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度年華.四六】昆德拉:生活在他方,他方在法國 - 虛詞p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75年,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46歲。

1968年,布拉格之春運動在捷克爆發,其後七年裡,昆德拉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持續半年的運動宣告失敗 ... 【虛度年華.四六】昆德拉:生活在他方,他方在法國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13 昆德拉-09.jpg 1975年,米蘭.昆德拉(MilanKundera),46歲。

1968年,布拉格之春運動在捷克爆發,其後七年裡,昆德拉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持續半年的運動宣告失敗後,昆德拉作為重要參與者,被剝去了教授職務;而面對蘇聯50萬人軍隊,捷克的自由化改革也無疾而終。

極權政府管治之下,昆德拉的教學與創作生涯都被嚴密監控。

那是捷克歷史上壓抑的一頁,後來寫《笑忘書》、《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作品時,昆德拉都會回溯這段歷史,向世人揭露政治的黑暗面。

流亡,一個致命的決定1973年,昆德拉發表了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生活在他方》,並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法國最佳外國文學作品「梅迪奇獎」,此後他所有作品初版都是法文譯本、在法國發行。

兩年後他遷至法國,以流亡作家的身份登上世界文壇,聲譽日隆。

有關昆德拉的生平與文本分析,相信大家都相當熟悉。

文青必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劈頭就引用的尼采「永劫回歸」讓人暈頭轉向,是文學愛好者們必須要踰過的哲學難關。

這篇文章就不再做作品分析了,反而探討昆德拉的這次流亡經歷,以及捷克人對他的看法。

同時代的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瑪(IvanKlíma)曾指出:對於作家而言,流放是一種致命的決定,因為你失去了和自己語言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和社會的聯繫。

布拉格之春運動後,克里瑪的處境也與昆德拉相仿——在捷克失去教職,只好擔任送信人、救護員等職務;寫的作品也全被禁止,只能在地下流通。

1990年,克里瑪在接受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PhilipRoth)訪問時提起了昆德拉:「只有少數捷克人對昆德拉的作品提出看法,唯一的理由很簡單:他的書已經超過20年未在捷克斯洛伐克發行了。

」那時,捷克人對於昆德拉的情感是複雜的。

當他1975年流亡法國,數年後被剝奪了捷克國籍、又入法國國籍之後,捷克人對他持有一種奇異的情感:嫉妒,以及不甘。

克里瑪說,批評家會指出昆德拉的描述就像一個具有文采的外國記者,在捷克待過幾天後寫出來的東西。

然而,西方讀者之所以能接受他的描述,使他在世界文壇具有如此良好的聲譽,是因為昆德拉證實了他們的期待,他的作品強化了好孩子喜歡反覆聆聽的善惡童話。

不過對於受極權政制壓抑的捷克人來說,昆德拉的逃亡是放棄與他們共同抗爭/受難,這已是難以饒恕的罪孽,尤其「在1968年以前,他一直是備受寵受與獎勵的共產政體之子」(克里瑪)。

中年,身心分離與身份危機再後來昆德拉完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他回顧過往寫作生涯時說道:「某種東西被徹底地封上了——我再也不會返回當代捷克歷史這個主題了。

」表面上他幾乎是一刀兩斷地向捷克作出了身份切割,但實際上創傷經歷卻讓昆德拉的文學作品無法擺脫母國——46歲的他肉身脫離,精神卻深植故土。

昆德拉用創新的方法去回應這「無法逃離的處境」,嘗試向世界展現故土所蒙受的苦難,然而故土卻不再願意接納他了。

《被背叛的遺囑》中展現了這樣的一種拉扯:「昆德拉先生,你是共產主義者嗎?」「不,我是小說家。

」「您是持不同政見者嗎?」「不,我是小說家。

」「您是左翼還是右翼?」「不是左翼也不是右翼,我是小說家。

」這裡顯現的是對於身份認同的思考:昆德拉必須以一個超脫於意識形態紛爭的角色,來解決那種國族拉扯、流亡與重建記憶等無法輕易解決的問題。

於是,他採用的方法是文學——唯有小說可以處理那些無法直接言說的苦難創傷。

至於捷克人對於他的排斥,克里瑪反問一句:為甚麼每位作家非得成為鬥士不可?「鑒於半個世紀的苦難,捷克出現某種排外心理。

現在的捷克人太執著於他們的苦難,這或許不難理解,算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變形,但讓我看來,這卻為昆德拉招致不公的詆毀,而他無疑是本世紀最偉大的捷克作家之一。

