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數連六年下滑是什麼讓人不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也不過是該年成婚的13萬4524對新人,萬中之一。

標籤:婚姻, 不婚, 未婚, 晚婚, 離婚, 結婚, 結婚率, 薪水, 學歷, 男性所得, 女性, 嫁娶, 擇偶, 房價, 脫單, 數位專題. #首頁#不婚篇#難愛篇#少子化篇#不婚篇結婚數連六年下滑是什麼讓人不婚?去年台灣結婚對數更跌破13萬大關,只剩下12萬1702對,創史上第二低。

民眾結婚意願持續下滑,結婚成家不再是人生階段的必要選擇。

「你看,鼻影打超深的,有點假。

」「這修圖過頭」,看著一年多前拍的婚紗照,宋之凡和楊馥瑋不忘調侃對方。

兩人在學生時代開始交往,到出社會踏入職場,相識超過十年。

最終他們在2019年邁入人生的新階段,但也不過是該年成婚的13萬4524對新人,萬中之一。

宋之凡、楊馥瑋兩人結婚一年多,受訪時再翻出婚紗照來看。

(攝影/許家嘉)疫情所致結婚數跌至史上第二低1981-2020年結婚對數資料來源:內政部根據內政部統計,過去六年除了在2015年有超過15萬對(15萬4346對)新人成婚之外,此後每年結婚對數一路下滑;2020年遇上百年大疫,全國結婚對數更跌破13萬大關,只剩下12萬1702對,創史上第二低。

若看前二十年的數據,雖然在千禧年有18萬1642對情侶結婚,打破自1981年以來,最多人結婚的紀錄,但到了2009年,傳統習俗上命定的「孤鸞年人們認為在「孤鸞年」結婚的夫妻聚少離多、婚姻不安定,甚至可能發生外遇,所以不利婚姻。

」,受全球金融海嘯後續影響——只有11萬7099對情侶結婚,是最少人結婚的一年。

從2016年起,台灣結婚數持續下滑,去年遇上百年大疫,全國結婚對數更跌破13萬大關,只剩下12萬1702對,創史上第二低。

(圖/基隆市政府民政處提供)35歲以下碩博士五成以上未婚學術上在教育程度與完婚年齡關聯性研究,有德國學者提出「制度效應」(institutioneffect)的論點,意思是學歷愈高者,愈可能因完成學歷的年齡較晚,而延遲了「正式考慮」婚姻擇偶的年齡。

下表是2020年全國男女性未婚比例,按年齡與教育程度區分,呈現如下:不同年齡與教育程度未婚比例比較男性女性國中高中專科大學碩士博士單位:百分比(%)資料來源:內政部不管男性或女性,在30至34歲這個區間擁有碩博士學歷者,甚至大學學歷者,未婚率都超過五成。

儘管來到35至39歲的區間,仍然有三成以上的碩博士學歷者未婚。

值得注意的是,高學歷的大齡女性,跟高學歷大齡男性相比,結婚難度有著明顯的差異。

以30至44歲男性碩士為例,未婚率為64.75%,但在40至44歲的區間,還未婚的比例將降至17.89%;也就是說,到了44歲,每100位有碩士文憑的男性,只有約17人未婚。

即使在49歲後,未婚率降低的速度趨緩,在55至59歲的區間,每100個男碩士裡,只剩約6人未婚。

但在女性碩士部分,卻呈現跟男性不一樣的趨勢:30至34歲、35至39歲、40至44歲,這三個年齡層的女性碩士,未婚率分別為57.83%、34.16%、26.35%。

但女性碩士在40歲以上的年齡層,未婚率仍在兩成以上。

在55至59歲的區間,每100個女碩士裡,仍有約21人未婚,這反映出高學歷的大齡女性,未婚比例偏高的現象。

對於男女大不同的差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張榮富教授認為,這跟男女擇偶的偏好有關。

高學歷男性不介意收入、學歷比自己低的女性,但高學歷女性擇偶會往上追求,但現實中只有少數男性能符合她們的要求。

張榮富表示,上表的紅色區塊可視為男女性完婚年齡的門檻,在這個區間之後,未婚比例降低的速度就會變慢,甚至變化不大。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高學歷的民眾也不一定會「不婚」,但跟其他教育程度相比,高學歷者會延遲完成結婚階段,這是不分性別的共通現象。

結婚生子不再是女性的「必考題」「之前我們也會覺得說,結不結婚好像也不是人生一定要走的路,兩個人在一起很開心,這樣相處也很好。

」在印刷公司當行政的鐘怡君五年前意外懷孕後,才決定結婚。

台灣社會仍然彌漫著「結婚=生子」的風氣,學者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在2006年於期刊論文中就直言:「結婚雖然不是生育的必要條件,在台灣卻是生育的重要條件。

