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稱「三毒」。

稱爲「毒」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他像毒藥會有損眾生,它是世間一切煩惱 ... 三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佛教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業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業處 輪迴 波羅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薩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語:List_of_Buddhists)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覺音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語: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馬來西亞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歷史 佛教時間線 集結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英語: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難 佛教現代主義(英語:Buddhistmodernism)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 阿含經 南傳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壇經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藝術 修學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題閱論編 三毒(梵語:triviṣa,藏文:duggsum),又稱三不善根(梵語:akuśala-mūla,巴利語:akusala-mūla)、三根,佛教術語,為貪、嗔、痴三種煩惱的總稱[1],在早期又譯作「淫、怒、癡」[2]。

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稱「三毒」。

稱爲「毒」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他像毒藥會有損眾生,它是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本,煩惱的根源是有「行」,造下種種惡業,故稱「愛欲淫為本」[3],但是要有身體才能造作,故身體為命根,無身命即是無輪迴。

[4][5][6] 其反義為三善根,即無貪、無瞋與無癡這三者的總合稱[7]。

目次 1分述 1.1貪 1.2嗔 1.3痴 2三者關係 3三毒滅除的方法 4象徵 5參考條目 6參考文獻 分述[編輯] 貪[編輯] 主條目:貪(佛教) 貪,又稱貪毒,指世人引取各種事物、名分的欲望。

它使人迷醉於一切順情的境,貪取無厭。

[8] 嗔[編輯] 主條目:瞋(佛教) 嗔,又稱嗔毒,嗔恚,是指人有恚忿之心。

以迷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惱怒打罵傷害他人。

三毒中此毒為最惡。

[9] 痴[編輯] 主條目:癡(佛教) 痴,又稱痴毒,是指人有迷闇之心。

心性闇鈍,迷惘於事理。

或對事理顛倒,因果迷亂。

也稱無明。

[10]無明為十二因緣之首,為有情生死流轉的根本。

無明,即對世間道理及佛法義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種種煩惱,即「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無明就是沒有智慧,也即是愚痴。

[11] 三者關係[編輯] 此有兩種,痴毒獨起,稱為獨頭無明。

與貪毒共起,稱為相應無明。

貪毒等,必與痴毒相應而起也。

[12][13][14][15][16][17]。

三毒滅除的方法[編輯] 透過佛門中的解脫智慧知見的聞思修,確實了知五蘊的虛妄,因而自然斷除三毒。

另外通過勤修戒定慧三學得到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也能熄滅三毒。

[18] 象徵[編輯] 主條目:有輪 佛教的造像「生死輪」中,用鴿代表貪、蛇代表瞋、豬代表痴。

參考條目[編輯] 煩惱(佛教) 根本煩惱 無明 參考文獻[編輯] ^《長阿含經》卷8:「謂三不善根:一者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癡。

」 ^萬金川.文本對勘與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以《維摩經》為例.正觀.2014:5-59[2018-01-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0).六朝以降早期的佛經寫本裡的「淫」字,在入宋之後的刻本裡,幾乎都一律改作了「婬」字。

其實在石室遺書六世紀以下的寫卷裡,這種情況業已大量出現。

以《普曜經》與《正法華經》相當頻出的「婬怒癡」一語為例,便是如此。

然而,以支謙所譯《維摩經》為例,針對經文中所云「於非常身,不以泥洹,常現不婬」,我們通過一件書於四世紀末的石室遺書裡的支謙譯《維摩經》寫卷的對勘,卻可以發現該一寫卷乃作「於非常身,不以泥洹,常現不淫」。

……就竺法護所譯《正法華經》而言,什譯《妙法蓮華經》則分別作「婬欲、瞋恚、愚癡」,而辛嶋《正法華經詞典·婬怒癡》給予「婬、婬欲」的對勘梵語乃是「raga=delight」,但是在古典漢語裡,其實只有「淫」字可兼有「貪欲」之義,而「婬」字則並無此一義項。

……此處(《維摩經》)的梵文原語作「viraga」(Tib:hdodchagsdavbralba,即「離貪、離欲」之義),而該一梵語的構詞前綴則是具有否定意味的「vi-」,因此支謙便以「不」來對譯它,至於其後接的「raga」一詞,在佛教語境裡,就是指「三毒」之一的「貪」,亦即寫卷的「淫」或刻本的「婬」  ^愛欲是指對五欲的貪愛,不限於淫慾或世間所謂的「愛情」 ^《四解脫經》云:「三毒感三途,嗔忿火途;慳貪刀途;愚痴血途。

^《智度論》(第十九):「一切三界無常,為三衰三毒火所燒。

」 ^《大般涅槃經》:「毒中之毒無過三毒。

」 ^《長阿含經》卷8:「復有三法,謂三善根:一者不貪,二者不恚,三者不癡。

」 ^《三藏法數》明·一如 ^《華嚴經》:「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一念起嗔,殃墮無間。

」 ^《唯識論》(卷六):「於諸理事迷闇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俱舍論》(卷四):「痴者,所謂愚痴。

即是無明。

」 ^《成唯識論》:「云何為痴,於諸理事,迷闇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智度論》(卷三十一):「有利益我者生貪慾,違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是故名為痴,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

」 ^《大乘義章》(五本):「此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是故喻龍名為毒。

」 ^《止觀》(卷五):「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

」 ^《止觀》(卷六):「心起三毒,即名三毒。

」 ^《法句經》:「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 ^《增一阿含經》:「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數;三昧成就,亦世俗常數;神足飛行成就,亦世俗常數。

惟智慧成就,為第一義。

」 ^《生經》卷4:「佛言:「人本立神,一身清明,能有所益。

奉於正行,強有所觀,不解本無,自見有身,因生五陰六衰之惑,反為所迷,不至正真;後解三界一切皆空,五陰悉除,三毒自滅,乃至無上正真之道。

」」(CBETA,T03,no.154,p.100,b22-2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三毒&oldid=68794616」 分類:佛教名數3無知隱藏分類:含有梵語的條目含有巴利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বাংলাDeutschEnglishEestiFrançaisहिन्दीMagyar日本語한국어PortuguêsРусскийTiếngViệt吴语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