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與存在主義 - 豆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原譯本叫做《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於我來說,更喜歡改譯版本的名字,更強調的是 ... 用App打开 更多好书推荐导读 极速下载 打开 小說中的哲學與超越哲學的小說——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與存在主義 _知更Sorgen_ 2014-02-21 看过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原譯本叫做《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於我來說,更喜歡改譯版本的名字,更強調的是具體的“生命之輕”,而不是在“生命中”這樣一個廣大的範圍之下來談其中的“不能承受的輕”。

昆德拉說,無論有意還是無意,每一部小說都要回答這個問題:“人的存在究竟是什麼?其真意何在?”。

也許我們並不能知道“存在”究竟是什麽,但卻能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上,無限接近存在的意義。

小說就是對生命存在之探索,昆德拉用含混美學的意境,不斷探索生命中的哲學與超越哲學的生命。

    1)抉擇——重與輕    在開篇,“史書上談及的是一樁不會重現的往事,血腥的歲月於是化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變得比一篇鴻毛還輕,不再讓人懼怕”,這代表建立在不可輪回之上的一切可預先被諒解和許可的“輕”;而尼采的永恆輪回則成為了最沉重的負擔,“在永恆輪回的世界裏,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是個人需承擔的“重”。

事實上,要從社會整體的進程中拋棄個人對歷史的意義,顯然是不可能的,正如法國的史書依然以羅伯斯庇爾為榮;要從個人的歷史中拋棄社會整體,顯然也是不可能的,正如“我”的親人的死與希特勒相比,不算什麼。

如果從個人來說,人們背負沉重,在沉重中貼近真實、負有責任而使生命更加燦爛;如果從社會的必然趨勢來說,負擔的缺失,使個人輕鬆起來,自由也變得沒有意義。

輕與重就這樣互相包含著,界限模糊,對它的判斷選擇也在其中徘徊遊移,難以抉擇。

    2)愛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關於托馬斯和特蕾莎的愛情呢?“在特蕾莎居住的城市醫院裏,偶然發現了一起疑難的腦膜炎,請托馬斯所在的科主任趕去急診。

但是,出於偶然,科主任翻了坐骨神經痛病,動彈不得,於是便派托馬斯代他到這家外省醫院。

城裏有五家旅館,可是托馬斯又出於偶然在特蕾莎打工的那家下榻。

還是出於偶然,在乘火車回去前有一段時間,於是進了旅館的酒吧。

特蕾莎又偶然當班,偶然為托馬斯所在的那桌客人提供服務。

”這是使他們相遇的六次滑稽的偶然。

她到布拉格來找他,他們因薩比娜爭吵,他們結婚並且養了卡列寧,他們搬離布拉格又先後回到布拉格,他因她的噩夢而憐憫她,她想知道他心裏靈與肉的爭鬥,他們不斷放棄自己的工作退居鄉下,她覺得卡列寧比托馬斯更愛她等等,他們了經歷很多很多坎坷,直至死亡的到來,才在別人眼裏被最終判定是相愛的。

薩特認為,愛情的最高目標是要求別人愛自己,然而愛情雙方又都是自由的。

特蕾莎的愛情表現為獨佔的欲望,她希望托馬斯不再與其他女人交往,可是她無法限制托馬斯的自由,甚至無法判定托馬斯是不是愛她。

因此她擔憂托馬斯會離開他,害怕墮落,同時又渴望拋開擔憂和害怕去嘗試墮落。

她與工程師實際上是嘗試了這樣的墮落,可這樣的墮落並沒有給她帶來歡樂,而是使她更懷疑托馬斯對她的愛,愛情的偶然性使她一生都活在擔憂裏。

而托馬斯呢,他喜歡他的兩年休假,他辯解說愛情和性不一樣,但由於特蕾莎一直向托馬斯示弱,使他拋棄了”esmusssein”,選擇了這六次滑稽的偶然。

薩特認為,愛和恨表現的都是一時之間建立統一的願望:使自己化歸別人所有和把別人化歸已有。

但這目標似乎總不能達到,所以人和人之間總有衝突。

    3)進軍——偉大還是不偉大  發生於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的“布拉格之春”運動,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歷史背景。

昆德拉18歲成為捷克共產黨的一員,1967年在第四次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協會大會上開始批評共產黨,1968年黨籍被開除,所有作品都一下子從書店和公共圖書館消失,同時他還被禁止發表任何作品。