」這裡「捷克作家」一詞可堪玩味。

昆德拉是捷克長大的作家,還是書寫捷克的作家?從流亡、被剝奪國籍、禁止出版,到後來自稱為「法國作家」,昆德拉面對的種種身份認同問題,都得從46歲這年開始講起。

他無疑早慧,思路清晰,但作為一個世界文學的重要旗手,還是得從這場流亡開始計算。

1975年,米蘭昆德拉,46歲。

距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出版,尚有9年。

延伸閱讀 五夜講場  阿富汗  偶然與想像  浪跡天地  熱門文章 HKIPF衞星展覽《體會》:以身軀走過所有一切 藝評 | by馮曉彤 | 2021-10-29 【無形.共赴青山】你醒了沒有? 小說 | by米哈 | 2021-10-27 婚姻的墳墓:觀香港話劇團《曖昧》 劇評 | by李向昇 | 2021-11-02 編輯推介 【佬訊專欄】趁墟落街市 專欄 | by佬訊 | 2021-11-10 本地編舞陳偉洛、馬師雅及廖月敏 從《舞渡平台》探索性、身份和權力的可能 專訪 | by黃桂桂 | 2021-11-09 《沙丘瀚戰》:闖出敍事新宇宙 影評 | by馮曉彤 | 2021-11-08 【教育侏羅紀】別矣,通識IES 教育侏羅紀 | by佚名老師 | 2021-11-08 【新書】《第三身》自序——此身不在 其他 | by洛楓 | 2021-11-08 【文藝Followme】我們與古董的距離 「走近—荷李活道貳」展覽帶你走入古董店 文藝followme | by黃桂桂 | 2021-11-06 《哲學係咁傾》60萬眾籌成功 「好青年荼毒室」:唔怕被腰斬,一直傾落去。

報導 | by虛詞編輯部 | 2021-11-06 詩三首:洛詩X曾繁裕X李曼旎 詩歌 | by洛詩,曾繁裕,李曼旎 | 2021-11-05 絲 散文 | by陳俊熹 | 2021-11-05 汪曾祺——中國最後的士大夫 其他 | by萬謙 | 2021-11-04 在《森之廚房》,來一場靈魂餵飼 影評 | by林兆軒 | 2021-11-04 訪作家哈金——以敏感的心靈,探尋邊緣寫作的意義 專訪 | by黃思朗 | 2021-11-04 【何藩電影】從攝影走進情色世界 看何藩電影中的「文藝」與「艷色」 報導 | by黃桂桂 | 2021-11-03 盜號才是愛!黑客入侵網絡作家賬號,免費代筆二萬字 報導 | by虛詞編輯部 | 2021-11-02 要為什麼事情按下快門?——從《淺田家!》回到《毒水曝光》 影評 | by紅眼 | 2021-11-02 凝視廢墟,拾遺海島頹美:《無映之地》觀影筆記 評論 | by蘇麗真 | 2021-11-02 【無形・蔬泥】前置詞:蔬泥說 無秩序編輯室 | by鄧小樺 | 2021-11-01 回顧——《再會!山川人》 其他 | by張慧婷 | 2021-10-29 訪《未來表演實驗室》:高等科技低端人口,日没前的藝術預言 專訪 | by蘇麗真 | 2021-10-29 【無形・蔬泥】《離》與游離,文學與時代的貌合神離——訪潘國靈 專訪 | by紅眼 | 2021-11-10 支持我們 訂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