時期 政策和術語 北洋外交 修約外交 革命外交 國聯外交 鞏固外交 彈性外交 務實外交 全民外交 攻擊性外交 活路外交 踏實外交 口罩外交 聯俄容共 安內攘外 四巨頭 以德報怨 十一段線 一個中國 漢賊不兩立 中華臺北 中国台北 中国台湾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南向政策 新南向政策 人民出入境 中華民國護照 簽證政策 公民簽證要求 對外雙邊關係亞洲 阿布哈茲(日语:アブハジアと中華民国の関係)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 不丹 汶萊* 柬埔寨 東帝汶 喬治亞 印度* 印尼*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薩克 科威特* 吉爾吉斯 寮國 黎巴嫩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蒙古* 緬甸* 尼泊爾 北韓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菲律賓* 卡達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南韓*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 泰國* 土耳其* 土庫曼 阿聯* 烏茲別克 越南* 葉門 非洲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貝南 波札那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喀麥隆 維德角 中非 查德 葛摩 剛果(布) 剛果(金) 象牙海岸* 吉布地 埃及 赤道幾內亞 厄利垂亞 衣索比亞 史瓦帝尼* 加彭 甘比亞 迦納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肯亞 賴索托 賴比瑞亞 利比亞 馬達加斯加 馬拉威 馬利 茅利塔尼亞 模里西斯 摩洛哥 莫三比克 納米比亞 尼日 奈及利亞* 盧安達 聖多美普林西比 塞內加爾 塞席爾 獅子山 索馬利亞 索馬利蘭* 南非* 南蘇丹 蘇丹 坦尚尼亞 多哥 突尼西亞 烏干達 尚比亞 辛巴威 美洲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根廷* 巴哈馬 巴貝多 貝里斯* 玻利維亞 巴西* 加拿大* 智利* 哥倫比亞* 哥斯大黎加 古巴 多米尼克 多明尼加 厄瓜多* 薩爾瓦多 格瑞那達 瓜地馬拉* 蓋亞那 海地* 宏都拉斯* 牙買加 墨西哥* 尼加拉瓜 巴拿馬 巴拉圭* 秘魯*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蘇利南 千里達及托巴哥 美國* 烏拉圭 委內瑞拉 歐洲 阿爾巴尼亞 安道爾 奧地利* 白俄羅斯 比利時*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聖座(教廷)* 匈牙利* 冰島 愛爾蘭* 義大利* 科索沃 拉脫維亞* 列支敦斯登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馬爾他騎士團 摩爾多瓦 摩納哥 蒙特內哥羅 荷蘭* 北馬其頓 挪威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俄羅斯* 聖馬利諾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烏克蘭 英國* 大洋洲 澳大利亞* 庫克群島 斐濟* 關島* 吉里巴斯 馬紹爾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 紐埃 紐西蘭* 諾魯* 巴布亞紐幾內亞* 帛琉* 薩摩亞 索羅門群島 東加 吐瓦魯* 萬那杜 已消失的國家 奧匈帝國 捷克斯洛伐克 蘇聯 南越 南斯拉夫 對外多邊關係區域 加勒比(英语:Caribbean–Chinarelations) 大洋洲(英语:Sino-Pacificrelations) 第三世界(英语:Sino-ThirdWorldrelations) 國際組織 國際聯盟 聯合國 世界衛生組織 歐洲聯盟*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以粗體標示者為邦交國以「*」標示者有單設或互設運作中的代表機構 查论编亚洲各国家和地區外交部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阿塞拜疆 巴林 孟加拉国 不丹 文莱 柬埔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 塞浦路斯 埃及 格鲁吉亚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萨克斯坦 朝鲜 韩国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黎巴嫩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蒙古国 缅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塔尔 俄羅斯 沙特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斯坦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阿联酋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也门 聯合國观察员 巴勒斯坦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阿布哈茲 阿尔察赫 北塞浦路斯 南奥塞梯 中華民國(臺灣)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英属印度洋领地 圣诞岛 科科斯(基林)群岛 香港 澳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外交部&oldid=69035072” 分类: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中華民國外交部中華民國外交臺北市中正區的政府機關1912年建立政府機構隐藏分类: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含有噶瑪蘭語的條目页面均未使用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與維基數據相同的Twitter用戶名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已展开 已折叠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EnglishFrançais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