1978年,定居巴黎,並於1981年加入法國國籍。

1984年,發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對歷史和共產主義的熟悉,造就了這部小說中的許多角色,《偉大的進軍》在包含極大諷刺意味的同時,也是含義最為深刻的:  首先是由斯大林的兒子之死,引起的上帝與糞便的爭論:上帝是人創造出來規定人的,得到了尊敬和信奉,糞便同樣也是人創造出來的,卻被厭惡和排斥;不能為伊甸園容忍的是興奮,而不是糞便等等,隨著作家的意識流動得出的推理,人類被撕開了一道口子,虛偽性和荒謬性流膿一樣流瀉出來,人就是用這樣的荒謬來統治著同類,並構成社會或者理性。

20世紀前夜,尼采說“上帝死了”,人們用理性主義和科學的進步打碎了一個超驗的彼岸世界,人們自由了,不再受絕對的信仰束縛,“那麼人類存在就會失去其整個維度,成為不能承受之輕”,那麼道德的界限和上帝的品性就變得令人質疑了,對“一切價值的重估”成為一個重量,懸在人們頭上。

  接著是薩比娜對共產主義媚俗的反感,“媚俗就是所有政治家,所有政治運動的美學理想。

”媚俗把細小的感動牽涉到了全人類。

但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媚俗,當薩比娜發現她的媚俗是“看到寧靜、溫馨、和諧的家,家中母親慈祥溫柔,父親充滿智慧。

”便認識到“在媚俗被當做謊言的情況下,媚俗必定處於非媚俗的境地。

媚俗一旦失去其專橫的權利,它就像人類的任何一個弱點一樣令人心動”,薩比娜並不是反感媚俗,而是喜愛對荒謬世界的反叛。

這包括她願意在畫室與托馬斯做愛,包括她“表面是清晰明瞭的謊言,背後卻是灰色難懂的真相”的畫,包括她對“被背棄的世界”的憐憫。

她事實上是卡繆所認為的荒謬者,她知道生活的無趣,正如她知道老先生死後,老婦人就會去加拿大找她的兒子,但她依然熱愛她的背叛之路。

  大多數遊行者,他們在精神上無所依附,他們手舞足蹈渴望炫耀,又驚懼悲哀,才選擇來倚靠這看似莊嚴的絕對荒唐,因而為政治媚俗所利用。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女明星的湊熱鬧,法國人堅持用母語而使會議延長,小鬍子醫生爭取拯救生命垂危的病人,語言學教授對女明星的痛恨,攝影師為拍照片而踩到地雷等等。

他們為著共同實踐而組合在一起,而在內裏他們依然是一群烏合之眾,以致進軍荒唐結束後就潰散,各自回到缺失自我的存在裏。

    而弗蘭茨呢,他渴望在刻板的生活裏找背叛和興奮,他對薩比娜近乎宗教的愛,使他背負著假想的薩比娜的目光的重量去做自己的選擇,又從這沉重裏滲透出他卑微而歡樂的輕鬆來,這是屬於弗蘭茨才擁有的浪漫。

上帝死了之後,無法達到自為自在的人,渴望在別人的注視裏,通過他人的注視找到新的自我。

    我們在自由中選擇自己的生存方式,方式反過來成為對我們自由的限制,選擇的本身就是否定了另一種選擇。

無論是薩比娜、特蕾莎、弗蘭茨,還是遊行者等等,他們的自由選擇不斷塑造著“自我”,包括死亡也是以自由作為前提而存在的自在。

薩比娜選擇被背棄的世界,特蕾莎離開母親的統治投向托馬斯,弗蘭茨離開戴眼鏡的女大學生選擇參加進軍,遊行的人各自散開...選擇好的那一刻,人“像”透過氣來一樣的輕鬆,然而依然是“像”,不是真正的解脫,該背負的依然背負著。

我們在自由中苦惱,在苦惱中意識到自我,我們還未定本質,也未成為自為的“可能”,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4)小說,哲學,存在    二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物化和人的異化越來越嚴重,存在主義在法國盛行。

對存在的荒謬感,對孤獨感的擔憂,人與人的無法理解性,人的自由選擇與自我塑造,對死亡歸宿的悲觀情緒等,都是存在主義哲學討論的主題。

昆德拉並不是要完全贊同存在主義,也不是完全否定,於他來說,小說探詢與哲學思考出現相近的情況,完全是巧合——抑或是小說其本身的優越性所致。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也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可理解性:托馬斯不離開特蕾莎是由於憐憫;弗蘭茨與薩比娜有著諸多的“不解之詞”;蒙西與他的母親想法完全不一樣;甚至在《笑忘錄》中的揚與愛德維奇在海灘上漫步,心中卻是不同的畫面......他們不能完全去顧及對方的想法,或者想法根本就是衝突的,但表面上大家都那麼和諧。

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兩個婦人在用不同的語言交談,她們不能聽懂對方說的話,但她們的交談比任何一類交談都快樂。

孤獨感也從這些關係裏衍生出來,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包括將“esmusssein”由輕變重的貝多芬,包括在抱馬哭泣時發病的尼采,包括相信自己更愛卡列寧的特蕾莎等等。

