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焦慮症 -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的更新定義,性別焦慮症(Gender Dysphoria) 代替了原本帶有貶義的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 跳至主要內容 通告 2020年9月18日-本會服務單位之防疫措施及服務使用者須注意事項 2018年4月20日-鑑於資源有限,本會的子宮頸癌疫苗注射服務,現時只能向香港居民提供。

關閉 主頁 資源庫 專題文章 演辭媒體報導統計資料研究及調查宣傳及推廣海報影音頻道電視宣傳短片活動短片教育及宣傳廣播宣傳聲帶電子賀卡社交媒體平台表格性教育資源性教育資源訂購動畫及遊戲網上資源智情智性網互動教室專題文章 專題文章 性別焦慮症 參考編號:EJ20151216 日期2015年12月16日 類別 信報《知性匯》專欄 對象不適用 作者教育組雷雁雲 主題 性別角色 英國蘇格蘭六歲的男孩Danni(原名Daniel)是社交網站中「MyTransgenderChild」專頁的主角。

Danni平日喜愛作女孩的打扮,據母親憶述,他自小便對自己的性別感到困擾,認為自己不是男孩子,三歲時更曾在洗澡中途拿起剪刀說想剪掉陰莖變成女孩,父母驚慌得立即帶他去看醫生,經診斷後發現他有性別焦慮症。

社會上有一些兒童、青少人及成年人面對與Danni相似的情況。

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的更新定義,性別焦慮症(GenderDysphoria)代替了原本帶有貶義的性別認同障礙(GenderIdentityDisorder),指自我認同的心理性別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間產生強烈的矛盾,強調這並非病態。

徵狀可早在兒童三至四歲發展性別認同的階段出現,以Danni為例,天生是男孩,卻喜愛女孩的裝扮及遊戲玩具,與典型症狀的人一樣,不接受原有的生理性別,而且有持續半年以上強烈的欲望及行為以心理性別的身份生活。

有性別焦慮症的人會因內外性別的落差產生負面的情緒,而礙於社會的刻板二元性別印象,不難想像如Danni一樣的孩子會受到周遭異樣的眼光,更何況一些已踏入青春期及成年階段而有同樣情況的人,因不符合大眾對性別普遍的期望,造成在社交、工作等方面的困擾,甚至面對更嚴重的標籤、欺凌及排斥。

一般人與生俱來的性別,對有性別焦慮症的人來說卻得來不易,診斷只是開始,當事人須經歷及跨越各種身心的調適。

Danni年紀尚小,父母現時選擇接納他的行為及支持他自由發展,以藥物延遲發育,讓他成年後才決定是否進行變性手術,但這並不是唯一選擇。

在香港,有性別焦慮症的人須在成年後經精神科醫生及心理學家的全面評估,並衡量手術的風險後,才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荷爾蒙藥物及性別重整治療等不同程度的跟進方法。

但無論如何,當事人有選擇的權利,旁人宜嘗試理解不同人的需要,跳出非男即女概念背後的規範與限制,以共同維護大家探索與自由發展的空間。

分享 Facebook Sina Twitter 電郵 返回 性教育資源訂購 家計會性健康網店 服務要求 e-服務查詢 性問性答 返回頁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