」另外在內政部委託民間團體所做的報告也有提到這樣的現象:「台灣將結婚生子看做連續發生的事件,所以許多女性背負相當大的懷孕生子的壓力。

」不過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則認為,傳統社會「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家庭價值觀漸稀薄,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許可證,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且受法律保護及社會接受。

「近一、二十年,男女大學生同居,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婚姻對子女約束力越來越少,生不生孩子也不會有太大的罪惡感,年輕人反而追求要自己的生活。

」隨著時代變遷,結婚、生子已經不是年輕民眾心中一定要達成的事項。

(圖/公視資料畫面)鐘怡君也說,現在年輕人已經漸漸地,不會那麼的能夠被長輩掌控。

鐘怡君身邊的朋友都面臨著婚後生育的問題,但大多數人都扛住壓力、只生一胎,「就覺得有生一個,有交差了事就好。

」她認為,現代女性性平意識抬頭,而且婚後或許得面臨「婆媳問題」,更讓女性對這個選擇抱持觀望態度。

內政部委託民間團體,針對國內晚婚、不婚現象進行研究,報告也有提及婆媳關係造成婚姻問題,一位受訪者這樣說:過年去婆家的時候就得演出一番,先生就會跟太太說平常在家我洗衣、燒飯、洗碗都沒關係,那幾天拜託配合演出一下,演個賢妻良母給爸爸媽媽看。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也認為,台灣女性只要踏入婚姻,就會被賦予各種傳統任務,「包括育兒、照顧老人等等的一些東西,雖然國家一直在強調雙親育兒等等,但是女性她在婆家、娘家,或整個社會對她的期待還是那個樣子。

」她指出,女性個人自我存在的意識越來越高,開始主張追求有自己的生活,就不願意被傳統婚姻綁架。

女性地位、收入接近男性「男高女低」已成歷史傳統嫁娶觀念普遍有男大女小、男高女低、男主外女主內深植人心,但隨著時代變遷,各類機會不斷鬆綁性別限制,女性的社經地位提升,收入無虞,對親密關係的期待與想像也開始不同。

根據教育部統計,從2008年起,擁有大學學位的女性已經超過男性;而且女多過男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到了2019年兩者差距已經達到約23萬人(男性:2,082,331人、女性:2,317,332人)。

從2008年起,擁有大學學位的女性數目,已經超過男性,但在碩博士方面,則是男性居多。

(圖/公視資料畫面)不僅在教育程度上超前,在收入方面也逐年拉近差距。

根據勞動部統計,自2011年開始,台灣女性平均薪資就超過新台幣4萬元,2019年已成長至4萬8507元,男性的平均薪資則為5萬8152元。

雖然男性在平均薪資仍占優勢,但女性收入提高,意味著擁有經濟獨立、不用靠男性的條件。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舉身邊朋友為例:「我認識一群大概30歲多一點的女律師,她們沒有一個要結婚。

她們覺得生活好好的,賺很多錢,大家一起去旅遊、去shopping,幹嘛要去惹麻煩?」黃淑英也表示,男性不容易接受學歷比自己高的女性,而女性也不太願意在婚姻配對上妥協。

除了收入差異之外,她認為,女性更在乎情感層面的交流。

「我們這邊有很多的志工,也受過相當高的教育,她們就說找不到可以談得來的男性。

但有些男的也會覺得她們學識太高,難以溝通,沒什麼好談,一樣嘛,我的話題在汽車,你每天跟我講風花雪月,我就聽不下去。

」她認為,這個時候高學歷女性或許就會寧可選擇單身。

無房無車難娶妻男性成婚壓力增低薪、高房價常常被視為摧毀年輕人結婚夢的兇手,即便政府積極打房,房價仍然居高不下。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2020年第3季全國各縣市房價所得比,台北市仍以15.29倍成為全國房價最高的區域——必須15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到一處在台北的家。

另外,根據人力銀行業者調查,有八成七上班族,一年以上沒有加薪,甚至約近一成上班族表示,十年以上沒調薪。

換算下來,上班族平均凍薪3.8年,也創8年新高。

儘管如前所述,「男高女低」的現象開始翻轉,但傳統上男性作為一個家庭「經濟支柱」的自我要求仍不容易改變。

宋之凡是一名製鞋師傅,三年前決心自行創業。

父親曾開過補習班,少子化衝擊早已沒有學生來上課,荒廢已久的一樓店面便轉給兒子開店做手工鞋。

宋之凡說,因為創業小有成就,加上省了房租跟開店成本,他才能在30歲向女朋友求婚。

「店面租金太高了,你光一個月要負擔兩萬塊,如果在基隆夜市一點那邊要十幾二十萬,如果沒有這些,應該沒辦法那麼早結婚吧!」宋之凡遠赴台南學習製鞋技術,利用父親以前開補習班的空間創業。