  昆德拉並不想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杜拉斯的《琴聲如訴》、卡夫卡的《飢餓藝術家》那樣極端地表現人類的孤獨感,也不想像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加繆《局外人》那樣表現極端的荒謬感。

在昆德拉這裏,一切衝突都被憐憫、寬容調和過,儘管這憐憫與寬容裏不存在相互懂得。

這也是生活和哲學的不同之處,哲學的敘述冷冰冰沒有血肉,但生活是有溫度的、平和的。

看似輕鬆的事物背後都含有隱痛,但是輕鬆對隱痛的遮蔽,使生活依然具有微小感人的溫情。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橘黃色的落日餘暉給一切都帶上一絲懷舊的溫情,哪怕是斷頭臺。

”“卡列寧產下兩個羊角麵包和一只蜜蜂。

”甚至“一只巨大的蝴蝶杯光線一驚,飛離燈罩,在房間盤旋。

下麵,傳來鋼琴和小提琴微弱的聲音”,這樣美好結尾的描寫,都是建立在我們已經知道托馬斯和特蕾莎即將去世的基礎上。

這樣的“舉重若輕”,是殘餘世界裏永恆迴響的美和牧歌,是殘酷和溫情同時從墮落中昇華的結果,它已經超越了哲學,超越了尼采“永恆輪回”的痛苦,超越了“輕者為正”的巴門尼德。

“到底選擇什麽?是重還是輕?”已經不用選擇了,不是麼?無論我們被怎樣的沉重繁瑣纏繞著,被選擇、無法理解、孤獨、驚懼、荒誕等等苦惱著,都被生活淡化出“輕”來了。

無論是小說還是哲學,對存在的探究都是實驗性的,小說更具有它含混唯美的優勢。

    現象學總要給“存在”找一個突然而來又準確無誤的定義,最終又認為“存在”本身並不能被定義。

昆德拉用含混美學的意境,不斷對存在提出疑問,又不給予準確的答案。

或許生命本來就因這些含混性而美麗,好像能被抉擇,又不能抉擇,好像很重,又以輕的方式顯現了,不一定要絕對的框定它。

人類總要思考,就算有上帝,也別管上帝發不發笑。

    也許存在主義哲學已經隨著資本主義內部危機的緩解而退潮,和許多哲學、心理學一樣,都為彌補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觀理論的不足而向馬克思主義靠近了;也許昆德拉過去所批判的極權制度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也許”昆德拉熱”已經過去了。

但好的小說家反對跟隨潮流,並擁有他自己無法被代替的天地,昆德拉有這樣的一片間於哲學與含混間的美好天地。

        _知更sorgen_     0有用 0没用 点击展开全文 打开豆瓣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认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8分 查看更多豆瓣高分好书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哲学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捷克 人性 评论 0条 添加回应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更多书评 轻与重的界限 ——试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忘川 轻与重的界限 ——试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轻与重?a.爱情托马斯原来是典型的花花公子,他抛弃妻子,儿子,陶醉在他构建的“性友谊”的世界里。

他充... 188有用 ja,esmusssein!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Flora_寶 我们的生命草图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我们在直线运行的时间之虚无中飞行。

人类不是地球的拥有者而是管理者。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 28有用 梁文道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从“反三俗”联想起米兰·昆德拉 上海译文新文本 凤凰卫视8月26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梁文道:一般来讲,我很少会在这个节目里面把同一本书介绍两遍,那么哪怕有时候有一本书呢,之前不是我介绍,而... 133有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摘录 秋叶 米兰·昆德拉,一个作家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思考超越了时代,关注到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

对于伟大的作品,最好不要急于用好或者不好去评价,而是应该仔细品味... 21有用 举重若轻的生命 蓝文青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它还不叫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读过,那是一九九零年在大学的某一段很郁闷的日子里读过的,从图书馆借阅的借书单上,密密麻麻的人名,而实际上... 74有用 查看全部书评 1000本人死前要读的书Love部分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读书即生活BOOKTEAM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3(上) 林奕含书柜 新周刊深夜读书 豆瓣高分图书TOP100 提到这本书的日记 一些米蘭昆德拉的語錄 来自舒克贝塔奇克马 13喜欢 2回应 我的个人阅读史十佳 来自Major. 285喜欢 38回应 2011上半年读书总结 来自[已注销] 1喜欢 24回应 三个故事(二)忠诚的童话 来自锦瑟 34喜欢 5回应 言几书房---到书 来自是我拍的怎么了 0喜欢 16回应 读书笔记 来自庄生晓梦 10喜欢 3回应 返回图书首页 最受关注非虚构类 外国文学 更多图书分类 豆瓣 免费下载iOS/Android版客户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