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除了吃藥,還能做什麼?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憂鬱症的心理治療不可少 · 認知行為治療:分析與憂鬱症相關的想法與行為,藉由調整想法、改變行為來改善憂鬱症 · 人際關係治療:處理造成憂鬱症的人際互動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每日報 首頁 看文章 專欄 心靈關係 憂鬱症除了吃藥,還能做什麼? 收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瀏覽數109,090 2020/01/08· 作者/洪敬倫 ·出處/Webonly 放大字體 不少患者一進診間就會抱怨:「醫師簡單問個幾分鐘,就說我得了憂鬱症,接著就開藥給我。

憂鬱症真的只能吃藥嗎?」不可否認,藥物是治療憂鬱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對部分患者確實也非常有效。

然而,由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NIMH)所主持最大型的臨床研究早已顯示,患者服用第一種抗鬱劑藥物達3個月後,只有27%緩解。

即使經過包含換藥或加藥的4步驟抗鬱劑治療,仍有3成患者療效不佳。

此外,抗鬱劑常見的長期副作用,如情感平板、性功能障礙等,更大幅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憂鬱症除了吃藥,到底有沒有別的辦法?其實,經過實證研究認可的非藥物療法並不少,國內提供非藥物治療的醫師與院所也日漸增加,在此分享數種可能選擇,提供你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的參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憂鬱症何時需優先考慮服藥?在討論非藥物治療之前,我們先了解藥物治療的適用時機。

簡而言之,病情嚴重的憂鬱症需考慮藥物治療。

所謂嚴重,包括下列幾項特徵:(推薦閱讀:認識憂鬱症 簡式健康量表檢測)身體症狀嚴重:例如失眠、食慾不振、倦怠無力等生活功能大幅減損:無法工作、無法就學、生活無法自理出現精神病症狀:包括幻覺與妄想,例如覺得腸胃腐爛、別人都在批評自己等病情具有危險性:例如強烈自殺意念、產後憂鬱症想帶寶寶一起走,以及認知功能下降帶來的風險,例如開車反應不夠快,導致車禍rTMS療法可處理難治型憂鬱症你可能會問:「那針對吃藥效果也不好的那40%病人,要怎麼辦?」可喜的是,衛福部在2018年4月通過了rTMS療法,提供這項治療的院所日漸增加,知曉的民眾也越來越多。

rTMS是利用強力磁場改變腦細胞的活性,重整神經迴路,進而改善憂鬱症狀。

由於rTMS是僅作用在腦部的「物理治療」,而非像藥物是作用在全身的「化學治療」,副作用相對輕微,患者多半僅有暫時頭暈、頭痛或噁心現象,但也有極少數案例可能誘發癲癇。

由於rTMS是漸進式地改善腦功能,需多次治療方能見效。

患者每次至醫療院所治療約40分鐘,完整療程平均需要20次。

rTMS的效果究竟如何?經過2步驟藥物治療仍不見效的患者,我們稱之為「難治型憂鬱症」,這類病人若再換藥或加藥,成功機率只有5%。

然而,使用rTMS可大幅提升治療成功率至40%。

需要注意的是,接受rTMS需經過審慎評估,例如腦部或體內有特定金屬物質者就不適合接受治療。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憂鬱症的心理治療不可少憂鬱症會導致與常人迥然不同的思考模式,患者的大腦彷彿被綁架了,需要專業的心理師來解套。

經研究證實有效的心理治療有下列3種:(推薦閱讀:想拋開憂鬱焦慮?莫忘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分析與憂鬱症相關的想法與行為,藉由調整想法、改變行為來改善憂鬱症人際關係治療:處理造成憂鬱症的人際互動因素,例如失落、衝突、角色轉換等,協助患者適應新的關係狀態正念認知治療:運用呼吸與靜坐等方法幫助患者與負面思考和平相處,並利用身體覺察穩定自己,轉化情緒。

對於輕至中度憂鬱症患者,心理治療與藥物的效果相當,患者更學會了一套應對症狀的自助技巧。

不過,提醒你考慮心理治療前,先問清楚心理師是否熟悉上述療法,是否有治療憂鬱症患者的充足經驗。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深海魚油Omega3可輔助改善憂鬱症狀大約20年前研究即發現「吃海產多的國家人民,罹患憂鬱症及自殺的風險比較低」,後續學者指出,深海魚油Omega3可能是關鍵之一。

中國醫藥大學蘇冠賓教授團隊透過一系列研究證實,Omega3可作為成人憂鬱症的強化治療,與抗鬱劑合併使用。

團隊中谷大為醫師等人更於2019年發表了國際性的臨床指引,明訂能有效改善憂鬱症狀的深海魚油,所含EPA(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需為DHA的2倍以上,且起始劑量建議至少需要1,000毫克以上。

若考慮食用,建議你先諮詢醫師合適與否,並仔細閱讀魚油產品的成分標示,確認有效成分含量充足再採用。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魚油 心理治療 憂鬱症 藥物治療 正念認知 rTMS 心身醫學大觀園 本專欄由洪敬倫醫師主持,為您剖析各種心身症的大腦,心理與環境因素,並提供治療新知與保健小撇步。

放下手機,開始生活 憂鬱焦慮還是自律神經失調?身心迷思說清楚 長期心理諮商 究竟能幫上什麼忙? 更多文章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晚期大腸直腸癌治療最新趨勢|2021康健癌症治療最前線論壇】 熱門文章 1. 降血糖食物有哪些?飲食3原則,5招不吃藥自然降血糖 4. 用「太極陰陽圖」看喝咖啡的好處、副作用與禁忌 2. 失眠?睡前穿雙襪子 5. 烤橘子、蜂蜜-風熱風寒都適用的止咳妙方 3. 這4種疼痛,趕快看醫生! 6. 心肌梗塞症狀有哪些?前兆自我檢測,心肌梗塞急救3招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運動項目 【瑜伽就一招】「金剛坐姿」飯後坐5分鐘,改善消化系統 最新專題 2021CHR健康企業公民得獎名單 中醫順時調養|24節氣養生口袋日曆 【2021國病大調查】不吸菸的肺癌,怎麼來的? 測測看你的心血管罹患風險值|避免急性心臟病發 保健懶人包 胰島素問世百年|胰島素糾察事件簿 控糖有方法 心安家|一起認識腦中風,守護全家人健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