(攝影/許家嘉)育有一子的楊光偉也說,因為自己是么子,哥哥、姐姐已經搬離家裡,跟母親同住的他才能提早結婚,「住外面的話,租金壓力太大了。

」抓寶可夢是楊光偉跟兒子的共同興趣。

(攝影/許家嘉)房子的問題,同樣也成為劉庭煒的困擾。

今年27歲的他,在建築公司上班,劉庭瑋跟女友都是中部人,從大學時期開始交往至今七年,感情穩定,一起在新北市租房子,但還沒有更近一步的打算。

「北部房子太貴、買不起。

但有房子,彷彿是結婚的必備條件。

」他表示,因為現在跟女友姐姐同住,房租攤分下來一個月大概5000元,負擔不算重,還可以儲錢,但頭期款的部分,可能還是得跟父母借才能解決。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張榮富教授認為,買不起房子是國內低薪男的問題,而不是低薪女的問題。

(攝影/黃守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張榮富教授認為,面對高房價,「這會被認為是低薪男的問題,而不是低薪女的問題。

」根據經濟學家GaryBecker的專業分工與交易論,Becker認為,過去男性的專長在於賺錢,女性的專長則在於家務勞作與養育子女,因此共組家庭可以互補所需。

但當女性薪資跟男性的差距愈來愈小時,結婚可以獲取的「效益」逐漸下降,婚姻的誘因也會因此減少。

伴侶形態改變結婚不再是終點劉果豐在媒體業做剪接師,單身多年、跟家人同住的他認為,活到了28歲,現在工作狀態穩定,買不買房並不是一個障礙。

「就覺得自己一個人過生活也滿好的啊!」性格內向的他,自認不好找對象,電玩就成為了生活唯一寄託。

他享受在虛擬世界交朋友,交女友、結婚成家不是人生中一定要達成的目標。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認為,伴侶形態已經改變,不再侷限於愛情,擁有共同興趣的好友,比如遊戲、爬山等,也是一種伴侶。

(圖/MonikaBaechlerviaPixabay)「現在有太多陪伴人的工具,比如說網路、遊戲等等,你對伴侶的需求也降低,所以有沒有一個伴,在當下沒那麼重要。

」社群平台普及,人們可以方便地找到擁有共同興趣的同好,比如爬山、自行車等等。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認為,伴侶形態已經改變,不再侷限於愛情,擁有共同興趣的好友,也是一種伴侶。

「不論男女,陪伴的方式越來越多,旅遊也可以找一群女生出去玩,讓他說不需要有一個伴侶,也很快樂。

但有時候,生活上是這樣,你會需要一個伴侶跟你share一些東西。

」此外,黃淑英也有遇過質疑婚姻意義的女性。

「她就是說不想結婚,因為有時候還會離婚,那幹嘛去結婚呢?」。

台灣粗離婚率年度離婚數與總人口之比,通常以千分率表示。

在亞洲一直是名列前茅,僅次中國,2020年共有5萬1680對離異,雖較2019年少,粗離婚率仍在2.19。

不想婚的另一面民眾難覓有緣人而「結不了婚」當「結婚」、「生子」不再是人生一定要完成的考題。

同時,女性學歷、收入提高,加上個人主義、自我意識越來越高,女性傾向自我懷疑,結婚反而需要一個理由,這時,情感成為現代女性SayYES的關鍵一擊。

「大概都是遇到一個自己愛的人,也認為對方愛你,想跟他一輩子在一起,想要跟他有一個愛情的結晶,才會進入婚姻裡。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認為,以前找長期飯票的觀念並沒有消失,但現在女性決定要不要結這個婚,能不能滿足個人生涯發展會是優先考量。

再者,感情因素會讓女性衝動去結婚,反而比較不是其他的經濟因素。

至於男性逃避不了婚姻扛負經濟責任的壓力下,往往只能做出先立業後成家、延遲結婚的決定。

然而也有一些民眾因為不同原因,而找不到結婚對象,因此無法結婚。

接下來的《難愛篇》,我們會帶各位讀者了解,年齡增長將如何影響自己在異性心中的「被接受度」,還有一窺台灣交友市場的實際狀況。

請和我們分享你的閱讀體驗你對台灣2020年結婚數創歷史第二低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跟我們討論:監製|蘇啟禎製作人|卓冠齊企劃|陳祖傑、梁駿樂記者|陳祖傑影音|許家嘉、黃守銘網頁設計|曾芯敏網頁工程|陳柏逢、詹凱文社群編輯|NagaoKunaw協助|董容慈、梅緣緣、廖采潔PublicTelevisionServiceFoundation.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